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契丹兴起

中国通史

4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辽祖陵

北部中国广袤的草原上,一直以来生活着很多游牧部落。成群的牛羊、奔驰的骏马,绘制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肥美的牧草、清澈的河水,点缀着碧蓝的天空,令人神往。匈奴、突厥、回鹘,这些盛极一时的马背民族用他们特有的方式,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一起充实着悠久的中华文明。然而他们不久便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留给我们的只有那些未解之谜。

随着突厥势力的衰落,它统治下的一支少数民族——契丹族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契丹族领袖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了盛极一时的契丹王朝。辽大同元年(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之后辽王朝与北宋王朝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特别是“澶渊之盟”后,南北双方都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契丹的早期历史。 追寻契丹的族源还得从一个美丽的传说开始。《辽史》记载:很久以前,一个骑着白马从老哈河而来的男子和一个驾青牛车从西拉木伦河而来的女子在辽河相遇后结合了,生了八个儿子,后来繁衍成契丹的八个部落。

现存的《施甸长官司族谱》中绘有青牛白马图,描述了这对男女相遇时的情景,图中的山丘是木叶山,山麓的八棵劲松象征着契丹的八个部落。对于这一传说,最为可能的解释应该是:从老哈河而来的以白马为图腾的部落与从西拉木伦河而来的以青牛为图腾的部落在两河汇流的辽河相遇后结合,繁衍出八个部落。

这个传说传递出两个信息。第一个信息:老哈河和西拉木伦河流域是契丹文化的发祥地,而两河交汇的辽水正是契丹族发展壮大起来的地方。之后他们改契丹为辽,和辽水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个信息:青牛和白马是契丹族的图腾。《辽史》记载,契丹部每次出征前,都要以青牛和白马作为牺牲,来祭告天地和祖庙,祈求天地和祖先保佑他们此举大获全胜。

“契丹”一词最早出现在6世纪魏收所撰的《魏书》中。它的本意是“钢铁”。契丹出自东胡,与匈奴、鲜卑和奚族同源。契丹人有着坚强的意志。隋朝时,由于不愿臣服于突厥,他们就迁居到今天的西拉木伦河流域。为抵御外敌侵袭,组建了松散的、临时的部族联盟。

他们从各部中选举智勇双全的人做首领,过着“逐寒暑,随水草畜牧”的游牧生活,渔猎也是他们获取食物的重要渠道。契丹男子有着髡发的习惯,他们多将头顶的毛发剔除,散发垂于两鬓。能够扑杀猎物的海东青成为他们最好的伙伴。随着畜牧和渔猎获得物的增多,他们开始向中原朝贡,并通过互市与中原进行物资交流。

从最初依附突厥,到最终崛起,契丹族经历了大贺氏部落联盟和遥辇氏部落联盟两个阶段。隋末唐初,契丹部首领都在大贺氏内部选举产生。唐太宗时,契丹降唐。唐朝在契丹部族游牧的地方设立了松漠都督府,由大贺氏首领担任松漠都督,其他各部则设立了州,由八部首领担任刺史。契丹内部事务由松漠都督和各州刺史来管理。大贺氏在唐王朝的庇护下,稳固了对契丹各部的控制。

随着大贺氏部落领袖地位的瓦解,开始了遥辇氏部落联盟时期。这一时期契丹可汗从遥辇氏部落内部选举产生。契丹可汗仍然身兼松漠府都督一职,不时向唐王朝朝贡,保持着同中原的密切关系。

在唐朝的羽翼之下,契丹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唐末藩镇割据,唐王朝苟延残喘,无力回天,契丹开始不断南下骚扰唐北部边境。其他藩镇也无暇北顾。拥有如此良好的外部局势,一个强大的契丹王朝便指日可待了。

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一个民族的发展往往系于民族的杰出人物。契丹族的发展历史上,耶律阿保机是个关键性的人物。良好的外部局势、显赫的家族背景以及个人的雄才大略,使他被推到了契丹历史发展的前台。

辽祖州,即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奉陵邑,遗址位于辽上京遗址西南约二十五公里的山谷中,即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哈达英格乡石房子村西古城址。祖州城金碧辉煌的宫殿早已无存,只有一座由巨大石板构成的称作“石房子”的石室,孑然立于荒城废墟之中。

