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从认识流程管理开始

流程管理的背景

自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次提出劳动分工的原理以来,这套商业规则指导企业的运行与发展长达两个多世纪。先是美国汽车业的先锋开拓者亨利·福特一世将劳动分工的概念应用到汽车制造上,并由此设计出世界上第一条汽车生产流水线,大规模生产从此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现实。几乎与福特同时代的通用汽车公司总裁艾尔弗雷德·P.斯隆在福特的基础上将劳动分工理论再次向前推进一步,斯隆实际上树立了劳动分工理论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福特根据劳动分工原理分解汽车装配工作,把它拆成一系列毫不复杂的任务,使每个工人的工作都简单易学。然而,人员协调和工人工作成果的组合过程却因此而变得非常复杂,管理方面显然跟不上高效率工厂系统的需求了。斯隆正是在此基础上,将劳动分工的理论应用到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员之中,并使之与工人的劳动分工呈平行发展之势。有了这样完整的工人及管理人员的系统分工,汽车业才真正称得上“大规模生产”。

在20世纪90年代,这套劳动分工规则受到了挑战。大规模生产已越来越多地被大量定制所替代。迈克尔·哈默与詹姆斯·钱皮以思想家的口吻开始了对我们所处时代的企业革命的描述:“一整套两个多世纪之前拟订的原则,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岁月里对美国企业结构、管理和业绩起到了塑造定型的作用。在《企业再造》这本书里,我们说,现在应该淘汰这些原则,另订一套新规则了。对于美国公司来说,不这样做的另一条路就是关门歇业。”这里,哈默与钱皮所说的新规则就是当今风靡全球的业务流程重组(BPR)。

流程重组就是对企业的流程、组织结构、企业文化进行彻底地、急剧地重塑,实现企业形态由以职能为中心的职能导向型向以流程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的根本转变,以达到工作流程和生产率的最优化,实现绩效的飞跃。理论创立者哈默博士形象地将之阐释为“打破鸡蛋才能做蛋卷”,并将其定义为“重新开始”。

哈默与钱皮为“显著的进展”制定了一个目标,即“周转期缩短70%,成本降低40%,顾客满意度和企业收益增加40%,市场份额增长25%”。企业的流程再造绝非是缓和的、渐进的改善,而是要实现一跃千里的大步跨越。

企业面临着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日益多样化的客户需求及更加复杂的技术服务市场迫切要求企业转变运营方式,以适应新的环境与竞争需要。但是,由于急剧变化的流程重组忽略了人的因素或超越了企业实际,导致流程重组失败率居高不下。经过无数先贤的努力,目前流程优化、流程管理正以其稳健的特点获得越来越多的企业青睐。

流程管理的意义与目的

流程管理的意义要从科层组织的弊端说起。科层组织的弊端集中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分工过细,最后形成金字塔,进而导致彼得原理 产生;二是无人负责整个经营过程,缺乏顾客服务意识(追求上级满意、本位主义);三是组织机构臃肿,助长官僚作风;四是员工技能单一,适应性差;五是资源闲置和重复劳动,症结是内部信息纵向和横向沟通不够。

而实施流程管理,可以带来以下显著的改变:

职能的统一和集中(即使是大型企业也要机构不重叠、业务不重复);

职能的合并(凡是一个部门或一个人管理的业务,就不设多个部门或多个人去管理);

职能的转换(领导职能更主要的是提供服务);

部分职能的社会化(有利于整个社会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因此,实施流程管理对企业管理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为了便于企业宣传和动员,可以从企业不同层次的员工的角度谈一谈流程管理的作用:

对企业负责人而言:不用担心有令不行、执行不力;

对中层干部而言:不用事事请示、不再受夹板气;

对基层员工而言:掌握了正确做事的方法,不用再背黑锅。

用一句话来说,那就是流程管理让一切工作变得更简单。

有了前面的分析,再谈流程管理的目的就非常简单了。这就是企业通过实施流程管理,让所有的员工懂得:企业的所有事务工作分别由谁做、怎么做以及如何做好的标准清楚明了、一目了然。由于职责清楚、责任分明,将大大提高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流程管理消除了部门壁垒、消除了职务空白地带,并且由于全体员工潜能的释放和积极性的发挥,将大大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行效率和效益,也将大大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言以蔽之,流程管理就是消除人浮于事、扯皮推诿、职责不清、执行不力的顽疾,从而达到企业运行有序、效率提高的目的。

