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荡中也发财

驭诸 ,动

好风

4

一个人对“风向”的观察能力和对“势”的驾驭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其事业的成败。胡雪岩能成为晚清首富、红顶商人,我们已经知道,很大程度上是他观察“风向”的能力挺强,很会经营“势”。

胡雪岩是怎么观察“风向”,如何经营“势”的呢?我们不妨先看看他是怎样经营“洋人势”的,或许你能从中看出一些端倪,收获一些启示。

要驭风而行,必须看出风从哪里来,风到哪里去。同理,要经营好任何一种“势”,都必须熟识这种势的来龙去脉,并站到正确的位置上。要经营好“洋人势”也不例外。要经营好“洋人势”,就必须对这股“势”的来龙去脉都洞若观火,才能利用好它来为自己服务。

清朝发展到道光、咸丰时期,旧的格局遭受到了重创。洋人的坚船利炮,使至尊无上的东方帝国尝尽了苦头,随之引起了长达十数年的内乱。

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在满清朝廷的封建官僚阶层内也引起了分化。面对西方列强的冲击,官僚阶层起初采取的是强硬措施:一致维护帝国的尊严。

随后,因为与西方列强接触层次的不同,便引起了大家在看法上的分歧。这些分歧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人看到了西方列强势力的无比强大,于是主张对外一切皆以安抚为主,要处处讨好西方列强,让洋人找不到生事的借口。这种人的想法也许出发点是好的,然而洋人的胃口哪里是那么容易填满的?如果采取这一做法,只会让洋人的贪心越来越大。

第二种人坚持以理持家,对洋人采取强势的态度。他们认为一个国家不能有退缩怯让之心,以免洋人得寸进尺。这一派的人的精神可嘉,但是,在现实中却很难做到对洋人实施强硬措施,因为当时的满清与西方列强的实力极为悬殊,一旦交战,清廷方面毫无胜算,而且老百姓只会苦上加苦。要知道,一旦战败,清廷就又要被迫割地赔款。赔款从何而来?只能从老百姓身上搜刮来!

第三种人因为和洋人来往较多,于是逐渐和洋人成了一家。这类人一方面借助洋人获得自己的一己私利,另一方面又借助洋人的力量来为中国做一点实事。这一类人,主要是早期的通事(注:通事,这里是指翻译人员)、商人,以及与洋人交往非常多的沿海地区的官员。

对洋人的不同理解,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政治见解。

与胡雪岩有关联的人,在早期,如何桂清、王有龄、薛焕等人,他们的见解都比较相近,皆主张利用洋人。这正好和曾国藩等人对洋人的反感态度产生了很大的矛盾。于是,在这个问题上,这两派人之间产生过很多摩擦。

当然,就胡雪岩自身而言,与曾国藩等人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只不过他是站在王有龄何桂清这一阵营的,所以见解主张会与曾国藩他们不一样。事实上,主要时间都在江浙沪等地经商的他,接触的都是当时世界上最新的思想与事物,也最容易与洋人打交道,所以他比当时大部分国人更先地了解到了洋人的船坚炮利,科技先进,商业发达。

到中期,左宗棠与曾国藩的态度开始出现分歧。刚开始时,左宗棠对洋人也是不理解和反感的;但后来,他逐渐变得理解和欣赏洋人了;再后来,他已经主张利用洋人的优势和长处来帮助中国发展了。

背靠着左宗棠这棵大树的胡雪岩,对待洋人的态度,自然也跟左宗棠差不多。也就是说,胡雪岩对洋人也是从不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欣赏,同时加以利用,借之获利。

熟悉胡雪岩故事的人都知道,胡雪岩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以及满清政府被迫对外开放。这两件大事,给当时的中国造成了一个混乱不堪的社会动荡局面。然而身处其中的胡雪岩,却很善于应对如此的局面,并利用这样的局面,成就了自己的大业。

可见,只要善于借力“好风”,懂得经营各种“势”,即使是在动乱的年代,也可以成就自己的事业,挣来巨大的财富。 G+5BUxl8Dg9f63LdH4xYtHaEnGe1zom18Hu82yywfhRq6VyVXt4VSIyNt3fl+ir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