耶律阿保机生于唐咸通十三年(872年)。耶律是他的族姓,阿保机是他的契丹语名字,汉名“亿”。他所在的部落是契丹诸部中最强大的一部——迭剌部。迭剌部的耶律氏在遥辇氏部落联盟时期世代充任军事首领(夷离堇),统率军马。他的祖父、叔伯父都曾做过军事首领。这样就使他有机会担任契丹部落的军事首领。

史书记载,阿保机刚生下来的时候就会爬,身体像三岁的儿童;三个月就能行走、讲话,并能未卜先知。年幼时,就常常谈论军政要务,就连他担任军事首领的伯父遇到疑惑都要咨询他。成年后的阿保机身材魁梧,智勇双全,善骑射,很早就统率军队,在对外战争中发挥着他的智慧和才能。唐天复元年(901年),遥辇氏痕德堇可汗任命阿保机为迭剌部的部族首领。同年十月,阿保机又被委任为大迭剌府军事首领。这样,阿保机集契丹迭剌部军政大权于一身。阿保机担任迭剌部首领后,依靠强大的武力,对中原诸割据势力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占领了代北地区,并将代北居民迁徙至辽地。随着势力的不断壮大,他吞并了其他诸部,最终建立了盛极一时的契丹王国。

此时的中原正值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和后晋正在为逐鹿中原而杀得你死我活。这为阿保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916年,阿保机祭告上天,即皇帝位,称“天皇帝”,建元“神册”。

契丹文字的创制。 阿保机即位后开始着手制度和文化建设。他派汉人在临潢,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以南的波罗城,兴建皇都。契丹人叫它“西楼”,也就是后来的辽上京。

建国之前的契丹人刻木为契,没有文字。神册五年(920年),阿保机命令耶律突吕不和耶律鲁不古在汉人的帮助下,以汉字隶书增减笔画,或直接借用汉字,创制了契丹大字。契丹大字有三千多个。

后来,阿保机的皇弟迭剌参照回鹘字对大字进行了改造,创制了契丹小字。契丹小字是拼音文字,有三百多个表音符号,称为原字。若干原字拼在一起,组成契丹词语。金明昌二年(1191年),契丹文字才被禁止使用。

近数十年来,两种契丹文字的碑刻均有发现,而以契丹小字文字资料居多。国内外学者已释读出契丹小字词语四百多条,构拟出一百多个原字的音值。但因与汉字对译的资料较少,释读工作仍在艰难进行。

神册六年(921年),阿保机制定和完善了法律,制定了一部成文法《治契丹及诸夷之法》。这部法律既保留了北方游牧民族习惯法的传统,又深受唐朝法律的影响。其刑罚比唐律严厉得多。契丹和其他少数民族犯罪根据这部法律来判定,汉人犯罪则根据唐律来处罚。

他的这些措施都为辽朝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辽统一塞北与进军幽云。 阿保机在巩固了对契丹各部的统治后,随即开始扩张。他相继征服了奚族、乌古、黑车子室韦、鞑靼、回鹘和渤海国,基本上完成了统一塞北的目标。阿保机还展示出南下夺取幽、蓟以至黄河以北的巨大野心。契丹神册元年(916年)十二月,阿保机借晋王李存勖与后梁战争之际,收编了李存勖位于山北的八个军镇。此后两次进攻幽州。契丹天显元年(926年),他在接见后唐使者姚坤时纵论契丹与后唐的关系,表达了他南下夺取汉地的野心。但事不遂人愿,不久阿保机病死。他的愿望只能由他的儿子耶律德光来完成了。

辽墓壁画《出猎图》

耶律德光帮助石敬瑭建立了后晋。作为回报,契丹取得了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蔚、云、应、寰、朔十六州。但契丹建立统一王朝的野心不泯。947年,耶律德光进入开封,灭掉了后晋。二月初一,他穿戴上中原皇帝的绛纱袍和通天冠,在开封登基,下诏建国号为“大辽”,改元“大同”,做了中原的皇帝,他就是辽太宗。但他纵容骑兵四处以牧马为名抢掠粮草,名曰“打草谷”;随意搜刮人民财产;任用契丹部族首领和通事管理汉地。这些措施受到中原民众的抵制。他深知政权不稳,无法在中原立足,被迫北撤,在途中身亡。