流程管理的基本原则

迈克尔·哈默在《再造不是自动化,而是重新开始》一文中为流程再造总结了八条原则。

一是要围绕结果进行组织,而不是围绕任务进行组织。企业应当围绕某个目标或结果,而不是单个的任务来设计流程中的工作。

二是要让利用流程结果的人执行流程。基于计算机的数据和专门技能越来越普及,部门、事业部和个人可以自行完成更多的工作。那些用来协调流程执行者和流程使用者的机制可以取消。

三是要将信息处理工作归入产生该信息的实际工作流程。

四是要将分散各处的资源视为集中的资源。企业可以利用数据库、电信网络和标准化处理系统,在获得规模和合作益处的同时,保持灵活性和优良的服务。

五是要将平行的活动连接起来,而不是合并它们的结果。将平行职能连接起来并在活动进行中,而不是在完成之后对其进行协调。

六是要将开展工作的地方设定为决策点并在流程中形成控制。让开展工作的人员决策,把控制系统嵌入流程之中。

七是要从源头上一次获取信息。当信息传递难以实现时,人们只得重复收集信息。如今,当我们收集到一份信息时,可以把它储存到在线数据库里,供所有需要它的人查阅。

八是领导层要支持。流程再造要获得成功必须具备一个条件:领导层真正富有远见。

除了迈克尔·哈默提出的流程管理八原则,我想补充强调以下四原则:顾客价值导向原则、员工关系平等原则、责任共担原则、工具规范原则。

1.顾客价值导向原则

以顾客价值为导向是流程管理最根本的原则。当今社会已由卖方市场彻底转变为买方市场,市场经济是顾客决定企业生死。“脸对老板、屁股对顾客”是“流程再造”兴起之前的普遍现象,这一现象在国内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这是因为不少员工还停留在“只对老板或上司负责”的状态。他们只看到眼前是老板或上司决定他的命运,没有看到实质——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最终是否得到顾客的认可才是问题的关键。现在必须认清一个残酷的现实——忽视顾客的企业只有死路一条。

企业如果要转变服务观念,真正以顾客为中心,那么在流程上,就不能让退换货的顾客长期等待,企业内部层层报告。非常遗憾的是,很多企业的做法却正是与顾客的要求相反。

2.员工关系平等原则

实施流程管理必须淡化权力意识,打破等级观念。管理者必须懂得:员工不负责,是你没有把责任交给员工。职务只是分工的不同,并非能力的不同。员工也必须增强自信和责任感,要勇于担当。进行流程设计时有一个假设:每一个岗位承担者都是称职的。当然其中最重要的是,管理者必须转变对员工的观念和态度:要相信每一个员工都是可依赖的。信任员工,员工就能为企业创造业绩。

瞬息万变的市场也要求企业给予一线员工快速决断的权力。如果企业要在市场上取得快速反应能力,却不肯给市场一线人员现场处置权,几个报告来回请示,那么市场机会可能早已被对手获得。

3.责任共担原则

实施流程管理必须将责任明确到岗位。但我们千万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流程团队成员对流程目标的实现共同承担责任就成为必须坚守的原则。流程管理需要团队合作,也鼓励团队合作。流程团队成员必须一起对流程成果负责,而不能像过去的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企业对流程责任的追究和流程效果的奖励也要面向整个团队。当然这绝不是不分主次、责任均摊,而是流程活动的直接承担主体要承担主要责任,其他成员相应承担连带责任。

要知道,只有整个流程团队的目标实现了,才能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才能满足顾客需求。因此,所有的流程管理原则都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4.工具规范原则

实施流程管理,必须借助流程图软件,统一分析工具。为了沟通快捷、交流方便,企业必须统一流程图制作软件、统一各种制作工具。其中包括:使用表单规范、用语规范、符号规范、格式规范,并保证与企业已经使用的ERP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对接。

