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地球论》与水成论、火成论

地质学的形成

我们居住的世界不是由组成当时地球直接前身的物质所构成的,现今的陆地还在海水底下。

——詹姆斯·赫顿

★被语言所困的地质学之父

1726年出生在一个富裕的苏格兰家庭的詹姆斯·赫顿是一个眼界开阔、非常健谈的人。赫顿可能是一个健谈的旅行伙伴,但他绝不是一个能用简单明了的文字来论述自己观点的学者。他花费了10年时间写成了《地球论》,一本皇皇1000页的巨著。前三卷相继出版,第三卷写得了无生趣,以致剥夺了第四卷出版的可能。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常人无法贯通阅读的书。

好在1802年,约翰·普莱费尔写出了一本《地球论》的简明版—《关于赫顿地球论的说明》,这本书深受地质界朋友的欢迎。

★水成论、火成论

18世纪地质学并不发达,关于当时地形地貌成因的问题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见解。水成论者认为从原始海洋开始到诺亚洪水结束,水营造了一切地质系统,水面不断下降,原始岩石露出水面后开始发生风化、堆积形成新地层。火成论者站在相反的立场,他们认为是火山和地震不断影响才形成了这颗行星的表面特征,地球是受到了内部力和表面力的共同作用。

没那么简单!

赫顿关于地质的形成提出了相当具有远见的观点,他认为山顶的海洋生物化石不是发洪水时期沉积下来的,而是从地下隆起来的,正是地球内部的热创造了这种隆起的效果,另外他还指出,这个过程是相当缓慢的,需要很长时间。

地质学的萌芽与奠基

人类对于地质现象的观察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地质学的出现却比这个时间晚得多。地质学研究对象复杂,地质学的各种观点之间也常会发生相互碰撞与磨合。

萌芽时期(15世纪50年代以前)

《山海经》《禹贡》《管子》《诗经》中的部分篇章对地质现象做出探讨。《诗经》有云:“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描述了一种沧海桑田般的地形地势变化。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海陆变迁是按一定的规律在一定的时期发生的。

奠基时期(15世纪50年代至18世纪50年代)

1556年格奥尔格乌斯·阿格里科拉的遗作《论矿冶》出版,这部著作被誉为西方矿物学的开山之作,汤若望曾将它译成中文,名为《坤舆格致》。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200多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等。达·芬奇和胡克等都对化石的成因做了论证,胡克还提出用化石来记述地球历史。 E6lCG2+gkLA1dy+wX4mBBHYnLmNCCzDzgS8AHcXkFgH/u2a2eaWGMsAvtydex2J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