这一时期,契丹不断南下,掳掠了数以万计的汉人。也有一些汉人不堪忍受当地政权的残暴统治逃亡到契丹。阿保机等契丹统治者用当时管理奴仆的办法将若干人户整编为团、保等组织,以其中一人充当团头或保头,余下的称之为“头下户”。后来发展成“头下军州”,正式纳入国家行政体系。“头下户”不仅要向头下主缴纳收获物,还要向政府缴纳赋税。目前可考的辽朝头下军州约有四十余个。

阿保机时,契丹基本上形成了因俗而治的指导思想。辽太宗大同元年,北、南面官制度已经成型,从而完成了由契丹部落联盟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变。

辽朝官制有“北面”“南面”之分,与契丹族崇尚太阳有关。契丹皇帝的御帐朝东,中枢官员分列南北,两面官衙也分别在御帐的南北两侧。北面官掌管宫帐、部族、属国等契丹部族事务,上朝时多戴金冠,身着紫袍,数量有一百多人。南面官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等事务,上朝时穿青紫袍服,数量只有几十人。

北面官以契丹制度治理契丹人,南面官用汉制治理汉人。北、南枢密院分别是北、南面官中的宰辅机构,北枢密院更是辽朝最高的军事、行政机构。北枢密院以下官制大量保存了契丹旧制,杂糅了突厥、回鹘和汉族政权的职官名称。

地方上也是如此。契丹、奚和其他草原民族居住地实行部族制,按地域分成十部,设节度使管理。汉人和渤海人居住地根据汉制设置州县。因俗而治的北南面官制度为辽王朝走向繁荣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萧太后临朝听政。 阿保机建立了契丹王朝,仅是契丹发展史上的一个契机。萧太后辅佐辽景宗、辽圣宗对辽朝的治理则将辽朝推向了顶峰。

辽代鸣镝,内蒙古赤峰市大营子辽驸马墓出土。鸣为响声,镝为箭头,鸣镝就是响箭,它射出时箭头能发出响声。《史记·匈奴列传》记载了鸣镝的来历。

辽代木弓囊,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陈国公主墓出土。

萧太后小字燕燕,汉名绰,出生于辽应历三年(953年)。她的父亲是辽朝北枢密院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她的母亲是辽太宗的长女吕不古。有一次,萧思温观察他的女儿们扫地,只有萧燕燕打扫得最干净。萧思温高兴地说:“此女必能成家。”萧燕燕十七岁的时候被辽景宗耶律贤纳为贵妃,随即被册为皇后。据现有的文献和考古文字记载,契丹人早婚比较普遍,女子十三四岁结婚的不在少数。萧燕燕十七岁嫁入宫中,已经属于晚婚了。

契丹实行氏族外婚制。契丹本来没有姓氏,只是以他们各自的居所称呼他们的部族。耶律阿保机建国后,以所居之地来表示阿保机家族的姓氏,同时为笼络大贺、遥辇等势力,将他们与皇族定为同姓。萧氏是辽太宗灭掉后晋之后,依照汉制制定的。“拔里”“乙室己”以及来自回鹘的“述律”三姓都被认定为萧姓。据蔡美彪先生考证,契丹以后族为萧氏的时间当在辽景宗时。契丹同姓不结婚的原则一直保持下来,在辽统治集团中反映为皇族(耶律氏)和后族(萧氏)形成了固定的婚姻关系。

辽景宗由于四岁时目睹辽世宗被杀的惨状,遭受惊吓,常年卧病于榻。辽朝对内的刑赏政事,对外的用兵征讨,都由萧皇后裁定。保宁八年(976年),辽景宗吩咐史馆学士说,今后书写皇后的话,也要称“朕”及“予”,并作为定式。这样萧皇后成为辽朝事实上的掌权者。此后,辽人把皇后与皇帝一样看待,两者被称为“宫中二圣”。在萧皇后的支持下,景宗进行了一些改革,特别是重用了大量汉人官员,使他们在统治机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样使辽朝内部政治更为稳定,生产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为辽朝走向鼎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景宗去世后,圣宗耶律隆绪即位。当时圣宗仅有十二岁。萧燕燕奉遗诏辅佐幼主。她任用耶律斜轸和韩德让分别为北、南枢密院使,并让韩德让执掌宫卫禁军,派耶律休哥统领南面军务,从而基本上控制了朝廷内外大权。统和元年(983年)六月,她被尊奉为承天皇太后。七月一日,萧太后正式临朝听政,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承天太后摄政时期。

