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忽视肠道不适,
小心众多疾病找上你

肠道健康时,肠道内有益菌的数量大大多过有害菌数量。人的食欲较好,排便定时通畅,皮肤看上去也有光泽、红润。一旦肠道出了问题,则会出现便秘、腹泻、肠易激、口臭、皮肤粗糙等健康问题。

对大多数人来说,即便是出现便秘、腹泻、口臭和皮肤粗糙等问题,往往也只是想到其他方面,并不会关注肠道的健康状况。经常忽视肠道不适,首先会影响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使免疫力降低、精神消沉,久而久之则可能出现更严重的慢性结肠炎、肠躁症、直肠癌、结肠癌等健康问题。同时,肠道不适还会影响到身体其他部位的病变,如肠道毒素通过血液侵入其他内脏,引发肝脏、肾脏的病变。

便秘与腹泻交替,警惕大肠癌

大肠癌是全世界仅次于肺癌和乳腺癌的第三大常见恶性肿瘤。全球大肠癌每年新增病例超过100万。大肠癌早期会出现腹胀、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但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不会重视。当出现排便习惯的改变,如便次增多、腹泻或便秘、便前腹痛,稍后即可有黏液便或黏液脓血便等症状时,可能已经到了大肠癌的中晚期。

腹泻与便秘经常交替出现,是大肠癌的警讯

便秘和腹泻,很多人都遇到过。一般的便秘或腹泻有明确的诱因,且通过改变饮食、生活习惯或用药能改善,持续时间在10~15日,通常无须担忧。不过,也有一些不正常的,吃药也止不住,持续时间过长,可能就和癌症扯上关系了。

腹泻是大肠癌患者常见的一种症状。目前在我国最常见的大肠癌发病部位是在靠近肛门的直肠,70%的大肠癌都是发生在这一部位。在肠道中生长的肿瘤不断增殖、坏死、脱落,会干扰整个肠道的内环境,引起肠道菌群失衡,导致排便次数增多。

大肠癌引发的腹泻,最典型的表现是腹泻和便秘相互交替出现。这是因为当肠腔中的肿瘤长得很大的时候,它会堵死肠腔里的管腔,使排便不畅。而当肿瘤脱落时,则有可能表现为腹泻。除了腹泻外,还有一个更多见的大肠癌症状就是便血。肿瘤在脱落过程中出血,在肠腔中是存不住的,就一定会随大便排泄出来。

大肠癌的早期信号

◎ 经常便秘和腹泻。

◎ 大便突然变细、粪便有凹槽、附有黏液等。

◎ 腹痛、腹胀,腹部有硬块。

◎ 反复便血。

◎ 发现有结肠多发息肉或乳头状腺瘤。

◎ 经久不愈的肛门溃疡、持续性的肛门疼痛。

小贴士

有家族大肠癌病史者,包括父母或者直系亲属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史的年轻人,要格外引起重视,一旦出现大肠癌的“早期信号”,请及早到医院检查、治疗。

大肠癌,
是可以预防、治愈的癌症

近年来,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每年新发病人数为13万~16万人,死亡人数为6万~9万人,多发于大中城市。在消化道肿瘤中,仅次于胃癌,位居第二位。这样说来,是不是得了大肠癌就意味着死亡呢?

医学研究证明,大肠癌是可以预防和治愈的。事实上,大肠癌从发生到发展成为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早发现、及时处理,就能治愈大肠癌。正常情况下,正常的肠黏膜演变为大肠癌,至少需要5年,大多数需要近10年。所以,它首先表现为一个小的良性增生性的改变,然后变成一个良性的息肉,再逐渐变成癌。倘若我们能在增生或息肉阶段就加以干涉,便能阻止癌变的发生。

然而,从大肠癌患者出现不适到确诊一般需要3~12个月,几乎所有患者在初期都会有被自己或医生诊断为痔疮、肠炎、蛔虫症或胃病等曲折经历。这样的误诊也使多数患者错过了理想的治疗时间。

