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几点重要结论

本讲要点:

心理分析要求将心理活动分解成单独的成分,但心理活动的各个成分不可能独立存在;

追求目的、选择方法、学习经验是心理行为的一般特征;

心理行为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中,但又具备连续性;

心理行为可从意动、认知、情感三个主要视角进行考察。

1. 心理分析

心理学中的分析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现在必须仔细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然后,我们会要求读者用分析的方法对自己的心理行为进行检验,以更好地理解它的某些主要特征。

我们都能够粗略地意识到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之间存在许多差别。“愤怒”“愉快”“兴奋”“警觉”“乐观”“沮丧”,这样的词汇描述了日常思维状态的种种差异,而每个人都会信誓旦旦地宣称,他可以区分出其中哪些是对实际发生的事情的回忆,哪些是对可能出现的事情的想象,他也能够分辨出情绪性的狂热和理智的急速运转之间的差别。对现代的科学或任何系统性的研究而言,其首要任务都是将错综复杂的事实分解成更简单、更容易处理的各种要素,以使它们更容易被比较。在进行比较时,我们既需要注意事物的差异性,也需要注意它们的一致性。大众科学,也包括 大众心理学 ,经常存在一些谬误:这是因为无论其研究对象还是研究方法都不够精确,而严谨的研究会发现它们的结论在推广时需要做出许多修正。当然,心理学对准确性的要求并不比任何其他科学低。既然我们需要从日常用语中借用一些词汇,心理学家就对这些术语重新进行了精确的定义:我们必须做到精确地分析、精准地描述。凭借这些做法,严肃的心理学研究能够探查到与大众思维的区别和相似。

心理分析具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必须特别注意的特征。在化学分析中,我们能够将复杂的化合物实实在在地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例如,水可以被分解成氢气和氧气。但在心理学研究中,类似的结果是不可能实现的。首先,在能够对我们所关心的心理过程的结构进行分析检验之前,它就已经消逝了,我们只能努力对它进行回忆。可以说,心理活动原本是我们浑然一体的自我本身,现在它却变成了思考的对象;残留在记忆中的或多或少的痕迹才是我们能够研究的内容。其次,无论构成某一心理过程的因素是否可以在其他情况下单独发生,该心理过程都不可能被真正分解成这些因素。我们可以一一识别出这些要素在原始经验中发挥的作用,但经验本身仍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但是,此类困难并没有降低分析方法在心理学中的价值。例如,虽然我们不能脱离具体的物体而只看到颜色——也就是说,知觉经验总是复合性的,其各个组成要素(物体的颜色和表面形状等)不可能被分别知觉到,但是,我们可以在思维中对它们进行分辨和思考,甚至能够完全忽略空间性质的知觉并最终发现颜色知觉的影响因素。可以将这个例子与对复杂情感的分析进行一下对比,例如,我们在责备中分辨出了愤怒和亲密之情两种成分,与颜色知觉不同的是,这些成分都能够单独发生。可以推断,能够感觉到责备的人也必定能够感觉到亲密和愤怒这两种情感。然而,原始的责备感同样没有被真正地分解开,它永远只能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

2. 心理行为的一些基本特征

当事物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时,对它们进行比较就非常容易。我们首先来看一下石头和狗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假设一块石头刚从山崖边脱落,正在滚下深谷;而一只狗则被进入花园的主人关在了外面。石头会不停地向下滚去,直到被突出的山脊挡住去路才会停止。接下来它可能会在这里待上几百年甚至数千年而毫无厌倦,它也不可能主动绕过障碍物去继续它的旅程。让我们再来看一下那只狗,它的表现与石头大相径庭。它会朝着不同的方向跑来跑去,尝试各种通过篱笆的方法。如果注意力没有被别的事物所吸引,它会一直尝试下去,直到获得成功。在这一过程中,它还能够根据环境的不同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这边篱笆较矮,它就试着跳过去;那边有个洞,它会试试能不能挤进去;看见有人朝花园入口走来,它会守在一边,试图趁开门的瞬间窜进去。另外,如果这只狗以前也曾被关在外面,那它的行为就会显示出它已经从过去的经验中学到了某些诀窍。如果它找到过篱笆的缝隙,这次就会向它径直奔去;而如果过去的经验让它觉得篱笆是不可逾越的,它就会静静地待在门口,等待主人出现,或是抓住偶然出现的机会溜进花园。

这种类型的行为是心理的一种特征。无论石头处于运动还是静止状态,我们在它身上都找不到任何目的,更看不到由目的失败导致的焦虑不安。而在心理行为中,我们总是能够发现一定的目的性、适应性、对方式方法做出调整的能力以及从经验中进行学习的能力。当然,狗并不会在所有这些方面都表现得同样“聪明”,但大多数狗都要比猫更“聪明”,而猫又比兔子“聪明”。如果我们对从低等动物到文明人的心理行为的发展过程进行一下回顾,就会发现涉及这些方面的进步是最为明显的。