萧太后摄政后,依靠契丹族和汉族大臣,在政治、军事和经济诸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她和圣宗一起将贵族所拥有的部曲归入州县,奴隶整编为部民,设节度使来管理,这样解放了大批奴隶。她还下令解放俘虏和债务奴隶,采取措施使新俘虏的汉民不再沦为奴隶。他们重视农牧业发展,多次遣使劝农,赈济灾民,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并鼓励垦荒。以上措施保持了社会秩序的安定,同时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辽景宗时,宋朝已经强大起来,灭掉了南唐。辽朝已经意识到强大的宋王朝一定会推进统一战争。这种情况下,景宗实现了战略转移,由原来的联合江南、北汉对抗中原转移到固守幽、蓟。辽宋的力量对比处于大致均衡的状态。不断增强的国力使辽政权对周边各政权的影响日益扩大。统和七年(989年),辽圣宗封党项贵族李继迁为夏国王,确立了同夏的宗藩关系。而东部的女真、乌惹、乌古、敌烈、阻卜、高昌回鹘等部落相继成为辽朝的属部。

统和四年(986年),宋军分三路伐辽,辽击败了北宋的北伐,继而转守为攻。迫于战略上的考虑和巩固政权的需要,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犯宋。不久,辽相继攻占了遂城、望都、祁州、定州、瀛州等地,兵临澶州城下。但由于他们对宋军实力估计不足,屡遭败绩,士气受挫。同年,辽宋签订“澶渊之盟”。

北宋《契丹使朝聘图》

双方约定,宋每年送给辽朝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互守疆界,互不相扰。“澶渊之盟”结束了双方无休止的战争,为辽朝的经济发展赢得了绝好的发展时机。辽宋之间冲突减少,联系加强。双方正式互称南、北朝,成为兄弟之邦。辽宋之间设立了榷场,辽朝可以从宋购进茶叶和粮食等,宋朝则从契丹购进北珠和马匹等。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辽上京遗址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辽中京大明塔

在契丹王朝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汉人官员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蓟州玉田韩氏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家族。玉田韩知古最初被述律氏俘虏,后作为阿保机皇后的陪嫁私奴,归从阿保机。他深得阿保机的赏识,也因此成为契丹境内管理汉人事务的最高官员,还兼管诸国礼仪。当时契丹政权制定的法律制度,就是主管此事的韩知古糅合契丹草原习俗和中原汉地的法规礼仪制定的。辽景宗、圣宗时期汉人官员都得到重用。

韩知古的儿子韩匡嗣得到景宗的重用,有了自己的领地。他的子弟也纷纷步入仕途,子女与后族萧氏通婚。这样抬高了韩氏的地位。

韩匡嗣的儿子韩德让时,韩氏地位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韩德让充任南院枢密使,并辅佐萧太后主政。后来萧太后将北院枢密使的头衔也给了他。这样,韩德让集辽朝蕃汉军政大权于一身。萧太后提高韩德让的地位,一是巩固自己地位的需要,一是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统和二十二年,萧太后赐韩德让姓耶律,封晋王,并肯定其为皇族。从此韩氏家奴的身份得以改变,成为契丹贵族中的一员。

萧太后死后,葬在医巫闾山。辽圣宗赐韩德让名隆运,并赐住宅和陪葬地。韩德让跟从圣宗东伐高丽,回师时重病,圣宗和皇后甚至为之亲奉汤药。他死后,圣宗和皇后、诸王、公主以及大臣都制服行丧。他的葬礼遵照萧太后的规格。灵车启动时,圣宗亲自挽拉灵车哭送。最终,韩德让被葬在萧太后墓旁。

