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身体里的另一个你

站在镜子面前,看着熟悉的面孔和身体,你有没有想过,其实自己的内心和外表是不一致的,在你的身体之中还住着另一个自己——一个不被你熟识的自己。心理学理论认为,每个人的身体里都住着一个小孩子,即内在小孩。他总是形影不离地跟随我们,我们去哪里,做什么事,面对何种环境、人和事物,他都亦步亦趋地跟在身边。他有时天真,有时脆弱,有时敏感,有时愤怒,在特殊状况下,他还会莫名地失控,影响你的生活和人际关系。

那么,这个内在小孩究竟是谁呢?一般认为,一个儿童如果要成长为一位健康的成年人,其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很好地完成,但是并非所有儿童都能如此幸运。有的孩子期望获得爱,期望他人接受自己的爱,可是期望受挫,需求不能满足,于是渴望爱和被爱的心受伤了,儿童的内心受到了伤害,经历了痛苦,由此发展出对自己的错误认知,无法信任他人,以负性情绪对抗周围世界等。这个带着强烈的情绪反应,或痛苦,或愤怒,或兴奋,或哀伤的内心体验,便是内在小孩的表达。

爱与被爱,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存在的心理需求,如果在儿童时期这种期望得不到满足,爱、安全、信任、尊重等便无法建立。比如在童年期经历过遗弃、冷漠、虐待、生活环境不安全的孩子,便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对整个环境和身边的人或事物不信任。即使成年之后表现出强势性格,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成就,他依然无法摆脱那个缺乏安全感的内在小孩。

35岁的阿雅因为人际关系障碍走入心理咨询室。阿雅在公司里担任HR,这个能与全公司所有员工接触的职位却让她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痛苦。她受到同事的排挤、攻击,甚至孤立,同事们不配合她的工作,在公司的节日活动上,她更成了孤家寡人,备受冷落。阿雅做事雷厉风行,职业套装搭配精致的妆容,使她显得果敢干练,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她大脑里紧绷许久的那根弦即将断裂。

这一切都要从阿雅的童年时期说起。自从阿雅有记忆,妈妈就经常不在家,妈妈一回到家里就与爸爸发生吵架,吵架内容包括谁更有责任照顾她,什么时候离婚以及抚养权归谁。父母的感情不好,妈妈对她也是时好时坏。高兴时,妈妈会带她去吃好吃的,给她买漂亮衣服和玩具,不高兴时,妈妈就对她不管不问,感冒发烧了也没人照顾。

由此,阿雅从小就学会了分辨他人的眉眼高低。有人对她表现出喜爱,她立刻回应,百般献殷勤,讨好他人,一旦对方表现冷漠,她立刻报以愤怒,甚至因为一点小事与人翻脸。读书期间,阿雅和许多同学关系友好,但都无法长期维持下去,通常都是中途翻脸,老死不相往来。

值得庆幸的是,阿雅头脑聪明,成绩优异。她记忆力超强,很会学习,正因如此,她在同学中间表现得非常骄傲,不屑与品行顽劣、天资愚钝的同学来往。明明是她瞧不上别人,对人冷眼相待,每每到最后,阿雅反而觉得自己是被抛弃的那个人。她感觉同学欺负她,故意捉弄她,让她难堪,为此,她不和同学接触,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只要躲开人际关系的纠缠,她就会觉得舒服很多。

阿雅用这种人际互动模式工作,自然带来重重阻碍。被抛弃和被孤立的感觉时时缠绕着她,同事对她冷漠,她便报以愤怒地攻击,结果换来了对方激烈的攻击和自己更深的孤独。人际关系上的问题已经在工作当中暴露出来,上司找她谈话,说她无法与同事团结一致是没办法推进工作的。阿雅则辩解称,并非她不团结同事,而是同事不与她团结一致。气急的上司给她下了最后通牒,若是不能与同事多多接触,搞好团结,就让她卷铺盖走人。

每个人的身体里都住着另一个自己,那个年幼的、受伤的小孩子,铭记着童年时期经历过的困难和创伤。他什么都知道,但他不会直接表露出来,人们在现实中各种各样的行为表现,便是内在小孩的语言。尤其当生活经历触及痛苦记忆时,曾经遭受过的一切便卷土重来,人们也尝试用最初的防御方式来应对一切。

如同故事中的HR阿雅,她的人际关系障碍来自童年时感受强烈的被抛弃感。整个童年阶段,她都在接收“妈妈不要我”的信息,这种感觉跟随着她,学生时代也好,工作时期也好,被抛弃感成了她的梦魇,一旦从人际关系中察觉到一丝被抛弃的气息,她就会拿起武器——冷漠、攻击来保卫自己脆弱的心灵。

如果不是在生活中遭遇困境,很少有人会想到,身体里可能还住着另一个自己。大多数时间里,人们对潜意识深处的内在小孩置之不理。实际上,内在小孩一直都在,他还在期望获得关注。他在潜意识中大声喊着:“我在这里呀,快来看看我。”也有人察觉到他的存在,但是为了不再痛苦,遂以逃避的态度面对。即使在内在小孩呼喊着、请求着,渴望获得关爱时,人们依然做着相反的事情——逃避。

人们用大量的社会活动填充生活,看电视、电影,参加社交活动,用喝酒、吸毒等外在刺激麻痹头脑,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一切的终极目的便是不想再次感受曾经受过的伤害。

然而,逃避并不能让人摆脱痛苦。我们应该鼓起勇气,寻找身体里那个未知的自己,倾听内在小孩的声音,了解内在小孩的感受,去认识他、接纳他、安抚他。在寻找内在小孩的过程中,痛苦记忆势必会再次浮现,唯有直面痛苦,获得重新解释和体验的机会,创伤记忆才能得到改善和升华。 fdUs6qgJ/WRSGDMII9lwYCPpNot1HFXiRc0FyWKAY5F6rJO3oWHMOvypEd3BkXG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