为什么要统一工具?大家想想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为什么要“车同轨、书同文”及其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就明白了,此处不再赘言。

如果一定要用中国人的习惯来表述流程管理的八原则,我更倾向于加上以下四条原则:企业价值增值原则、企业资源集中使用原则、信息现场处理原则、流程定期优化原则。这四条原则加上前面阐述的四原则,就构成了流程管理的八项基本原则。

流程的要素

目前,对流程要素的划分或表述众说纷纭,本书介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两种:一种是从流程管理软件角度来定义“流程要素”,比较典型的说法就是“流程六要素”,包括“输入、活动、活动关系、输出、价值、顾客”;另一种是人工描述流程的表述,比较典型的说法是“流程四要素”,包括“活动、活动的实现方式、活动的逻辑关系和活动的承担者”。很显然,对于非流程管理软件的提供者而言,我们注重的是后者,即流程四要素。进行流程优化都可以从这四要素入手。比如,我们常常会分析:

活动:是否过于复杂,可不可以再精简?

活动的实现形式:是否能用更有效率的工具来代替活动?

活动的逻辑关系:各环节的先后关系可否做调整以达到改进目标的目的?

活动的承担者:是否可以通过改变活动的承担者来使流程更有效率?

当然进行这些工作,都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征求企业员工的意见,假如对企业流程要素优化把握得当,往往会产生更有价值的结果。此外,在指导企业进行流程优化时,往往强调“流程三要素”,即“谁做”(流程活动的承担者)、“做什么”(活动)、“怎么做”或“做好的标准”(包含了“活动的逻辑关系”和“活动的实现形式”两方面)。

“六要素”也好,“四要素”也罢,还是本书提到的“三要素”,都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流程管理理论和实践还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目前可以说正处在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流程管理重在帮助企业优化做事方式、提高办事效率,对一些尚存分歧的观点,可以暂时搁置一边,或者边实践边完善,千万不可钻牛角尖。

流程高效运行的基本前提

流程管理技术自诞生之日起,中外企业运用失败的案例就很多。这固然与流程技术本身的缺陷有关,但不可忽视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管理人员过分依赖这一技术,把流程管理技术当成了提高管理水平的灵丹妙药。任何先进技术都只能是管理的工具或手段,而绝对不能成为管理本身,更不能代替也永远代替不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想找到一个好的管理技术企业就能一劳永逸地高效运转——这是永远实现不了的梦想。

流程高效运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前提:一是企业决策体系健全,二是企业组织架构设置合理,三是所有岗位职责明确。没有这三个前提,流程就犹如沙漠上的楼房没有地基,水上的船只没有舵手和桨,飞上天的风筝没有线。

如果企业决策体系不健全,下属事无巨细都要请示汇报,那是无法实施流程管理的。实施流程管理必须从充分相信员工开始。在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上,员工只按照对企业价值增值有利的原则去做事,而不是以上司的意志为转移。企业运行的分分秒秒都要做决策,如果决策权只是集中在少数人身上,那么势必会大大降低流程运行的效率。

企业领导人应该只负责企业重大决策,更多具体事务决策权必须分解到各个不同岗位的员工身上。“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其实在任何一个运行良好的企业都是“人人都有决策权,范围大小各不同”,否则,“人人身上有指标”就落不到实处。

如果企业组织架构因人而设,不是因事而置,那就必然会导致企业事务工作有的职责无人承担,有人承担的职责落实不了,流程运行常常被人为中断。人为中断的原因有二:一是没人负责,二是负责不了。

岗位职责明确是流程运行最直接的保障。企业组织的事务工作多种多样,由不同岗位承担,不同岗位的工作又与其他岗位提供的支持和服务紧密相连,任何个人都没有时间和精力,把企业组织内的某一项工作从头到尾独自完成。这就需要配合。配合默契的前提就是:你知道我下一步该干什么并能恰到好处地提供支持;我知道他下一步该干什么,也能恰到好处地提供帮助。没有明确的岗位职责界定,流程就无法运行。

