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美国:超级大国的“再工业化”之路

美国占据经济霸主地位已超过140年,不但总量第一,而且质量优良,引领着时代的发展趋向。美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增长基础,以金融资本为增长动力,控制着世界重要资源的产出和流向,掌握着世界经济的游戏规则,制定着高科技的发展标准。

一、确保下一场制造业革命会在美国爆发

2012年,在美国重要的汽车及运输设备产地俄亥俄州一个废弃仓库里,美国第一家聚焦制造业创新和研究的科研机构诞生,专攻3D打印技术。很多人相信,3D打印技术的发展将会在制造业内形成一场革命。随后,奥巴马又宣布将再建造3个同类型的研发基地,且要求国会和白宫一道,努力在全美建造包含15个研发基地的研发网络,以“确保下一场制造业革命在美国爆发”。

3D打印是美国政府“再工业化”战略的其中一环。20世纪后期,美国金融业突飞猛进,制造业大量外迁。次贷危机爆发彻底暴露了这种模式的弊端:资本市场为主体的虚拟经济占主导,重要制造业日趋空心化,经济系统稳定性受到严重威胁。2010年,美国政府正式启动“再工业化”,瞄准新一轮产业结构升级所带来的机遇,在新能源、信息、生物、航天、新材料、3D打印等高端制造业、新兴产业领域进行前沿技术创新的扶持,进行“互联网+工业”的新科技革命,其重点是大数据与云计算。

再工业化成效初现。

据统计,自2010年2月以来,制造业已为美国人创造了53万个就业岗位,实现连续31个月增长,创过去近25年以来最佳表现,其中多为高新尖端技术就业机会。美国总统自豪地宣布:“卡特彼勒公司正在把工作机会从日本迁回美国,福特正在把就业机会从墨西哥转回美国,苹果也将在美国本土重新开始生产Mac电脑。”

哈佛大学一项关于美国制造业的研究表明,1950年美国制造业占其GDP的比例为27%,为美国总就业做出31%的贡献。到2010年,这两个比例已分别下降至12%和9%。今天,制造业的比例已回升至15%,未来制造业就业机会将会随着大企业回迁而前景更加明朗。

二、持续两个世纪的人才战略

任何革命化的技术突破,都需要数以万计的人才支撑。19世纪初还是殖民地和农业国的美国,通过棉纺织业的大发展,通过北方铁路修建、重工业的起飞,到1880年,工业产值超过英、德两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1894年,美国的工业产值相当于整个欧洲工业产值的一半。至今,美国仍在持续增长,其霸主地位无人能撼动。一个仅有200多年历史的国家,何以有如此能耐?

美国的持续增长、创新增长,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索洛分析了1909~1949年30年间美国经济增长数据,得出如下结论:劳动增量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7.9%,资本增量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1.1%,其余51%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库尔分析了世界上主要工业化国家近100年的经济发展数据,其结果表明,科技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7%。舒尔茨则认为应有40%来自于人力资本的作用。丹尼森通过研究1929~1959年美国科技政策所带来的经济绩效,认为美国经济增长的22.9%来自这一阶段美国教育发展的推动。莱迪亚通过对1989~1999年欧洲经济数据的研究,发现在充分的知识源支撑条件下,科技政策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是卓有成效的。理查德和山姆通过研究1991~1999年美国部分地区的数据发现,工程师与科技人才数量、地区精英劳动力指数和专利技术产出率、完整的社会结构层次划分呈现正相关……这近乎持续100年的研究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认为科技和人才是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原因。

(一)全球人才的高地

据统计,1999年,在美国工业界工作的1/3的科学与工程博士是外国出生的,外国出生的计算机科学家的比率达50%,工程师的比率超过50%。自1901年诺贝尔奖诞生起至今的800多名获奖者中,来自美国的有300多位,占了近40%。据201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硅谷约300万人口中,亚裔人数超过60万。其中,近60%成年人的学历超过白人和美籍西班牙人等,拥有大学以上的高学历。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统计,约25%的外国留学生学成后定居美国,被纳入美国国家人才库;在美国科学院的院士中,外来人士约占1/5;在美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1/3出生在国外。美国一直以开放的移民体系和包容的多元文化吸引世界优秀人才。

1.利用战争机遇引进创新型人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采取了敞开大门迎接欧洲技术人才移民的政策,其中接收了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航天工业专家冯·卡门、核物理学家费米等科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精心部署并执行“阿尔索斯”计划,派出数千名随军技术人员前往德国物色人才。1991年苏联解体后,美国和日本又趁机挖走了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9万多名科技专家。

2.通过移民政策吸引创新型人才

1952年的移民法是战后美国第一个吸引技术移民的重要法律。1965年,移民法的修订使得移民者的素质普遍提高。1990年的移民法体现了美国对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对技术类移民的优先权做了明确分配。2006年6月6日,联合国发布《世界移民报告》称:2005年,全球移民人数达到1.9亿人,在这近2亿的全球移民中,其中近1/5的移民流入了美国。

除此之外,美国还设立了各种国家奖励项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设立了许多荣誉奖励,如“总统青年科学家奖”“总统工程创造奖”“国家技术奖”等,获奖者可拿到高达50万美元的奖金,但规定凡获得上述奖项者,必须是美国公民或持有“绿卡”者。如获奖候选人是外籍学者,基金会会主动帮助其办理“绿卡”或“入籍”手续。

3.利用非移民签证引进人才

美国目前涉及科技人才和教育人才流动的签证是工作类签证,即H-1B、L1、O1、TN,以及学生和交换类签证F1、J1。在这些签证持有者中蕴涵着巨大的创新型人才资源,尽管签证持有者只能暂时居住在美国,但却是日后获得在美国永久居住权及美国公民身份的潜在人群。目前至少有约150万以上H-1B持有者在美国工作,他们是美国技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4.吸引大量的留学生来美留学