而同样的差异也存在于婴儿、儿童、青少年直到成人以及成人之间的发展过程中。在生命的早期阶段,心理行为最引人注意的特征在于它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当儿童逐渐成长为青少年乃至成人,目的在他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将变得越来越清晰,他对当下环境的依赖性会逐渐降低。只要他愿意,他能够在任何时刻对过去进行总结,或是对原本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行假设,又或是对未来做一番畅想。他会认识到过去经验的重要性,并将其应用到当前的问题中去,他也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正在为之努力的目标究竟是什么。他能够事先做好规划,并可以预见到计划实现的各个阶段中必须采取的步骤,虽然当前的环境并没有对此提供任何的线索。不仅如此,他在任何时间都能清楚地认识到过去经验能提供哪些帮助,自己正在从事哪些活动,以及同伴的看法和观点。

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之间的这种差异值得我们注意。儿童的年龄越小,其心理行为与当前需要的联系就越紧密。他不具备有意识地向着一个长期目标努力的能力;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目的还不足以激发出他的坚持性。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协助儿童向着这个方向发展,但他同时应该注意,如果任务要求超过了儿童的坚持能力就会导致令人失望的结果,它还可能会使教师对儿童做出不公正的评价。

因此,当我们说追求目的、选择方法、学习经验是心理行为的一般特征时,我们必须记住这些特征可能处在非常初级的发展阶段;它们会不断地发展变化而不是保持某种固定的形式。这一点在目的性的发展上表现得非常明显。我们把婴儿的行为称为目的性的,因为它们确实有助于目的的实现,而这又能带给婴儿满足感。但这类目的并不像成人的目标那样,经历过事先的思考或想象。作为旁观者,我们可以观察到儿童行为的主要目的是消除不愉快或者得到满足感,但儿童自己还不能做出这样的判断。他的行动是冲动性的,虽然我们有时也会把它称为是目的性的,但这种目的与成人行为的意图性仍有很大的不同。

3. 可变性与连续性

现在请读者们仔细检查一下自己的心理行为,首先让我们关注它的可变性。心理行为的这方面特征有时表现得非常明显,例如,当我们坐在飞驰的列车上,观看眼前掠过的一幕幕景色时,实际上,心理行为总是处在不停的变化之中,虽然有时它表现得没有这么显而易见,而我们也很难马上意识到这些变化。你或许会反驳说自己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专心致志地追求同一个目标,或者处于同一种心境。没错,但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你必须采取许多连续的步骤。当你思考某个特定的主题时,你的思维不会完全静止不变;相反,你会考虑它的不同方面,它和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即使是你经历的最持久的一段心境,其强度也曾发生过或多或少的变化。实际上,千篇一律、毫无变化的状态会使人昏昏欲睡:这就是为什么哼一段摇篮曲通常能赶走失眠;与之相反,突然的变化会使意识变得更加活跃,我们可以在午后小憩时突然接到电报的人身上观察到这种效应。

因此,只要我们处在清醒状态,变化就会持续不断地发生。这是否意味着意识是不连续的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我们醒着的时候,无论经历如何变化多端、杂乱无章甚至矛盾重重,你都难以从前后两个经验之间找到任何意识上的断层。“意识并不认为它自己是被砍碎的片段。”让我们举一个突然变化的极端例子:假设你正走在路上,附近突然发生了爆炸。这时你的思想会很快地发生转移,但无论它发生得多么迅速,这种变化本身也是你个体经验的一部分。

另外,有时我们的经验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不在于外界的突然干扰,而是由于我们自身心浮气躁、不够专心致志,这些特点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体现。然而这并不会对我们经验历程的连续性造成任何真正的破坏。每时每刻,经验所遵循的路径都是前一时刻的一种调整,它不会与过去断裂开来或重新采取一条全新的路径。