运行良好的企业,组织架构就像由众多齿轮组成的发动机,每个岗位就是其中的一个齿轮。只要一个齿轮断掉,运行流程就会受阻。断的齿轮多了,运行就会严重受阻。断的齿轮达到一定数量,整个组织运行就会陷于瘫痪。顺便说一句,流程运行最害怕的就是权力的大刀。权力的大刀一旦砍下,发动机往往会受重创,运行效率也就毫无保障。

任何企业的运行流程都只能是该企业做事方式的优化、完善和总结,而不是照搬照抄他人的做事方式。他人好的做事方式可以借鉴,不能照搬。要想流程运行简洁高效,就必须满足前面提到的三个前提:企业决策体系健全、企业组织架构设置合理、所有岗位职责明确。要想快速满足流程高效运行的三个前提,只能通过企业规范化管理来实现,而没有其他捷径可走。

流程管理与规范化管理

流程管理是与规范化管理连在一起的,并且被一切先进管理技术所采用。流程管理从它作为一个管理技术和方法被使用开始,就和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紧密相连。这个“人”还不是少数人,而是企业的全体成员,绝对不是少数领导干部。流程管理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信息现场处置原则,现在被不少专业人士解读为让“听到炮声的人做决策”。流程管理强调快速反应,强调以顾客价值为导向,强调以企业价值增值为工作出发点,而不是唯领导之命是从、唯领导马首是瞻。实施流程管理,就要用流程思考,而不是围着领导转;工作沟通协调,也要让流程“说话”,而不是靠领导批条。领导的作用就是让全体员工的脑袋都用起来。团队智力一定超越个人智力。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不二选择。

规范化管理是充分运用了流程管理技术、信息化技术以及其他一切先进管理技术的综合管理系统。

规范化管理强调企业成员通过系统思考,建立健全优化完善一套以人为本、上下认同、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来主导管理,规范化管理的实质是打造卓有成效的管理体系。规范化管理是通过挖掘企业全体成员的潜力和发挥每一个员工的优势来实现企业四大价值目标。规范化管理以所有员工都是人才、所有员工都能尽职尽责为前提,而绝不是没有主观能动性的工具,不是领导的胳膊,也不是领导的腿!

规范化管理也强调制度的作用,但规范化管理主导的制度是上下认同的制度,是能够不折不扣执行的制度,而不是碰到具体问题都要找领导签字批条的制度。规范化管理的制度是以尊重人性人心为基础的制度,它不是束缚人的天性、不是捆绑人的镣铐,而是激活人的积极性的源泉,是催人向上的助推器。因为制度规范化了员工做事的准则、界定了员工工作好坏的标准、明确了员工的责任。好的制度鼓励创新、鼓励自主完成工作。恰恰相反,凡是工作中不动脑筋、事事汇报,不仅不会被认为是好员工,而且会被视为低能,长此以往则有被淘汰的可能。

流程管理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就是因为时代进步了、科技发展了,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对企业运营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市场竞争中,只有那些快速反应的企业,只有那些调动了全体成员积极性的企业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才能抢占先机、才能赢得顾客。而一个企业即使人员再多,他的企业也只有少数人的大脑在发挥作用,而其他众人只是领导的大腿或胳膊的时候,这样的企业是很难赢得机会、赢得顾客的,并且很有可能会被最早淘汰。

不可否认,传统管理在工业化时期曾经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快速反应越来越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事事汇报、层层请示越来越不适应今天变化了的现实。越是规模大的企业,越是需要推行流程管理;越是竞争激烈的行业,越是需要规范化管理。向管理要效益,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向流程要效益,流程越简洁,反应越快;反应越快,先机越多。而要实现这一切,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你的企业要规范。只有规范化的管理体系才能激发全体成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企业战略与流程

企业战略与流程密不可分,企业战略靠流程落地,流程靠企业战略指引。

企业战略是企业目标与愿景的定位,是企业的方向性选择,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也有人说企业战略就是“扬长避短”。对此,我认为这是战略选择的方法或原则而不是战略本身。

战略和决策是联系在一起的。任何一家企业,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一定都是从战略决策开始的。决定做一个什么样的企业,这就是一个战略选择;打算做什么、做多大、做多久,市场规模、人员规模、资金投入或来源如何解决……这都是战略选择。变换成规范语言,这就是企业的战略定位,具体一点就是市场战略、人才战略、资金战略。当然,发展中的企业还会产生品牌战略。