因此,警惕大肠癌的早期症状,积极进行有效的干预治疗,大肠癌是能够预防和早期治愈的。

肠躁症是什么?
1/10的人都在经历

一紧张就拉肚子;压力大时就无法顺利排便;心情不佳时也会感到腹痛;没食欲,肚子总是胀胀的……如果你经常遭遇这样的困扰,小心,可能是患上了“肠躁症”。

肠躁症又称大肠激躁症、大肠急躁症、肠躁症候群,是现代很常见的肠胃功能障碍性疾病,会反复发作。女性出现此问题的比率约是男性的2倍。

肠躁症患者可能在任何时间发生一个或多个症状,不同时间发生的症状也不完全相同。肠躁症的症状大多跟排便有关,可能是突然想拉肚子,也可能是便秘伴随肚子胀痛,或经常肠鸣、胀气、恶心、胸痛等不良反应。这些症状的严重程度不一,变化也较大,在患者遭遇压力时,症状会加重。

肠躁症的发生大多是因为患者的肠道比较敏感或痉挛。通常,肠壁的肌肉温和规律地收缩和放松,将食物沿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的顺序移动。然而,当患者食用过多产气类食物,或心理压力过大,或睡眠不足,或女性生理期,大肠容易因应激而失去规律性的收缩和放松,出现肠痉挛。另外,由于肠道发生痉挛的位置和范围不固定,当食物因肠内痉挛而移动太快或太慢时,便产生了不同的症状,如腹痛、腹胀等。

尽管肠躁症较为常见,且对人体影响较大,但目前没有一项特殊的检查能够确定,你是不是罹患肠躁症。换句话说,诊断肠躁症必须根据症状,并排除其他所有可能引起相似症状的疾病,例如感染、溃疡或癌症之后,才能确立肠躁症的诊断。因此,需先了解详细的症状和病史,在初步的身体检查之后,还要安排许多诊断检查(如血液化验、粪便化验、X线、内视镜筛检等),当检查结果皆正常,并无任何器质性异常时,才能诊断为肠躁症。

溃疡性结肠炎,
罹患人数暴增中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病变,以腹痛、腹泻及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多表现为慢性病程,反复发作、轻重不一。该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一般以20~30岁较为多见,近年来罹患人数不断增多。

研究发现,在患溃疡性结肠炎10年以后,癌变的危险将呈倍数增加,且青少年时患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年后易癌变。溃疡性结肠炎对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应及早预防。

根据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和发展过程,可分为四种类型。

◎初发型:症状轻重不一,既往无溃疡性结肠炎病史,可转变为慢性复发型或慢性持续型。

◎慢性复发型:症状较轻,临床上最多见,治疗后常有长短不一的缓解期。复发高峰多在春、秋季。在发作期结肠镜检查,有典型的溃疡性结肠炎病变,而缓解期检查仅见轻度充血、水肿。黏膜活检为慢性炎症,易误为肠易激综合征。

◎慢性持续型:起病后常持续有轻重不等的腹泻、间断便血、腹痛及全身症状,持续数周至数年,其间可有急性发作。本型病变范围较广,结肠病变呈进行性,并发症多。急性发作时症状严重,需行手术治疗。

◎急性暴发型:多见于青少年,起病急骤,全身及局部症状均严重。高热、腹泻每日20~30次,便血量多,可致贫血、脱水与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衰弱消瘦,并易发生中毒性结肠扩张、肠穿孔及腹膜炎,常需紧急手术。

由于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非特异性炎性疾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难以通过典型的临床特征做出诊断。因此,在平常应时刻警惕大便的特殊变化,尤其是便血时,应引起注意,及早到医院进行筛查和治疗。

慢性结肠炎患者,
需警惕癌变

经常便秘、肠鸣,你可能不以为意,有时候吃点消炎药也能缓解症状。然而,当肠炎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形成慢性结肠炎可就不再是小事儿了。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反复性、多发性,以乙状结肠和直肠为发病部位,以腹痛、腹泻、肠鸣、下坠、大便带黏液或脓血,便秘或干稀便交替出现,病程缠绵、反复发作为特点的肠道炎症。慢性结肠炎的发病年龄一般在20~50岁,尤以20~30岁最为多见,无明显的男女差别。

