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芳伴】

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比如蓝天和白云,绿草和大地,比如我遇到你,以及,你遇到我。

——题记

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十九岁的苏轼在进京赶考之前,迎娶青神进士王方的女儿王弗进门。因宋代素有“榜下择婿”之风俗,向来具有前瞻性思维的苏洵怕儿子金榜题名后,王侯将相争相提亲,婚姻大事不能自作主张,所以让两个儿子分别选取心仪之人提前完婚,以防后患。

为孩子终生幸福着想,绝不攀龙附凤。在这方面,苏洵和夫人堪称高人,一对伟大的父母。

是年,王弗年方十六岁,正值碧玉年华,绿叶儿红花朵,年轻的苏轼心花怒放,一见钟情。

青神,距眉山镇南约十五里,古蜀国“后户”,以崇祀蚕丛氏“青衣而教民农桑,民皆神之”得名。

蜀江水碧蜀山青。巴蜀之地,自古以来山川隽秀,物华天宝。所谓山明水秀蕴佳人,生于斯长于斯的王弗得其山水灵气,生得蕙质兰心,娇俏可人。

传说,苏轼和王弗二人喜结连理,缘于一段“唤鱼联姻”的爱情佳话:

王弗父亲王方,是一位颇有声望的乡贡进士,一方宿儒。青神一处山壁下有一鱼池,遇游人拍手,鱼即争先恐后跳跃出来,乃奇异一观。他欲为之立个招牌,题个叫得响亮可以名扬天下的名字,同时借此机会,为爱女招个乘龙快婿。于是请来当地青年才俊为奇景题名。

许多人自告奋勇。似乎,不是因为俚俗,就是不鲜明,都落选了。末了,只见一个叫苏轼的后生不慌不忙地展开手中尺幅——“唤鱼池”。此中有鱼,呼之欲出,耐人寻味。

无巧不成书的是,屏风内王方的女儿王弗,亦心照不宣地在尺绢上题写同样三个字,让侍女呈上来。

从来姻缘天注定,无缘对面不相逢。这一对璧人,未成夫妻,已即唱随。所谓天作之合原来如此。

“唤鱼池”不仅唤得鱼来,还唤来佳偶天成。无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仿佛三生石上早已记录在案,月老的红绳,不早不晚,在他俩相遇的那一刻抛掷下来,牵系两颗年轻的心。很符合诗人美丽浪漫的向往。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一个女人,最好的嫁妆就是一颗体贴温暖的心;一个男人,最好的聘礼就是一生的迁就与疼爱。

苏轼和王弗,顺理成章地成为天地间琴瑟和谐的两个。

同龄人之间少有代沟,极易沟通。少年夫妻,喜好相近,名义上是夫妻,也许更多的是玩伴。这是一对儿人间仙侣。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传说只是传说,真实的故事是:出身书香门第的王弗不仅知书达理,出乎苏轼意料的是,她对诗书竟然非常熟悉,而且记性甚好,常常让苏轼目瞪口呆,时有新异发现。

现代人都知道,夫妻间时有新异,才能让两个人的感情不陈旧,不迟钝,不厌烦,因为情感会在不断的发现中潜滋暗长,仿若燎原之火,冉冉升温。一千年前,聪慧乖巧的王弗掌握这个火候恰到好处。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说:

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王弗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都陪伴左右,红袖添香;苏轼背书的时候,偶有遗忘,吭吭哧哧想不起来的时候,她便不动声色地从旁小声提醒。云开雾散,刹那间腹中诗书滚滚来。有时候,苏轼故意想考考她,试探地问她其他书,她都约略知道。

这个“约略知道”已然是了不得了。苏大才子博闻强识,可是真真正正的书袋子。在苏子面前弄斧,那得是要一番功力的。小女子得心应手,让苏轼知道,这个王弗小姐,不可貌相,竟是个“敏而静也”、清心自持的主儿,实在难得。

曾有“幕后听言”的故事流传于世。还是那篇墓志铭,苏轼回忆爱妻昔日相夫教子的过往,感慨万千:

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

话说苏轼在凤翔做官的时候,王弗对苏轼在外面所作所为,达到“未尝不问知其详”的地步。不仅如此,还“垂帘听政”,在屏风后面“窃听”客人与苏轼的谈话,提醒苏轼,双亲不在身边,自己为人处世要格外谨慎小心。学会识人,对那些首鼠两端、见风使舵之人要有所戒备,加以防范。

苏轼在这里没有指名道姓说“那些人”是谁,但像章惇等后来对苏轼严加迫害的鼠辈,当初在凤翔都是与苏轼往来频繁的“朋友”。在这方面,苏轼惹出的麻烦还少吗?