辽五京的修建。 契丹王朝根据汉制建立了五座城池:上京临潢府、南京析津府、东京辽阳府、中京大定府和西京大同府。

辽上京是中国游牧民族在北方草原地区建立的第一座都城,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以南的波罗城。神册三年(918年),耶律阿保机建成皇都。会同元年(938年),将皇都改为上京,立临潢府。史书称该地“负山抱海,天险足以为固,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该座城市分为皇城和汉城,是契丹因俗而治政策的体现。皇城的建筑根据契丹崇尚太阳的习惯,门都向东。汉城在皇城的南面。后晋县令胡峤描绘当时皇都的盛况:“西楼有邑屋市肆,交易无钱而用布,有绫锦诸工作、宦者、翰林、伎术、教坊、角抵、秀才、僧尼、道士等,皆中国人,而并、汾、幽、蓟之人尤多。”这些“中国人”应该住在南部的汉城。

辽南京是当时最为繁华的都市。会同元年,升幽州为南京,立析津府。辽南京城址位于今北京市西南广安门外。周长二十七里。经考古调查发现,南京城的东、西、南、北城墙均有部分遗迹存在。皇城位于城西南隅。宫殿遗址在西城垣南端,东北隅有角楼。具体位置应在今南线阁胡同。城内有纵横交错的街道,有坊市、寺观等建筑。

此外,辽太宗时,改南京东平府为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圣宗统和二十五年至二十六年(1007—1008年),营建了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辽兴宗重熙十三年(1044年),升云州为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这样辽代设立了五京。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辽中京遗址

地域不同,五京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上京是辽四部族的游牧地,后来迁入了大批的汉人和渤海人,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一定的发展。东京用来控制渤海、女真,防御高丽。西京防御西夏和西南各游牧民族。南京、中京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是辽代财政的重要来源地。但严格说来,辽代的五京都不是契丹的政治中心,真正的政治中心是流动的捺钵。

四时捺钵制。 辽代君主始终保持着先人游牧和渔猎的传统,逐水草而居。四个季节都有不同的行宫,称为捺钵。统和二十二年,辽宋议和之后,四时捺钵的地点大体形成定制。春捺钵的地点在长春州的鱼儿泺(今吉林大安境内),夏捺钵的地点在永安山,秋捺钵的地点在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右旗西北白塔子)西部诸山,冬捺钵的地点在广平淀,也就是今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合流处的一片平原。

辽庆陵的壁画中绘有反映四时捺钵的四季山水。四时捺钵分别有春水、秋山、坐冬、坐夏等名称。主要活动为春捕鹅、捕鱼,夏放鹰,秋射鹿,冬猎虎。

辽庆陵壁画《四季山水图》

北宋的晁迥曾出使辽国,记载下了捺钵时的情景:春天在长泊这个地方,泊里野鹅、野鸭很多。辽主打猎时,让帐中卫士击打扁鼓,惊扰野鸭野鹅,让它们飞起,然后放海东青追击,或者是亲自射杀。辽人都佩带着金玉锥,称作杀鹅杀鸭锥。每有收获,他们就把猎物拔掉毛,串起来,坐在扁鼓上纵饮。也有用铜和石头做成锤来锤杀野兔的。夏天贵族们在帐里下围棋或双陆棋,还有的到深涧放鹰。秋天穿着褐色的裘衣呼喊着惊扰鹿,然后射杀之。冬天射虎。

捺钵是皇帝日常活动的场所,也是他从事政治活动的场所。捺钵之时,大部分贵族和高级官员都随从前往。冬夏捺钵还要召开北南臣僚会议,商讨军国大事,决定高级官员的任免。

长时间的安逸生活似乎减弱了契丹民族的斗志。契丹贵胄们似乎仍然沉浸在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之中。而此时女真的崛起,政权内部的斗争,其他民族的反抗,加之宋辽关系的转变,冥冥之中注定了契丹王朝的结局。盲目自大的天祚帝最终失去了可以据守的冬捺钵之地——广平淀,曾经盛极一时的契丹王朝就此消亡了。

辽末,海东青之争激发了辽与女真的矛盾。契丹王朝的四处皇家陵寝和两个发祥地的陵墓都受到女真的破坏。辽皇族耶律大石仓皇西逃,在西域称帝,国号仍称辽,史称西辽。西辽延续八十余年,1218年被蒙古所灭。

蓦然回首,契丹王朝已经逝去。我们只能从它所留下的残砖碎瓦和几本薄薄的书册中寻觅它的踪影,感受契丹王朝的存在,叹息契丹文化的魅力。 n+5NSxSl2cOX5rV7Mu5GOEsCB94htSz8Q4XBVQS9iibF/htYWDK18LuQb9bODjn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