美国设立多种奖助学金为留学生提供资助,每年美国对外国留学生投资多达25亿美元。留学生在美国高校毕业后,这些人很多成为美国科技界的中坚骨干力量。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清华大学毕业的科学与工程人才80%被吸引到美国,北京大学工科毕业的学生76%被吸引到美国,在美毕业的中国博士生85%留在了美国。

(二)没有斯坦福,就没有硅谷

美国历来把做强教育作为实现战略意图的保障,重视一流人才培养。1981年以来,美国大学获诺贝尔奖人数占世界大学获此奖总人数的77%。

从素质教育阶段一直持续到高等教育阶段,根据人才的成长规律和成长阶段,美国实行了高效的、有针对性的开发教育策略。

研究型大学是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甚至世界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是知识生产的源头。1993~1996年世界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经济学奖等35名获得者中,有23名来自美国的研究型大学,约占获奖者总数的66%;1995~1996年16名美国国家科学奖获得者中,有14名来自研究型大学,约占获奖者总数的88%。据1993年的统计显示,研究型大学授予了全美国80%的博士学位、40%的硕士学位、30%的学士学位。

1930年,德国科学家冯·卡门来到美国,进入加州理工学院,带了一批研究生,进而带动了整个美国的航空工业,使其集中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南部——洛杉矶地区。

1940年,斯坦福大学副校长特曼洞悉了世界变化发展的新趋势,认为一个地区经济的繁荣将取决于教育和科研的兴旺,于是决定建立科学园,动员电机工程系的研究生制造仪器,开发公司,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硅谷。

(三)最有力的人才保障

联邦政府重视人才开发,对科研、教育方面的投入是巨大的、持续加强的。1993年,美国的R&D投入为1658.49亿美元,1999年为2470亿美元,到2000年,研发投入量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中占44%,是第二位日本的3倍。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将2009财年研发预算增加到1471亿美元,将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中的约1200亿美元投向科技领域,并宣布将把美国GDP的3%投入研究和创新。

对教育的投入更是如此。1990年,美国教育开支达到3530亿美元,占GDP的6.8%,首次超过军费开支。此后,美国的教育经费投入一直维持在GDP总量7%~10%的水平上,成为世界上教育经费支出最多的国家。

美国政府的税收激励政策,对支持基础性科学研究起了很大作用。1986年美国制定的《国内税收法》规定,一切商业性公司和机构,如果其从事研发活动的经费同以前相比有所增加的话,则该公司或机构即可获得相当于新增值20%的退税。

美国对创新环境的营造力度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美国大学教授协会于1915年成立,并发布了关于学术自由和终身聘任制的原则声明,明确提出保护学术自由的原则。在美国,有一套完整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对知识产权在全球范围内实施保护,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

三、创业家的美国梦

从工业化到信息化,从知识经济到共享经济,美国的企业发挥着新经济发展主力军作用,企业家在推动着增长的革命。可以说,美国强大的经济增长,催生与依托于一大批企业,依托于大批优秀的企业家和强大的企业家精神。德鲁克曾经指出,美国经济发展主要来源于创业者的企业家精神。

美国具有深厚的创业精神土壤,从西进运动开始就奠定了美利坚是一个敢于冒险、敢于创业的国度。有研究显示,美国18~24岁的青年人,创业率居发达国家首位。美国科技研发领域,约有75%的科技创新项目由企业主导完成,77%的科研人员分布在企业,企业的科研经费占据美国科研经费总量的71%。在美国,中小企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约占企业总数的99.7%,占所有企业收入的40%,在整个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谷歌、Facebook、微软等企业发展迅速,为美国创造着巨大的财富。这些企业都是支撑美国持续快速发展的“脊梁”。美国《商业周刊》评选出来的2010年度“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50强”,微软、苹果和谷歌位列三甲。曾执掌社交牛耳的谷歌,构建了以搜索为主的网络帝国。谷歌由建立互联网搜索引擎起家,最终研发出谷歌电邮、谷歌地球、谷歌翻译、谷歌新闻、谷歌桌面、谷歌社交网站、谷歌手机等一系列产品,市值已经高达近万亿美元。

美国创新企业的发展有集聚的特征和优势,形成了高新技术的园区化发展模式。迅速崛起的以硅谷、波士顿128号公路、北卡三角园(北卡罗来纳州的三角科技园)为代表的高科技园区,成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交汇点。

拥有大量人才,大学科研、国家军事订单和风险资本非常活跃,这些正是迅速崛起的美国科技园重要的相似之处。在这些功能区域里,起初以斯坦福、伯克利和加州理工等世界著名大学为依托,创办的微型高技术公司,经过数年发展后,很多已成长为世界500强企业。比如,从硅谷走出的思科、英特尔、惠普、苹果、谷歌等。可以看到,20世纪90年代,这些在世界著名大学“生根”、在科技园区“发芽”、在资本市场“成长”的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活跃美国经济的重要引擎。

在美国硅谷有着“活着就是为了工作”的生活观,美国的企业家信奉:活着就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改变一个时代。创新、竞争、冒险、奉献的企业家精神孕育了股神巴菲特仅2012年一年就捐了30.9亿美元和全球首善比尔·盖茨曾经捐款280亿美元的奇迹。

正是这种自由、竞争、开放的意识,崇尚平等自由的文化,吸引了众多慕名者去这片土地实现自己开创事业的梦想。 FWtlHEH5zIec6Nhiy6f+YBuMFgQNCEBYQnjwu1+XDTb7TWSj09QgFXj4FZk4jO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