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萧伯纳曾称:“美国出了两个伟大的作家——埃德加·爱伦·坡和马克·吐温。”但是,在美国文学界再也找不到一个比坡更加命途多舛的大作家了。他的一生大多在同命运搏斗的逆境中度过。一八四九年十月初,坡连续几天处于谵妄状态,弥留之际大呼“上帝保佑我!”就此饮恨以终。这一呼声凝聚了他对坎坷半世的悲愤。

坡的一生穷愁潦倒,不仅备尝辛劳忧患,而且受尽人间白眼,不断遭到明枪暗箭的中伤。无论生前死后,他在国内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外界对他的评价也褒贬不一。在了解他的人的心目中,他是杰出的诗人和天才的短篇小说家;但在那些对他的作品、人格和私生活抱有成见的人眼里,他却是叛逆和疯子,甚至是酒鬼和瘾君子。其实,根据大量材料看来,他对所爱的人始终和蔼可亲,一片至诚;只有对那些所恨的人,他才态度高傲,寸步不让。不管怎么说,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总是无可争辩的,他对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作出的贡献也是抹煞不了的。

爱伦·坡于一八〇九年一月十九日生在波士顿一个流浪艺人的家庭里。母亲原籍英国,名叫伊丽莎白·阿诺德·霍普金斯,才貌双全,能歌善舞,演过不少莎士比亚名剧的女主角。父亲原籍爱尔兰,名叫大卫·坡,是巴尔的摩一个小商人的儿子,原学法律,爱上伊丽莎白后,改行演戏,夫妇双双奔走江湖,勉强糊口。他们生了三个孩子,埃德加是第二个儿子。为了挣钱养家,伊丽莎白在生下埃德加不满半个月就上台演出。大卫平庸无能,演戏不受欢迎,精神苦闷,就此喝上了酒。一天醉酒后和妻子口角,负气出走,竟不知所终。伊丽莎白一个人拖了三个幼儿随剧团流浪四方。一八一一年,她积劳成疾,一病不起,就此溘然长逝。当时埃德加仅三岁,由他的教父,里士满一个家道富裕的烟草出口商约翰·爱伦领养,并替他改姓为爱伦。但他对这个姓很不喜欢,成人后仍经常署名为埃德加·爱伦·坡。

他在短短一生写下的不少作品中,文学评论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当时文坛上,除了詹姆斯·罗塞尔·洛威尔之外,几乎无人可与颉颃。洛威尔一向不轻易赞扬别人,却把坡誉为“最有识见、最富哲理的大无畏评论家”。当代文学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也称“坡的文学评论确实是美国文坛上空前的杰作”。

他一向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他的艺术主张几乎贯串于他的所有作品中,包括诗歌、短篇小说和论文。在这些作品中,他声称“一切艺术的目的是娱乐,不是真理”。他认为“在诗歌中只有创造美——超凡绝尘的美才是引起乐趣的正当途径。音乐是诗歌不可缺少的成分,对诗人力求表现超凡绝尘的美尤其重要。而在故事写作方面,艺术家就不妨力图制造惊险、恐怖和强烈情感的效果。而且每篇作品都应该收到一种效果”。

他的独创性论文如《写作的哲学》(1846),《诗歌原理》(1850),评论霍桑《古老的故事》,评论朗费罗、柯尔律治、华兹华斯、丁尼生等人的诗歌,以及评论狄更斯《老古玩店》等的作品都显示了他的精辟见解,至今仍被视为文艺批评的典范之作。

坡的诗歌虽然传世的只有五十首,但他却是举世公认的美国大诗人,他也认为自己主要是个诗人。对他来说,写诗本身不是一种目的,而是表现一股强烈感情,表现美的节奏。他诗兴最旺的时期有两个阶段,一是他同弗吉尼亚结婚前,一是晚年。但他的诗歌范围狭窄,大多表现内心活动,主题除了爱情就是死亡、幻灭和伤悼,调子凄凉,色彩阴暗。他认为只有美和死的紧密结合才能表现诗趣。坡作诗总是力图借用文字的暗喻、音调和意境、内容的含义来打动读者。后世的T.S.艾略特同他在这方面有共同之处。法国的象征派诗人则把他的实验大大发展了。应该说他对二十世纪的诗歌创作的影响是很大的。他的写诗方法带有现代色彩,但作品中也流露出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风格。《乌鸦》一诗经过多次修改,初稿与定稿迥然不同,内容与形式和谐一致,《钟声》一诗情调凄凉,《致海伦》、《献给母亲》、《安娜贝·莉》等诗至情流露,都早有定评,洵为颓废派诗歌的代表作。