苏轼这个活得热闹潇洒又不守规矩的才子,个性率真。用他自己的话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遇到不爽心之事,“如蝇在食,吐之方快”,口无遮拦。

知子莫如父,这一点让父亲苏洵最最放心不下。纵然他有先见之明,用心良苦地为爱子取名为“轼”,试图警示他锋芒毕露必然会招致别人嫉妒暗算,希望他能适度收敛锋芒,善于掩饰、保护自己,也终是鞭长莫及。

做父亲的,总不能寸步不离地守着儿子,一招一式教导着去做。这样,督导的重任就落到王弗身上。终究,王弗不负父望。

王弗虽然年纪不大,却从小家教严格,性格内向,文静,和大开大放的苏轼的性情是属于互补型的。受家庭耳濡目染,王弗对官场上的事情要比苏轼知悉得多。她时时谨记:夫妻事,夫妻共同分担。所以,这朵花开,不为倾城,而是以一颗敏感、澄清的心,洗手作羹汤,低眉于夫君左右,尽心竭力以自己的聪慧,佐助夫君辨人剖事,让他少走弯路。

聪明的女人,大多具有凭直觉判别好坏的非凡本领,她们天性中就对人际、对世事有着出色的洞察力。事实证明,王弗实有真知灼见。从苏轼的褒奖中可以看出,她对苏轼的劝诫,有时达到了可以针砭的地步。

所谓路遥知马力,遇事见人心。苏东坡不得不承认,王弗的话总是很灵验,一语成谶。历经多次摔打后,他也就心悦诚服,对贤妻言听计从了。

可以这样说,在苏东坡刚出道的几年中,他的知识长进,政绩斐然,声名鹊起,与王弗这个贤内助是息息相关的。

不仅如此,这位贤内助,还经常对苏轼的激进行为,力挽狂澜,及时加以规劝和制止。

苏轼做了爸爸以后,一次,带着儿子在家兴致勃勃地取松烟造墨,没想到,火焰滚滚,差点把自家的房子给一把火烧掉。

苏轼,就是这般生性潇洒浪漫,甚至有些放荡不羁,如果没有身边人的忠言箴劝,不知要惹下多少麻烦。

苏轼曾这样回忆:

某官于岐下,所居大柳下,雪方尺不积;雪晴,地坟起数寸。轼疑是古人藏丹药处,欲发之。亡妻崇德君曰:“使吾先姑在,必不发也。”轼愧而止。

——《苏轼文集》卷七三《先夫人不发宿藏》

从秦朝就有方士为求长生修炼不老仙丹,到北宋,长生不死之梦也还是大行其道的,当时的刘敞便挖掘青铜器,欲得古人所藏的仙丹。苏轼对道人炼丹之事,亦是痴迷到无以复加,所以看到一处不积雪,就怀疑是古人藏丹药处,甚至要掘地探丹。

王弗就说,如果婆婆在的话,肯定不会让你去挖丹药的。苏轼顿时为自己的冒失惭愧而止。

显然,对于王弗,苏轼是敬重大于自我的纵度。在苏轼的心目中,贤妻良母王弗,已不自觉地充当了他行为的监督人。并且,不经意地替补了母亲的位置。

“有识”二字,乃是古代对读书人的至高评价,苏轼用这两个字来形容自己的夫人,可见王弗在他心中的分量。

依苏轼天马由缰的个性,绝不会容忍他所不爱的人干涉他的事务,更不会让外人约束自己的行为。可是王弗对他的规劝,他不仅听从了,而且终生铭记在心。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见证了二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和两心相属之情。

情投意合、相濡以沫——我想,这两个词用在他们俩身上该是特别地恰如人意。

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比如蓝天和白云,绿草和大地,比如我遇到你,以及,你遇到我。

生性粗犷的男人,永远都需要好女人来打磨,修炼。感谢上天垂爱,让苏轼遇到王弗。自此,苏王伉俪,双双携手出川,顺江东下。初涉尘世,官场凶险,虽是苏轼冲锋陷阵在前,背后的王弗却不敢有半点松懈,更谈不上安享轻闲。她一直和他并肩栉风沐雨。

王弗,苏轼的贤妻芳伴,他的城,他的王。 7b8ZBCc6mn7SCc9kW5sULeO6bIJ1u6febm4NiTUc++lu2D5PJYvFa9JbPRgjbpx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