那么,流程又是什么呢?流程就是做事的先后次序。流程管理就是对做事先后次序的界定。企业流程管理就是对某一工作所涉及的多个部门或多个岗位做事先后与责任的准确界定。流程广泛存在于组织之中,家庭、个人做事也有流程,只不过这完全依个人喜好而决定,不存在规范的必要。但企业就不同了,任何一个企业,凡是涉及多个部门或岗位的工作就都有规范的必要。否则,扯皮推诿、真空地带、无人负责的问题就会频频出现,企业组织的整体效率就会大大降低。

那么,流程是怎样体现战略、贯彻战略的呢?企业一旦决策之后,就要分配工作或任务。将工作分解到各个职能部门以及职能岗位的过程就是流程,各岗位相互协商配合完成任务的过程也是流程。战略就是通过流程实现的。所以,战略与流程密不可分。

当一个企业要实施流程管理时,首先就是战略调整,是管理升级的调整或转型。而在具体设计流程时,战略就是指示灯。企业的发展战略不明确,流程是无法细化的。流程就是把企业战略转化为一个又一个操作系统、执行步骤,当每一个流程的目标都圆满完成时,企业的总目标就顺利实现了。可以说,脱离战略的流程是无效流程,偏离战略目标的流程是低效流程,只有紧扣战略的流程才可能成为高效流程。

那么,如何确保每一个流程都与企业战略挂钩呢?这就是流程设计的难点,也是流程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我的经验和体会就是让每一个流程都从目标开始!我们在任何一家企业实施流程管理,一定从战略目标的梳理与明确开始,然后逐一分解到各个三级流程之中,再一一细化到每一个四级流程中去。我们判断一个流程图合格与否的标准是“新手看三遍就会”。但在我指导的企业中,如果一个流程图没有对这个流程要达到的目标的准确表述,那我根本不会让这个流程图进入下一个环节——优化讨论,更不会让其进入审核批复环节。由于传统管理只让员工执行,不让问为什么这样做,所以多数员工只知道做事,不知道做事的目的。企业员工往往不能准确表述流程要达到的目标。不知道做事目标,却能把事做好或做出高效率就只能靠运气了。

如果我们每一位员工都知道做事的目标,又知道做事的正确方法,那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呢?没有实施流程管理的企业可能都想象不出有什么样的效果,大家可以看看这个真实的案例。

一家有二千多名员工的企业在实施流程管理之后,董事长和总经理两人几乎无事可干了。因为每个岗位的员工都知道事情应该怎样做,遇到特殊情况,各分公司总经理或部门负责人基本都能创造性地解决。那么,他们应该干什么呢?我们首席专家给出的建议是每周巡视两次,看看企业的现场管理,总结推广创新经验,发现纠正低效率的做法。还有时间就提高自己的生活品位,学学高尔夫,认识更多成功人士,开阔眼界、寻找商机,或了解、学习竞争对手,制订企业更长远的发展战略。可以说,这家企业已经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战略对于企业来说,是实在而具体的,不是镜中花更不是水中月。没有战略目标的企业只能成为无头苍蝇,不是死于别人的掌下,就是自己在粪坑里自尽。流程和战略,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好的战略会引导好的流程,好的流程会促进战略的顺利实现。流程离不开战略,战略决定流程。

流程管理与岗位职责

不可否认,职责划到部门曾经是管理史上最伟大的创新,也是科层管理的基石。当部门规模不大时,部门负责人自觉担负起划给本部门的全部职责,带来了管理的进步,带来了效率的提升,这也是科层管理迅速在全球得以风行的原因。任何管理方式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当企业规模日益膨胀,部门规模日益扩大之后,部门壁垒(也称部门墙)产生,管理真空出现,沟通成本增加,市场反应迟缓,企业效率下降,科层管理的弊端日益显现。于是价值链管理、流程管理、信息技术相继诞生,企业管理变革的呼声此起彼伏,企业管理变革的实践层出不穷。迈克尔·哈默的名言“创造价值的是流程而不是部门”正被日益进步的企业家和管理人士所接受。将职责划到岗位,正是这一时代背景的产物。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无论什么样的企业,其各个部门都是静止不变的,企业一旦设置它就存在,就有相应的办公室门外会贴上部门招牌,假如没有岗位人员充斥其间,部门就是一间空屋。这间挂着招牌的部门是不会做任何事情的,做事的只能是其中的岗位员工。工作就是在岗位员工相互之间流转,才能不断地向预定目标靠近,企业价值就是在岗位员工的工作流转中产生的。因此,实施流程管理必须转变观念,转变思维方式,将职责划到岗位。任何工作,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完成它的岗位,而不是部门。