虽然华盛顿·欧文写短篇小说的时间比他早,但是也有不少人认为他是美国短篇小说发展史上的开拓者。据E.C.斯丹德曼和J.M.罗伯逊等文艺评论家认为,坡作为短篇小说家,其成就特别值得注意。

他的短篇小说和诗歌一样,也都不受时间限制。这些作品内容都脱离现实,没有活生生的人物。有些作品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诗歌。如《艾蕾奥瑙拉》简直就是诗。而且他的短篇小说题材也同样狭窄。后世编选集者把他的作品归纳为好几大类,有幻想小说、恐怖小说、死亡小说、复仇及凶杀小说、推理小说等。也有人用另一种方法,分为死亡传奇、旧世界传奇、道德故事、拟科学故事、推理故事等。不管怎么归纳分类,这些作品都是根据爱伦·坡毕生信奉的短篇小说作法创作的。坡再三强调的就是“在短篇小说这种文艺形式里,每一事件,每一描写细节,甚至一字一句都应当收到一定的统一效果,一个预想中的效果,印象主义的效果”。他事先选定了要制造的效果,然后,精心雕琢,拼命堆砌辞藻,进而不厌其烦地描写一个个细节,巧妙地表现了他那永恒的主题:美的幻灭、死亡的恐怖、忧郁的恐怖、对怪异现象的疑惧。大部分作品的中心人物只有两个——坡本人和注定要死或已经亡故的母亲或妻子。不管这个人物叫威廉·威尔逊也好,叫劳德立克·鄂榭也好,都是作者本人的自我写照。甚至那个受尽鄙视的瘸腿侏儒跳蛙,也是坡借以向伤害过他的人报仇雪耻的化身。

他一生写了六七十篇短篇小说,虽然只写了四五篇推理小说(侦探小说),但是举世公认为推理小说的鼻祖。代表作《毛格街血案》、《玛丽·罗热疑案》和《金甲虫》都被奉为这类小说的嚆矢,对后世具有很大影响。他塑造的业余侦探杜宾的形象,可以说是柯南道尔笔下福尔摩斯的前辈。研究侦探小说的专家霍华德·海克雷夫特认为,“这个杜宾也是坡的自我理想化身,因为他自幼聪颖异常,处处想表现自己的优越,所以就把杜宾写成具有超人智力、观察入微、料事如神的理想人物,为了衬托他的了不起,又借一个对他无限钦佩、相形见绌的朋友来叙述他的事迹。此外还写了头脑愚钝、动机虽好而屡犯错误的警探作为对比。作案地点一般安排在锁得严严密密的暗室;埋藏赃物罪证则用明显得出人意料的方法;破案过程运用逻辑严谨、设身处地的推理(今称作心理分析学);然后有条不紊地迫使罪犯就范归案;最终再由主人公洋洋自得、滔滔不绝地解释其全过程。这已成为坡写侦探小说的模式”。而这一模式在一百四十年来已为全世界各国侦探小说家竞相师法,不少这类作品都是步他后尘,脱不了这个窠臼。

坡写的恐怖、惊险故事带有哥特式传奇的色彩。他以绚丽的文笔描绘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富丽奢华,死亡的苦痛就隐藏在这种富丽奢华中,故事的离奇,气氛、色彩的渲染都不愧为大师手笔。就结构而论,这类小说中写得最精彩的当推《鄂榭府崩溃记》,写了死尸复活,曾被列入世界最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全篇毫无主题以外的蔓枝败叶,巨厦、巨厦主人、荒凉的景色、凄冷的秋天都和谐一致,文笔色调与主题也相符,作者以冷漠瑰丽的文笔一气呵成。结构紧凑,气氛阴森。作者把大家置身在深夜的一间房内,起初听到患癫痫病而亡的少女在棺材里醒来的微弱挣扎声,继而听到棺裂磔磔,俄而只见形销骨立的少女披着血迹斑斑的寿衣出现在眼前。这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描写固然荒诞无稽,但仍有一股恐怖的魅力紧紧攫住读者。