相较于一般慢性疾病,慢性结肠炎,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都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同时,随着病程的延长,慢性结肠炎发生癌变的概率也大大增加。

一般而言,慢性结肠炎会引起三大癌变。

直肠息肉癌 直肠息肉多数没有症状,大多数患者是在常规的结肠镜检查时发现的。大多数息肉见于40岁以上成人,尤其是成年男性。直肠息肉是指直肠黏膜上的隆起性病变,息肉质地一般较软,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直肠上布满了大小不等的息肉,多数息肉直径在1cm左右。近年来认为结直肠癌来自于息肉,因此直肠息肉作为癌前病变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

直肠癌 直肠是大肠癌好发的部位,占大肠癌的70%,为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仅次于肺癌和乳腺癌。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上,近年来有年轻化的趋势。它是由肠炎反复发作,肠黏膜被破坏,溃疡修复增生,肉芽组织形成过程中发生癌变的。

肠道狭窄及梗阻容变癌 属于直肠壶腹部癌,因多是溃疡型,而直肠壶腹部较宽阔,估计1~2年才引起狭窄梗阻。大便形态变细,排便困难,便秘,引起腹部不适,气胀及疼痛。由于粪便堆积,梗阻在上段乙状结肠部位,有时在左下腹部可扪及条索状肿块,引起肝大,黄疸,腹腔积液等症状。全身症状可有贫血等恶病质现象,有时还可出现急性肠梗阻,下消化道大出血及穿孔。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慢性结肠炎缺乏足够的认识。有人认为结肠炎可以不治而愈,因此忽视病情,致使病情加重和变得复杂;还有些人轻信偏方,盲目治疗,其结果只是越治越重,进而出现中毒性肠扩张、肠狭窄、肠息肉、结肠癌等严重并发症。因此,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结肠炎,都应积极就医,科学治疗。

克罗恩病是什么?
肠道免疫失控了

克罗恩病,又称局限性回肠炎、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和肉芽肿性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克罗恩病的发病原因不明,目前倾向于多种致病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遗传、机体免疫异常、环境等。

克罗恩病与肠道免疫系统有关

研究表明,克罗恩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反应异常——它把对人体有益的细菌、食物和其他物质当成外来有害的物质“攻击”。在“攻击”期间,白细胞在肠道内壁聚集并引发炎症,炎症不断加重则会诱发溃疡和肠道损伤。

然而,目前不确定异常的免疫系统是克罗恩病的原因还是结果。换句话说,是克罗恩病导致异常的免疫系统反应,还是异常的免疫系统反应导致克罗恩病,目前尚无定论。但无论是哪种,不可否认,克罗恩病与免疫系统息息相关。所以,提升免疫系统功能,对防治克罗恩病大有裨益。

克罗恩病的常见症状

克罗恩病起病大多隐匿,从发病至确诊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主要的临床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腹泻:多数每日大便2~6次,一般无脓血或黏液,如直肠受累可有脓血及里急后重感。

◎腹痛:多位于右下腹,与末端回肠病变有关,餐后腹痛与胃肠反射有关。肠黏膜下炎症刺激痛觉感受器,使肌层收缩,肠壁被牵拉而剧痛。

◎发热:活动性肠道炎症及组织破坏后毒素的吸收等均能引起发热。一般为中等度热或低热,常间歇出现。急性重症病例或伴有化脓性并发症时,多可出现高热、寒战等毒血症状。

◎腹块:约1/3病例出现腹块,以右下腹和脐周多见。肠粘连、肠壁和肠系膜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内瘘形成以及腹内脓肿等均可引起腹块。

◎便血:与溃疡性结肠炎相比,便鲜血者少,量一般不多。

◎其他表现:有恶心、呕吐、纳差、乏力、消瘦、贫血、低白蛋白血症等营养障碍和肠道外表现以及由并发症引起的相关临床表现。 ORv/eOsrlfQL+B/6Ve0VI3klyPGRYvn5Gl7FQneyVtHQT/4hR/7cSs2AIkSim3Y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