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当困难砸来时,战者未必生逃者却必死

怕麻烦者说: “我被麻烦深深伤害过,麻烦对我而言,只有伤害和痛苦,所以我抵触麻烦,真心不希望麻烦找上我。”

不怕麻烦者说: “麻烦是有其不好的一面,但是也有好的一面,麻烦有时候也代表着机遇,所以我希望在麻烦中磨砺自己,让自己更强。”

麻烦是人生的常态,而且麻烦也有其积极、可利用的一面,但就是有很多人不愿意面对麻烦,不愿意麻烦找上门来,更不愿意被麻烦缠身,因此,对麻烦的态度很简单,也很直接,那就是躲避,而且是能躲多远就躲多远,唯恐避之不及。

之所以选择远离麻烦,无外乎是怕麻烦给自己带来不便和伤害,而往更深层次挖掘,是因为没有确切的人生目标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决心,所以才不愿意面对麻烦,更惧怕麻烦。

人需要一个可以激励自己不断前进的人生梦想,只有有了一个这样的梦想,才有可能激发出自己的潜能和不断向前的勇气。但是,仅仅有了一个可以激励自己不断前进的人生梦想显然还不够,还要有不怕困难、勇于解决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才行。

后者属于心态范畴的问题。正确的心态是正确处理事情的一个重要前提,没有正确的心态,很难解决好问题。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勇于面对麻烦的正确心态,不愿、不敢面对麻烦,惧怕麻烦,那么,等麻烦即将到来或已经到来了,如何才能正确解决麻烦?极有可能的就是对麻烦置之不理,躲得远远的。所以,要想解决好麻烦,就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人们之所以选择躲避麻烦,就是因为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和不怕困难、解决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所谓人生目标,简单来说就是所期望达成的成果。人生目标一定要明确,只有明确的目标才有可能激发出人体的潜能和面对困难的勇气。模糊不清的目标会让人陷入迷惑之中,让你觉得成功过于缥缈,可望而不可即,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

一位举止大方的年轻人来找拿破仑·希尔。因为不止一次有人为了一份工作来找拿破仑·希尔,所以这一次他问年轻人:“你找我,是让我帮助你找份工作,是吗?”

年轻人答道:“是的。”

拿破仑·希尔问道:“你想要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呢?”

年轻人回答:“问题就在这里,我不知道我究竟想要一份什么样的工作。”

拿破仑·希尔想了想,说:“10年以后你希望自己是什么样子呢?”

年轻人认真想了想,说:“我希望10年后的我,待遇很好,有一栋好房子,我只考虑到这些,更深入的问题还没考虑好。”

拿破仑·希尔说:“这情形如同你去航空公司买机票,你不说出你究竟要去哪儿,人家是无法把票卖给你的。同样,如果我不知道你现实的人生目标,我是无法帮你找到合适的目标的。”

拿破仑·希尔的话让年轻人陷入深思,两个小时后,年轻人满意地离去了。拿破仑·希尔知道年轻人从他这里已经学到了重要的一课:人生要有明确目标。

很多人同这个年轻人一样,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只有对美好生活的虚幻憧憬。

目标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方向与动力,没有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无异于盲人骑瞎马,在人生旅途的十字路口徘徊,永远抵达不了成功的彼岸。

许许多多的成功人士都有这样的切身感受:明确的目标,会让自己产生创造的激情火花,产生一股勇往无前的冲劲,推动自己向理想靠近或飞跃,不再惧怕前方挡路的麻烦。相反,如果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就会失去崇高的使命感,丧失进取的动力,惧怕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和麻烦。

害怕困难,缺乏解决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就是内心不够强大,性格懦弱,遇事容易退缩,不愿冒风险,真正遭遇困难时,会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

大文豪萧伯纳曾经是个懦弱的人。上学的时候,有一次他有事想找校长谈。他来到校长办公室外,想敲门进去,可是手刚举起来又放了下来,犹豫了一会儿,又举起手,随后又放了下来。他快步离开,可是没走几步,又折了回来,并暗暗下决心,这次一定要敲门。可是等到真的举起手来,他又失去了勇气。

就这样,他在校长办公室外徘徊了半个多小时,最后才鼓起勇气敲响了校长室的房门。

懦弱让这位世界闻名的大文豪遇到问题时手足无措,缺乏应对的勇气,这令他很痛苦。后来,他下定决心要从懦弱中走出来,为此他进行了各种锻炼,最终成功摆脱了懦弱的性格,变得勇敢、自信,不惧怕任何麻烦。

有了可以激励自己不断前进的人生目标,同时也锻炼出了强大的内心,就意味着不再惧怕麻烦。在麻烦到来时,不再手足无措,更不用特意躲避,反而会积极主动面对麻烦、解决麻烦,从而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自测题

对于本职工作以外的工作,在没有人要求的情况下,你会主动去做吗?如果做了,是带着什么心态去做的?

面对很大的麻烦时,你的内心是懦弱的,还是积极的?又是如何做的?

你自认为是不是一个经常跑位的人?遇到问题时,你是怎么做的? EfGqblWI2vdf+P3HFas6UNoAhGsORsZyglYpqbvGncgMIdKYj5f30AUBvyG/6yk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