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别爬得太高,
危险!

“三高”是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总称。“三高”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并且患者有年轻化的趋势。如今,“三高”已成为各类慢性疾病的罪魁祸首,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高血压

血压,分收缩压和舒张压两种。收缩压又称为高压,指心脏在收缩的时候,血液对血管壁所造成的压力;舒张压又称为低压,是指心脏在舒张的时候,血液对血管壁所造成的压力。

气候变化、饮食、精神压力、年龄、运动以及药物等都可能引起血压的波动。一般,清晨起床时,血压相对偏高。

正常的血压范围是收缩压90~140mmHg,舒张压60~90mmHg。高于这个范围就可能是高血压或临界高血压,低于这个范围就属于低血压。就高血压的诊断而言,单独一次的测量结果不能成为判断依据,需多次、定期测量。在未服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的3次测量测得的数值,都是收缩压大于等于140mmHg和/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mmHg,且身体出现不适或血管病变等情况,即可判定为患有高血压。

高血压危险度分级(单位:mmHg)

高血压在发病初期可能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仅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发生头晕、心悸等症状,并在休息后恢复正常。这使人往往忽视高血压的存在。随着病程延长,患者逐渐会出现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夜尿增多、心悸、胸闷、乏力等症状。当血压突然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甚至会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心悸、眩晕等症状,严重时会有神志不清、抽搐表现,短期内还可能发生严重的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和病变。

高血糖

高血糖,一般表现为机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高于正常值。当人体血糖过高时,容易引发糖尿病。糖尿病的诊断指标有两个,一为空腹血糖,二为餐后2小时血糖。

糖尿病相关指标一览表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糖类代谢紊乱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胰岛素的供求不平衡,而造成血糖过高,甚至尿中有糖的现象。糖尿病还会导致人体的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异常。

糖尿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十大杀手之一,它的可怕之处在于并发症。糖尿病会对肾脏、周围血管、心脑血管、神经系统等产生器质性损害,引起一系列并发症。而此类并发症多为慢性疾病,往往难以彻底治愈,且具有极高的致死率与致残率。

糖尿病并发症

高血脂

血脂水平一览表

正常情况下,身体可通过内部调节维持血脂浓度的相对平衡,但当人体内脂质代谢不佳,如果继续进食高胆固醇食物,便会导致血脂浓度持续增高,形成高血脂。

目前,国内一般以成人空腹血清总胆固醇超过5.2mmol/L,三酰甘油超过1.7mmol/L,作为诊断高血脂的指标。

医学研究表明,高血脂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心肌梗死、猝死的危险因素,也是导致高血压、糖尿病的重要因素。

高血脂对身体的损害具有隐匿性、进行性和全身性等特征。对身体的组织器官来说,会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对眼部,可导致眼底出血、失明、周围血管病变等;对肝脏,可导致脂肪肝、肝硬化;对肾脏,可引起肾动脉硬化乃至狭窄、肾衰竭、尿毒症等;对血管,可以引起下肢动脉硬化乃至狭窄,造成肢体发生坏死、溃烂等。此外,高血脂还能诱发胆石症、胰腺炎、男性性功能障碍等疾病。

早期高血脂症状虽然不明显,但如果仔细观察自己的身体状况,还是能发现一些征兆的。例如,眼睑上出现淡黄色的、米粒大小的小皮疹,且皮疹略高出皮肤;小腿经常抽筋,并有刺痛感;看东西时有阵发性模糊;记忆力减退,反应能力下降;面部、手部出现比老年斑略大的黑斑,且颜色较深。而高血脂严重时,会出现心慌、胸痛、四肢麻木、不能说话等症状。

“三高”
相伴相生、互为因果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可能同时并存,互为因果,相互加重,使得病情更加凶险复杂,大大提升了致残率和致死率。

高血脂与高血压

血管的外周阻力、动脉壁弹性、血液黏度是形成高血压的重要因素,而这三种因素与高血脂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人的血管内膜在正常情况下是光滑流畅的,如果血脂增高,则容易在血管内膜下沉积为斑块,导致管腔变窄、血流阻力增加,同时造成血管硬化,使血管壁弹性减弱,血液黏度升高,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另外,高血脂还能降低抗高血压药的敏感性,增加降压治疗的难度,因此,治疗高血压的同时也应该降血脂。