部门不能做事,岗位才有职责。在流程管理的企业,只有部门负责人职责,而没有部门职责。不能落实到岗位的职责,就是虚伪的职责,扯皮推诿、职责不清的根源就在此处。

实施流程管理的企业责任必须落实到岗位。为什么说没有“部门职责”呢?我们首先从职责说起。什么是职责?我个人认为职责就是某一职务需要或应该承担的责任。相信对这句话大家不会有太大的分歧。而职务一定是由一定的个体担任的,虽然获得或授予职务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职务是由“人”担任的,而不是机构或部门担任。部门如何承担职责呢?

如果我们不将“部门职责”从管理词典中删除,我们就会永远受制于错误观念的束缚。如果工作职责不能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岗位,而让其悬在半空,那么职责清晰、职责明确就永远是一句空话。

如果你想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那么请将工作职责直接落实到岗位。如果你的企业员工都能转变管理观念,改变思维方式,那么无论何种工作摆在面前,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负责的岗位,而不是负责的部门,相信你的企业很少会出现扯皮推诿的现象,沟通时间也会大大缩短。

把职责落实到岗位,是流程管理的基本前提。实施流程管理,才能保证职责不会悬空。

制度和流程的关系

“制度管人,流程管事”这种说法正确与否,需要进行深入剖析。要理清这个观点,首先得搞清楚什么是制度、什么是流程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否则无法让非专业人士理解。

制度是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规范或评价准则。自人类社会有组织产生起,便有了制度的出现。人们约定的行为准则就是制度。大到国际社会,小到一个家庭都可以订制度。制度规定组织成员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什么人对什么事负责,什么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流程则是做事的先后次序。流程管理就是从先后次序和责任岗位两个方面来准确界定本组织应该做的事。很显然,流程是制度中可以做的事情的延展和细化。流程是制度的必要补充。如果说制度要管人,那么流程也会管人;如果说流程要管事,那么制度也会管事。把二者割裂开来,是不可能的。让制度只管人、让流程只管事,其实是根本做不到的。

这里又出来一个命题:什么是管理?或者说什么是企业管理?企业管理能否分解为管人和管事?如果不能从根本上理解管理的本质,仅从形式上进行制度与流程管辖对象的区分,那么似乎意义不大。

管理就是达成组织目标的一系列组织、协调活动。企业管理就是管理者帮助下属做好工作的一系列行为活动。很显然,在这里,管理的对象是人,达成的目标是事。管理人的过程就是做事的过程。换句话说,做事的过程就是管理跟踪的过程,就是人的活动。怎么能区分出是制度在管人还是流程在管事呢?

流程是制度的补充和延续,流程管理就是保证制度贯彻落实的一系列活动。我们管人是为了帮助他把事做好,我们做事都是人在操作。我们说这件事没有做好,就是说承担这件事的人没有尽职尽责。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话:“对事不对人。”仔细想想:谁能做到对事不对人?当我们说这件事没有做好,就是在批评做事的人;当我们说某某工作不尽责时,一定是某某把事情搞砸了。没有事实依据,管理者却乱说话,谁会服你?

既然我们做不到“对事不对人”,又如何做到让“制度管人、流程管事”?我也知道一些朋友会这样说,这是为了强调流程管理的作用,让人们重视流程管理。出发点一点没错!但是,对于真正懂得流程管理的人来说,这样讲未免有“哗众取宠”之嫌。 Jp+U5GNPpyJT6F66RGQNsv0wuJ2v3cJoOs82A96WWHUpNHcN9rA8iRvE/cRYoML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