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岁诵六甲,十岁通《诗》《书》

神龙元年(705),武则天因为宠信张氏兄弟,终日耽于享乐,不问朝纲,被发动政变的宰相张柬之逼下皇位。不到10个月,这位83岁的老妇就与世长辞,只留下一座无字碑供后人猜测。

这一年,一户李姓人家的小儿子刚满5岁,到了该读书识字的年纪。在当时,儿童发蒙读书通常都是从“六甲”学起的。所谓“六甲”,是由天干地支等六十甲子组成的,相当于现在的认字、识数。这一年过得很平常,李家人虽然为小儿子学习的天赋感到高兴,但是从来都没有想过,他们的这个小儿子,会成为日后名扬千古的伟大诗人。

因为在家中排行第十二的原因,这个名叫李白的孩子,常常被人们亲切地称呼为“李十二”。

据传说,李白的母亲生他的时候,曾梦见太白金星从天空坠落,李家人为此欣喜良久,认为十二儿子与众不同,就给十二儿子取名李白,字太白。

李白的家世,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谜团。根据李白自述,他是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第九代传人,陇西将军李广的后人。“蝉联珪组,世为显著”,可见李白的先祖家族繁盛,声望很高。隋朝末年,中原战事不断,李氏一家为了躲避战乱,举家迁徙到碎叶一带,隐姓埋名而居,后来李家被唐朝户籍编录所漏,这就造成后来李白家世的迷离。

神龙初年(705),李白的父亲李客带领家族回到蜀地,在蜀地长期安定下来。不过,李家迁至蜀地并没有得到长久的太平。没过多久,武周统治结束,朝廷又陷入纷争不断的局面。

尚且年幼的李白,并不懂得这些。这也许是李白最无忧无虑的年代了。

小时候的李白也非常贪玩。相传在李白6岁左右的时候,他因为没有耐心学习,想要放弃读书。在他跑去玩耍的时候,看见一位老妇人拿着铁棒在石头上打磨。李白很好奇,上前一问,原来这位婆婆要把这根铁棒磨成绣花针。李白因此深受启发,从此下定决心,用功读书,这就是“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神龙五年(710),当家人都围坐在桌前闲聊家常的时候,年仅10岁的李十二独自站在门外,看着夜幕中闪烁着光芒的萤火虫发呆。

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

若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

他觉得萤火虫这种生物简直美极了,雨打不灭,风也吹不熄,如果它们乘风而去,飞到天上,一定会化成月亮旁边的明星。也许他还在想,要是自己能长上一对翅膀,飞到天空与明月相伴,该有多好啊!

谁知这一望,竟注定了李白一生对月的喜爱。

李白的家庭虽然没落,但仍旧保持着名门望族对文化修养的重视。在周围环境的熏陶下,少年时期的李白,开始遍览诸子百家。

“秋田乎青丘,彷徨乎海外,吞若云梦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蒂芥……”(司马相如《子虚赋》)

李白10岁左右,在家人的引导下,读到了一篇令他心神向往的文章——《子虚赋》。

司马相如生活在汉代,距离李白生活的年代有800年之久。在当时,司马相如为了迎合汉武帝喜好神仙方术的兴趣,作了不少气质洒脱的文章,《子虚赋》就是其中之一。李白在后来的《秋于敬亭送从侄游庐山序》中提到了自己儿时受到司马相如的影响:“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大概正是受到这些潇洒飘逸文章的影响,少年时期的李白就开始对道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在15岁左右的时候,李白就能够“作赋凌相如”了。(见《赠张相镐二首》)

开元三年(715),李白已经长成英朗俊俏的少年。此时的李白,除了饱读诗书外,还结交了很多“社会上的人”。在李白看来,这些人都是具有侠客精神的英雄豪杰。在《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中,李白表现得一腔正气,裘马轻狂:

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

却秦不受赏,击晋宁为功。

脱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

当朝揖高义,举世称英雄。

在唐朝,“任侠”是很流行的,能够持剑行侠仗义,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出于浓厚的兴趣,李白曾拜师学武,经过多年的苦练,他练就了精湛的剑术。

唐朝自武则天后,道教之风盛行,蜀地道教更是非常流行。受此影响,李白从十几岁起,就对神仙方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一个叫大匡山的地方,李白认识了一位世外高人,他叫元丹丘。跟随这位“仙人”,李白初次领略了道教的风采。此后,道教的思想一直伴随李白终生,每当李白仕途受阻时,李白就会被道教思想所影响,产生隐退的情绪,这不能不说与儿时受道教影响有关。 Ayi3DBjpJOwLfhG9VahPzIqfz5/vGnw1GomnzVRfUE6zhFa9fQRvspTuFqnEiKb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