在为了实现某个目的而进行的心理行为中,我们可以注意到一种非常特殊而且重要的连续性的表现形式。这些行为可能会跨越很长的一段时间间隔,但它们在某种意义上仍然是连续的。因为虽然它们可能曾中断过,但最终其进程还是得到了恢复。当你从爆炸的震惊中回过神来,你可能会继续思考爆炸之前占据你头脑的那个问题。这种由目的所决定的连续性被斯托特博士称为意动连续性。它在兴趣目的已经非常稳固的成人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在变动无常的儿童心理中则很少出现。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在新环境下的部分行为已经被特定的趋势确定下来,而这种行为趋势则是由过往经验所建立的。当我们说到心理的 持存性 时,所指代的就是过往经验的这种持续效应。人们的实际经验并不会按照其发生时的形式,原原本本地保留下来,但其遗留的效应会成为之后心理行为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被称为 意向 。每天清晨起床之后,我都会径直走进浴室开始洗漱。我不必整天都想着这件事情,以防第二天早上忘记。在这个时间开始洗漱是我的习惯——也就是说,这件事已经在过去的经历中重复了很多次,当我起床时,进行洗漱的意向会非常强烈,因此这一行为总是能够得到可靠的执行。再举一个其他方面的例子,无论何时,只要我遇见某人,我就会感到一阵不快,这来源于我们之间曾有过的不愉快的经历。当他不在场而我也没有碰巧想起他的时候,这种感觉就不会出现。它只是一种行为倾向,当环境符合一定条件时这种倾向就会出现,成为真正的行为。当我们平时说一个人对他人抱有好感或恶感时,所指代的就是这种态度倾向。

4. 心理研究的三个主要视角

接下来,我们将要求读者对其精神世界的几个主要方面加以注意,在前面的内容中,我们已经对此有所提及。例如,我们曾指出目的性是犬类行为的一个特征,实际上,它也是所有心理行为都具有的普遍特点。读者立刻就会承认自己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存在,只能像水中的浮木一样随着潮汐载浮载沉。他认为自己有各种各样的渴望,也富有拼搏的动力。他会积极地调整自己去适应环境,或是改变环境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心甘情愿地当环境的猎物。当心理学家提到 意动( conative,来自拉丁语的conari,意为努力)时,所指代的就是心理行为的这一特征。它意味着行为具有意图性,或者至少有助于某个目的的实现。也就是说,它总是指向某个能带来满足感的最终结果。

读者很快就会注意到,除了努力实现某个结果之外,目的性行为还具有其他方面的特征。他会发现行为的各个阶段中都有某种类型的意识存在。每个意动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智力过程,这里我们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使用“智力”一词,从单纯的感觉到高级的道德判断都囊括在内,其中前者可使玻璃窗上的一只苍蝇能够发觉障碍物的存在而及时调整飞行方向,后者则是一个人对责任义务的清楚认识,它会促使人们坚守原则、抵抗诱惑。所有的心理活动都是某种“知道”的过程,这就是心理学家提到心理行为的 认知( cognitive ,来自拉丁语的 cognoscere ,意为学习)方面时所要表达的含义。一切心理活动都来自某种知道(认知),它前进的每一步也都受到认知的引导。例如你试图观察自己,这一行为来源于这样一个想法——一种认知——即为了理解心理学你必须这样做;你自我观察的每一步都意味着迈进了 意动 或目的的更高阶段,同时也意味着你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或 认知 。玻璃窗上那只苍蝇的行为同样也属于一种认知过程,虽然这种认知非常浅薄,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知道”有所不同。

读者肯定会发现,上述内容还没有完全涵盖你对自身心理行为的认识,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人不仅仅是一个有渴望、有意识的生物,只会朝着某个目标不断前进或对物体进行觉察。我们遗漏了生命中所有温暖的成分,所有对一个人来说最密切、最特殊、最贴近自我的特征——我们漏掉了 情感 ,也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心理行为的 情感 特征。我们的经验不是单纯的意动加认知;它同时也会体现出某种情绪的影响,是一种情感状态。对自我和环境的调节不只是努力奋斗(这将毫无意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还是对物体进行认知的过程;与此类似,我们还可以从第三个角度观察这一行为,即把它看作是一种情感过程。在同一个经验中,我们既朝着目标而奋斗,又对目标进行了感知,同时我们的情感还会受到发展情况和结果的影响。我们猜测,甚至苍蝇也会对自由自在、毫无阻碍的飞行感到一种模糊的愉快感,而对障碍物感到某种不愉快。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经历某种情感,虽然它们的强度存在巨大差异:从伴随着平静的白日梦状态出现的朦胧愉快感,直到由突然失败或失望所引起的剧烈烦恼和震惊。

5. 内容前瞻

下面几章的内容主要涉及婴儿期的一般概况以及儿童的语言获得,在这之后,我们将会从意志、情感、认知三个方面依次对心理行为进行考察。然而在任何时候,这三个方面都不能真正地被分离开。这一事实使得我们不可能只考虑其中一个方面,而完全不涉及其他两个方面。因此,我们建议读者在正式讨论开始前先对情感和认知的一些主要特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完整的内容将在之后的章节中讲到。

