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谁是你的内在小孩

小柯是一位20岁的女孩,正值青春年华、大好时光,可是她却被一位爱炫耀的朋友害苦了。

“她那个人吧,对人挺好的,心地也挺善良的,但就是太爱夸她自己了,让人听着心烦。”小柯口中的“她”是她的室友,也是她最好的朋友。“聊天的时候,她并不会直接说她爸妈有多厉害,年薪赚多少,有多少车子,多少房产;她自己有多牛,拿过哪些大奖,获得哪些荣誉,去过哪些地方旅行。但是她会刻意把话题绕到自己身上,然后夸耀一番。这种话,听一次两次也就算了,时间长了,她还是这个样子,我就非常反感,觉得她很做作。”小柯内心有些反感,但是在其他方面,她与这位朋友相处还算融洽,因此特别苦恼,希望得到心理老师的帮助。

从言谈中看得出来,小柯的确为这个问题感到痛苦。“我自己也分析过,为什么她会这么喜欢炫耀?我很狭隘地觉得是因为她没什么朋友,又迫切需要得到他人的肯定,于是逮到机会就和我炫耀一番,反正她身边除了我也没有别人,她不对我说,只能对她自己说了。”

“你为此感到烦躁吗?”心理老师问。

“当然,我都快烦死了。如果她不是我最好的朋友,我肯定会说,你烦不烦啊,你的事情和我有什么关系?关键是,一件事吧,听一次我肯定没有意见,一个星期听四五次,谁能受得了?”

“朋友的话,触动了你的内心吗?”心理老师继续问。

“触动内心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朋友炫耀的话为什么会让你觉得烦躁,觉得不舒服?”

“这个嘛,我想一下,”沉默片刻,小柯说,“被比较的感觉。”

“你不喜欢被比较吗?”

“我觉得,应该没有人喜欢被人拿出来比较吧。”

“那你有被比较的经历吗?”

“当然有了,我从小就是在比较中长大的。”说到这里,小柯变得兴奋起来,开始讲述她在比较中成长的血泪史。

小柯有一位比自己年长一岁的表姐,从小到大,妈妈和姨妈就比较着她和表姐的成长。如果小柯考试没考好,妈妈就会说:“你看看表姐的成绩单,再看看你自己的,你学习这么差,以后找不到工作,到街上要饭去呀?”

妈妈和姨妈不仅比较二人的学习成绩,还比较谁的身材好,穿衣服好看,比较谁的朋友多,谁在学校更受欢迎。上大学之后,表姐交了男朋友,姨妈和妈妈炫耀,妈妈就会逼迫小柯说:“看你表姐都交男朋友了,你怎么还不抓紧呢?”小柯特别不能理解,前一年还在耳提面命地要求她不许早恋的老妈,态度怎么会180。大转弯,后来才知道,一切的根源都在表姐。

可能从小在比较中长大,小柯的好胜心特别强。她勤奋,肯吃苦,除了太过优秀的表姐,小柯很少被比下去。以前小柯会为了超过表姐埋头苦读,等真的超过了表姐,她发现也没什么好开心的。上大学之后,小柯努力让自己变得平和起来,不想把大把时间放在与他人的比较上面,谁知道遇到了一个爱炫耀的朋友,把小柯的小宇宙给搅和爆发了。

“被比较了这么多年,我已经累了,所以她让我特别烦恼。”讲完了她的个人史,小柯再次表达友情带给她的甜蜜负担。

心理老师问:“妈妈在拿你和表姐比较时,你是什么感觉?”

“就会很着急呗,生怕被比下去。不过还好,现在我考上了一本,比表姐读的学校好,妈妈现在也不怎么比了,就是偶尔念叨念叨。”

“那些年,妈妈的比较对你来说是一种激励吗?”

“算是吧,但是我过得并不开心。”

“都有哪些不开心,能举个例子吗?”

“比如说,我明明很努力了,可妈妈还说我做得不好,那让我超火大的,心里暗暗打算,你不是小看我吗,我一定要让你刮目相看。”说到动情处,小柯的声音有些哽咽。

“在你暗暗打算时,似乎带着愤怒和委屈呢。”

“是的。”

“你有没有想过,妈妈为什么会那么爱比较?”

“因为她身边都是爱比较的朋友啊。那些阿姨特别喜欢攀比,到我家里聊天,谈论的不过是工作、老公和孩子,所以妈妈也只能这样要求我吧。”

“对,这是妈妈学到的生活方式,也是她对你表达爱的方式。你觉得你的朋友为什么会喜欢和你炫耀呢?”

“她可能也是在被比较中长大的吧,和我一样。”

“对,你的朋友可能和你有着相似的经历,而且她并不觉得这样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妥。”

“可能是吧。”

“如果可以重来,你希望妈妈怎么对你?”

“重来?怎么可能,时光又不能倒流。”

“设想一下,如果可以的话呢?”

“我希望妈妈可以多夸夸我,肯定我的付出,而不是一直拿我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较。不过,现在也挺好,如果不是被妈妈逼得那么紧,我也考不上这所学校。”

“对你的朋友,有什么话说呢?”

“我觉得她挺可怜的,和我一样,现在想想,她的那些话也没有那么讨厌了。以后觉得她烦的话,不理她就是了。”

正值青春的少年也好,历经沧桑的老人也好,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孩子。我们并不知道他是脆弱的、是敏感的、是自怜的,还处在恐惧当中。他的年龄比我们认为的还要小,他时而哭,时而笑,有时渴望得到拥抱,有时对人大吼大叫。内在小孩是我们的童年时期因为受伤而破碎的心灵,他埋藏在内心深处,比任何人都清楚我们真正的需要。

即使外在的身体长大、成熟,内在小孩却不再成长,他停留在无助可怜的小朋友阶段,与已为成人的我们发生冲突。我们想要奋勇向前时,他却表现得退缩、胆怯;我们想要铆足劲儿奔向目的地时,他却一再挽留你的脚步,躲躲闪闪。有的内在小孩以焦虑和不安发出求救信号,有的内在小孩则以孤单和愤怒表达自己。当内在小孩的能量转移到身体上,疼痛、不适便接踵而至。如果内在小孩彻底躲起来,切断联系,带走感觉,留下来的便只是一副空荡荡的躯壳。

在与内在小孩接触之前,认识他是最重要的。谁是你的内在小孩?他是一个胆小的小家伙,还是一个孤单的小朋友?他在担忧被抛弃,还是在担忧自己不够优秀?内在小孩往往是敏感的、警觉的,唯有接纳和支持,他才会坦诚地表现自己。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认知自己,不仅包括外在的行为、言语、人格特质,还包括隐藏着的内在小孩。认知他、接纳他、照顾他,与内在小孩对话,这是一个漫长的、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的过程。 u1Z13ZvdMXcLLhe/a8geDeinVEZeQfW7OvcfB+8Khgh2y3cZyQDjZuI86EMMwHJ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