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生活是为了吃饭,还是吃饭为了生活?

照理说,我们生活在食物的黄金时代。长久以来跟家务琐事挂着钩的烹饪,在全新的审美下变成了一项创造性的享乐。高档餐馆的质量持续走高,真正优秀的餐馆数量也在增加。营养学,如今虽不甚完整,却也让我们很好地窥视到了健康饮食应该有的样子。就在不久之前还显得充满异国情调、难以获取的食物调料,如今每家超市都买得到。以人道方式饲养的动物、以可持续性方式生产的产品,获取方式也前所未有地方便了。

可人们心底始终存在着挥之不去的疑虑:所有这一切,会不会其实毫无实质性意义呢,就像全世界美食家朝拜的圣殿——米其林星级餐厅奉上的芦笋泡沫?怀疑论者对新食物主义的狂热和过激行为越发感到不满,作家史蒂文·普尔(Steven Poole)捕捉到了这种逆反情绪,写出了奇妙辛辣的讽刺之作《人非其食》( You Aren't What You Eat 。就连正经的美食作家,如亚当·戈普尼克(Adam Gopnik)也对此表示关切:“就因为把食物变成了一件更时尚的东西,结果吃反而成了更微不足道的主题。”追随最新菜式、潮流餐厅、饮食时尚、营养建议、烹饪书或厨房小工具的冲动,演变成了一股自发的势头,人们反而忘了一开始为什么要关注饮食(当然,说不定我们从来就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食物复兴里缺少了一味药,即严谨地思考为什么食物至关重要,人类跟食物的关系究竟应该怎样。没有这样的食物理念,我们的实践就会变成种种互相矛盾的时尚、常识、偏见和合理化欲望的大杂烩,新的饮食文化也会凌乱不畅:星期五晚上点外卖,星期六早晨上农贸市场;晚饭吃本地产甜菜,早餐却喝起优质进口橙汁和咖啡;吃升糖指数低(low-GI)的全麦面包,却同时搭配着高脂肪的手工奶酪。

本书试图通过阐述一套连贯、彻底、适用面广泛的饮食和生活理念,理清这团乱麻。我的论述重点,不是规矩和原则,而是美德——我用它指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生活的性格、习惯、特点、技能或价值观。这些东西,不见得都来自我们熟悉的“传统美德”,但是我们的词汇表太有限了,恐怕不能找到更合适的说法去表达。举例来说,有能力恰如其分地欣赏艺术,属于美德的范畴,但似乎并没有一个词可以概述这种能力。

我主张吃的“美德”,而不愿提“规矩”。因为规矩太死板,无从应对与食物(甚至是生活)有关的大部分复杂问题。如果你的行为建立在规矩之上,而这些规矩,你打从开头就知道注定会扭曲甚至违背,那么结果往往是虚伪的、混乱的。然而,美德在本质上更加灵活,更容易适应不同的环境和变化的时代。此外,美德不仅仅是让人按照他人制定的准则做事,还更多地培养个人进行自我选择的能力,故此更具促进意义。

本书的每一章,都以饮食的某个方面为重点,同时关注与之挂钩的一项美德。这些美德又与本书的最高主题息息相关,即搞清楚我们应该怎样生活,才能发挥完整的自我——我们是思想和身体的生物,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心与灵的生物。理解这四者如何构成整体,并不是只有食物这一把钥匙,但它是最贴切的一把,因为它涉及人类本性的每一个重要方面:动物性、感知性、社会性、文化性、创意性、情绪性以及知识性。认真思考食物,要求我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动物及彼此的关系,以及人自身身心的统一。而且,哲学思辩很容易让人如坠云雾,食物却是人的根基,再没有比吃喝更根本的需求了,所以,就算让食物和哲学纠缠在一起,也用不着担心忘记大卫·休谟的意见:“在哲学当中,好好做人。”

本书的脉络就是从人际道德的大问题,转到食物对我们来说不那么为人熟知的,很多时候也更私人、更日常的方面,以及饮食方式怎样塑造自我。第一部分(“采集”)涵盖了近来食物道德辩论中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大主题,如有机、可持续性、动物权等,关注的是怎样在与他人的关系中生活的问题。第二部分(“烹饪”)是我们怎样奠定对错、好坏判断的基础。第三部分(“人如其不食”)和第四部分(“好好食”)则转向人本身,强调培养有助于我们做出良好选择、让生活丰盈滋润的性格与习惯。

我的初衷就是把更好地思考、更好地生活、更好地饮食全都打包放在一起,所以,这本书既可以放在厨房,也可以放在书房、床头或者客厅。其实,本书可以说就是要解决一个老问题:“生活是为了吃饭,还是吃饭为了生活?”食物既不仅仅是单纯的生活手段,也不是生活本身的终极目的,它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活得好,就意味着把食物放到它应有的位置上。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就知道怎么吃,也知道怎样生活。 CtAwzP0muezDwirVl+5nHH7lQKO9rDFf8g4wL+xW+BGbup2g8wRFqGQp1+ci5mw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