说到恐怖魅力,在他写的海洋故事里也很突出,这类小说写法别具一格。《瓶中手稿》写在热带海洋上遇险,碰到鬼船。写得有声有色,活龙活现,险象环生,引人入胜,但又有科学根据,使人信服。后世出现的航海小说多少有模仿他的痕迹。法国的凡尔纳的作品,英国的威尔斯的早期作品,无一不是在坡这一传统下写成的。

这种恐怖魅力还贯串在他写的复仇和凶杀一类题材的故事里。《黑猫》属这一个类型,称得上现代的心理描写小说的先驱。它写得丝丝入扣,读了令人不寒而栗。作者写了杀人犯的犯罪心理及作案过程,但不是一般“凶杀小说”。虽则刻画了良心谴责,但不能列为“道德小说”或“寓言小说”的范畴。因为作者既无唆使人家作奸犯科之心,也无惩恶扬善之意。他只是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一种病态心理罢了。收到预期中的恐怖效果才是他的真正目的。《一桶白葡萄酒》和《跳蛙》这两篇写的是复仇,有人认为他自恃才智出众,未获知遇,满腹牢骚,更兼命运不济,只得借助白日梦——写作,来对一切不公正的势力报复,所以从这方面来说,亦可以说是爱伦·坡不满情绪的自我发泄吧。

其实,坡对世界各国作家的影响还远远不止以上所举例子。俄国是最早翻译介绍坡作品的,据说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就有坡作品的俄译本了,俄国作家安德列耶夫就是受他影响很深的一个。在法国,他的影响就更大了,著名颓废派诗人波德莱尔用法文翻译了不少他的小说,文笔优美,风格神似,他的译本是最出色的典范。马拉梅则译了坡的诗歌。他们在坡逝世后都竭力捍卫他的事业,大力宣扬坡的文学成就。如魏尔兰、兰波以及其他象征派诗人都在他作品中得益匪浅。可以说,当时坡在欧洲,尤其是在俄国和法国的名声都比在美国更大,而且大大超过其他美国作家。在德国也有不少人研究坡的作品,甚至将他同本国的霍夫曼相提并论。意大利人最初从法译本了解坡的著作,不久就译成本国文字,传诵一时。西班牙大文豪伊巴涅斯在一九一九年甚至说坡是西班牙“精神上和文学上之父”。在拉丁美洲,他的影响也不小。在英国有很多人把坡的文学成就视为英国文学的一部分,有些文学史、小说史甚至因为他祖籍英国而把他当成英国作家来介绍,著名的爱伦·坡专家约翰·英格拉姆就是英国人。此外如丁尼生、斯温伯恩等大诗人都对他深为敬佩。无怪乎有人说,坡不仅是美国的,而且是世界的了。

爱伦·坡的作品给了世界文坛上这么多作家以重大影响,无庸讳言,他本人也同样受了世界上许多名作家的很大影响。最明显的是拜伦、雪莱、柯尔律治、德昆西、司各特、笛福、麦考莱、布尔威-利顿、迪斯雷里、霍夫曼等文学大师,在他身上都留下不同程度的影响。可以说,他继承了他们的传统,而又有所发挥创造。

总之,爱伦·坡不仅在美国文学史上,而且在整个英语国家的文学史上,乃至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都是不容忽视的。对于他的作品,我国虽早有过介绍,但真正系统的翻译和研究,近年才开始。愿本书能在这方面做出自己的奉献。

陈良廷 +z3RkjiplHc9uAmwOtdi3VSy+3MfrghtzdAxl/0jXw9KMfwB8c7V3u6eJdM+4ZV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