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德国:曾经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

说起“德国制造”,我们立刻会想到西门子、奔驰、宝马、汉高、阿迪达斯等诸多品牌,“德国制造”是享誉全球的高品质产品的代名词。然而,我们都忘了,德国制造业曾背负着一段屈辱。

1887年8月,全球工业霸主英国其议会通过了对《商标法》的修改,规定所有从德国出口到英国或其殖民地的产品都须注明“德国制造”,以区分产品优劣。“德国制造”实际上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

然而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至今“德国制造”却成了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德国位处欧洲中部,既无地缘优势,也无资源禀赋,却能在100余年的时间里数度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并在21世纪金融危机中一枝独秀,是什么改变了这一切呢?

一、双轨制教育,培养“工匠”

众所周知,“德国制造”的优势在于它的质量、它解决问题的专有技术、它优秀的售后服务。德国企业发展的产品一般都是具有世界领先水平、高难度、别国一时无法制造出来的产品。德国30%以上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都是没有竞争对手的独家产品。德国人生产的工业制造品,大到挖地铁的掘进机,小到文秘工作中的订书机,从质量上讲都是世界第一。

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来自德国的“双轨制”教育。

自19世纪德国教育学家洪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育大纲后,德国涌现出一批影响延续至今的科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和人文学者。教育使得德国国民科学文化水平普遍提高,文盲率降低到欧美各国的最低水平,还培养出一大批像西门子那样的集企业家、科学家和工程师于一身的优秀人才,获得了发电机、电炉、煤气发动机、电车、合成染料等一系列重大发明,一度使德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

德国的教育具有明显的“双轨制”特色,即职业教育的整个过程都在学校与企业或工厂的合作中进行,这种半学半工体制使得德国的企业工人在所在领域素质很高,并且不断进步与提升,同时使得学生具备超强的动手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种形式的教育使德国精益求精的精神得以传承与发扬。

通过大规模、系统化的“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德国创造了质量型的人口红利优势,培养了庞大的高素质熟练技术工人队伍和工程师队伍。双轨制职业教育即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培训中将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培训结束后通过考试即成为工业、商业和手工业需要的合格技工。职业教育制度是德国制造业产品质量优良的根本保证。

创新学习是一种科学育人的理念。德国政府对学校采取不干涉的政策,每所学校在教育创新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空间,它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自身的培养目标与教学方针。

德国一贯重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德国双轨制教育模式将主要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终身教育的需要。学校的主要任务不仅是解决学生知识上的疑难,还要给学生创造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环境,为学生能够快速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德国政府认为,传统的中小学课程更为偏重传统专业知识的传授,无法跟上日益变化的时代与创新的核心理念。因此,双轨制教育模式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加大培养基础性、关键性技能的相关课程数量,增添有关科学价值教育的课程,使学生能够形成现代化的职业素质。

工业化初期,德国一方面积极引进英国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努力发展教育,以尽快提高国民文化素质,赶超世界科技先进水平。早在18世纪末期,德国就确立了所有6~13周岁的儿童都应该接受普通教育的原则。1825年,普鲁士实行义务教育制度,到19世纪60年代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5%,基本实现了普及教育。与此同时,各邦(州)政府还兴办了多种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和职工补习学校。在普通中学中,增设了自然科学课程;在高等学校中,贯彻教育、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方针。

可以说,德国大学的教育体制,为培养新型人才和社会精英,营造了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20世纪以后,德国大学把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引进学校,大学开始全面介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成为多功能的场所。

德国教育界人士一直认为,优秀人才应该是一种制度文明的产物,而不是急功近利的政策所能催化出来的。

二、没有物美价廉

1993年,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记者质疑西门子的企业价值观为什么不是利润。西门子公司中最后一位西门子家族成员彼得·冯·西门子回答说:“我们德国人有自己的经济学。我们德国人的经济学就追求两点:第一,生产过程的和谐与安全;第二,高科技产品的实用性。这才是企业生产的灵魂,而不是什么利润最大化。企业运作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事实上,遵守企业道德、精益求精制造产品,是我们德国企业与生俱来的天职和义务!”

坚持专注、精益求精已经融入德国的文化之中。德国制造具有安全可靠、精良制造的美名,体现着德国人专注、踏实可靠的民族文化及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的追求。德国制造业者可几十年、几百年专注于某一产品领域,力求在此领域做到最强。德国很多中小企业为百年老店,占据着细分行业50%甚至90%的市场份额。德国企业非常重视产品质量,强烈的质量意识已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并深深植根于广大员工心目之中。如大众公司在企业中树立精益求精的质量理念,西门子公司“以新取胜,以质取胜”的理念使其立于不败之地。

德国一直坚持制造业立国。在1830年开始工业革命之际,即确立了制造业在国家经济中的核心地位。100多年来,无论是战争、战后重建,还是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德国制造业始终是国家振兴的中流砥柱。即使是在西方其他国家竞相发展金融创新时,德国仍将主要精力放在制造业的产品质量与技术水平的提高上,使德国具备了抵御金融危机冲击的坚实产业基础。

德国的增长,注重制造业的质量,坚持质量为先。德国产品质量享誉世界,成为其保持强劲国际竞争力的保障。德国提升制造业产品质量的做法包括: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标准、认证等制度体系;形成产品质量事前管理、事中监控、事后处理的一整套程序;建立严格的产品质量监管体系,通过企业自我检测、独立中介机构检验检测、政府检验检测层层把关;建立配套的标准、检测、认证中介服务体系,提供公平、公正的服务等。

工业化时代,行业标准就是制空权。对质量的坚持,使德国工业标准成为典范。截至1998年年底,德国标准化学会共制定发布了2.5万个标准,每年大约制定1500个标准,其中80%以上已为欧洲各国所采用。

德国政府和企业界对自身的比较优势有较清醒的认识,在研发、创新方面始终处于高水平,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完备的、鼓励创新的法律环境,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为企业的创新提供激励和必要的约束。研发投入占国内产值的2.5%,企业研发投入中近95%来自制造业,其中研发投入最多的正是德国国际竞争力最强的领域。65%的中小企业参与研发活动,40%的中小企业有专门的研发部门,比例均为欧洲最高。积极促进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使技术创新向产业转化。

如今,德国又进入了新一轮的工业化改革,“工业4.0”战略是德国“国家高科技战略”的一部分。2006年和2010年,德国政府分别提出了《德国高科技战略2006~2009》和《德国高科技战略2020》两个全国性的高科技政策,旨在提高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力;2011年,德国发布政府报告《未来图景“工业4.0”》。

德国制造将继续引领行业标准。 WNRBtCluBeR8oMDbflG5PcAXicEQ4/YGQIT9uqpPGkzx69TgbcokyiG8BAU7Ie9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