高血脂与高血糖

很多高血糖人群都伴有高血脂,医学上经常认为高血脂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一方面,高血糖人群往往伴有水、电解质的紊乱,体内脂肪酶活性降低,会抑制脂肪的分解,同时胰岛素抵抗还会造成人体脂肪代谢紊乱,从而造成血脂浓度增高。另一方面,2型糖尿病患者进食多、运动少,会导致体内脂类合成增多,这也会使血脂增高。而对于因肥胖并发高血脂患者而言,由于其体内胰岛素受体数相对减少,容易产生胰岛素抵抗,从而诱发糖尿病。

高血压与高血糖

很多高血压患者,特别是肥胖型患者常伴有糖尿病,而糖尿病患者也经常伴发高血压。医学研究表明,这可能与高血压与糖尿病存在共同的遗传基因有关。而且,糖尿病易引起肾脏损害,影响肾脏中具有调节血压功效的肾素的分泌,致使血压升高。此外,由于血糖升高,易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壁受损,血管阻力增加,从而引起高血压。

“三高”
是心血管病的根源

“三高”的影响

“三高”之所以被称为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原因在于它能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当血压升高时,动脉壁承受的压力增大,不仅会导致血液流通受阻,还会引起血管内膜层和内皮细胞层损伤,使得低密度脂蛋白更易进入动脉壁,并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如果人体血脂过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脂类物质会在血管壁上沉积,逐渐形成小斑块,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如果血糖长期处于较高的水平,可使机体的脂肪代谢发生紊乱,脂蛋白产生变性,在运送过程中脂肪易沉积在血管内壁而形成斑块,从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发展,将堵塞血管。就像家中的自来水管一样,管道内壁因为长期堆积的“水垢”而不断变厚,致使血管管腔狭窄,血液流通不畅,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及功能异常,从而引发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同时,当附着在动脉壁上的粥样斑块脱落,随血液流动,则极易造成身体某些部位的动脉血管堵塞,尤其是心、脑、肺血管的堵塞,以致引发相关疾病。

高血压是心血管病的高危因素

在动脉粥样硬化的人群中,高血压患者所占比例相当大。对高血压患者来说,细小动脉硬化是其引发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

血压升高时,血流对血管的冲击力就会加大;血管的收缩力也就随之加大;当冲击力超过细小动脉弹性限度时,就会出现痉挛。细小动脉长期痉挛,加之血管内膜受高血压刺激,使内膜细胞及基底膜受损,血浆蛋白渗入血管壁中。同时平滑肌细胞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平滑肌细胞因缺氧而变性、坏死,于是血管壁逐渐由血浆蛋白、细胞外基质和坏死的平滑肌细胞产生的修复性胶原纤维及蛋白多糖所代替,正常管壁结构消失,逐渐凝固成玻璃样物质。随病程进展,血管中层、外膜也发生玻璃样变,随后血管变硬,管腔缩小,造成全身细小动脉硬化。

全身细小动脉硬化可引起外周血管阻力增高,心室射血阻力增加,左心室负荷加重,从而引起心肌肥厚。病变继续进展,可致左心室扩张,最终诱发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

高血脂易诱发冠心病

医学研究表明,血浆胆固醇每升高1%,冠心病发生的危险性可升高2%。胆固醇是血脂的主要成分,且有好坏之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称为“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称为“坏胆固醇”,而“坏胆固醇”与冠心病密切相关。

当人体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升高,过量的胆固醇会慢慢沉积在动脉内壁上,和其他物质一起,形成又厚又硬的斑块,即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从而使血流速度较快的冠状动脉严重受损,最终导致冠心病的发生。

高血糖增加心血管病风险

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指无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和既往有冠心病病史的非糖尿病患者具有相同的冠心病危险性。研究表明,这与两者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即两者产生的慢性炎症反应、凝血机制异常、血管内皮受损等因素,都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作风险。

另外,糖尿病患者的血脂代谢异常,易引发高脂血症与高胆固醇血症,加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异常会进一步破坏血管,更易形成动脉硬化,从而增加并发冠心病的风险。若糖尿病并发冠心病,则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更高。因此,护心的同时要注意降糖,双管齐下效果更佳。 pjdyMmz0efV1zGfz5zW8nJiVaTKCgmFavWHpNgFpr/jsRQUYYCmRGLjdx2rdkKL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