让我们首先从认知开始。正如我们曾经见过的,这一术语涵盖了所有的意识状态。而无论何时,只要我们有意识,我们就必定意识到了某些事情,或者换句话说,我们的意识总是指向某个客体。就其特征而言,我们意识到的这些客体之间存在着千差万别,相应地,我们的意识或认知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专门的名称。

现在,你正在看着这张打印出来的书页,或许你还听见了屋外传来的噪声,或者你感觉到窗子里透出的一股冷风。上述类型的意识主要依赖于感觉的参与:如果你是盲人,那么你就不可能看见这页书;而如果你耳聋,你就不可能听得见噪声。对感觉中呈现的某个物体的认知被称为 知觉 ,而知觉到的这个物体则通常被称为 知觉对象 。它是儿童最早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类型。现在请更加仔细地考虑一下你对这页书的知觉。你知道这是书中的一页,上面排满了印刷出来的字,除此之外,你还看见了什么?严格来说,你看见的是一个白色的表面,它被均匀的光线照射着,上面有一些黑色的符号。这些认识都来自于此刻的视觉活动。因此,我们可以说你可以感觉到黑色与白色,或者说拥有黑白视觉——颜色、声音、冷热、碰触、疼痛、气味等都是如此;而这些黑、白、色彩以及诸如此类的性质,当它们出现在你的感觉中时就被称为 感觉对象 。因此你对这页书的知觉中包含了感觉成分——视觉,但这还不是全部。例如,你还知觉到这页纸非常光滑。最初,光滑是一种需要借助触觉而不是视觉才能理解的性质,只有在积累了相当长时间的经验之后,你才能学会如何通过视觉来加以判断:现在,当你看向特定的光影分布模式时,你看见的是光滑的物体,而另外一种光影分布则意味着你所看见的事物非常粗糙。因此,虽然知觉中总是存在一定的感觉成分,但它也总是含有比感觉更多的内容,这里的“更多”主要来自过往经验。

现在请闭上眼睛并试着在脑海中描绘出这页书的样子,大多数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尽管他们描绘出的书页在清晰程度上会有很大的差别。如果你觉得有困难,那就试着回想自己的声音,天鹅绒的触感,或者洋葱的味道。在所有这些情况下你都体验(意识)到了某个物体,只有当你曾经对该物体有过类似的知觉经验时,这种体验才有可能发生。与此同时,其实你并没有真正地在看、在听、在碰触或是在品尝——实际的感觉经验并没有发生。这种类型的认知过程被称为 表象活动 ,其产生的对象则叫作 表象 。你还能够将这些表象或者它们的一部分组合起来,构成一个你从未见过,也并非真实存在的物体。例如,如果在脑海中将草莓的香气、香蕉的形状、橙子的表皮以及洋葱的内部结构糅杂在一起,你就 想象 出了一个连考文特花园中都不曾出现过的水果。类似地,你还能够根据一本书中的描述想象出,或者说构建出其中女主角的姿态容貌,以及她所居住的房屋的样子。

除了能够对物体进行知觉、表象、想象等认知活动之外,你还可以对它们加以思考。正如我们曾经看到的那样,你可以在“心灵的眼睛”中描绘出这页书,而除此之外,你还能够对它所讲述的主题详加思索。你可能会说这些段落包含的内容非常清楚易懂,或者其中的某些论述让你不得要领。你还可以断定上面那个想象出来的新奇水果味道糟糕,或者它是一种热带水果,在它生长的地方当地人的皮肤都是黑色的。这种肯定、否定以及推理行为都属于 思考 或者 思维 。当然,我们可以在思考某件事物的同时知觉到它,或者产生它的表象,但我们并不需要这样做。如果我说“国王刚开始一次长途旅行”,那么你并不需要看着国王,或者曾经见过他才能很好地理解这句话。对于那些不可能被知觉到或想象出的事物,思维仍然可以发挥作用,例如电、勇敢以及议会制政体。这种区别于知觉和表象的思维对象被称为 概念 ,而在思维中对它们进行理解归纳的过程则被称为 概念形成 。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详细讨论概念与其他认知形式之间的区别,现在,读者只要认识到对一件事进行思考与看见、听见、触摸它或形成它的表象是不同的过程就已经足够了。

现在让我们转向意识的第三个方面,它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特别有趣,因为它是我们经验中与自我最密切、最私人化的部分。在词汇术语方面,我们马上遇到了非常严重的困难。我们日常对“感觉”“情感”等词汇的使用充满了混乱。我们会说自己感觉寒冷或者感觉胳膊疼痛,又或者是感觉有东西碰到了我们,也会说我们感觉愉快、抱歉、愤怒或者高兴。但在心理学中,它们并不属于同一范畴。寒冷、碰触、生理疼痛等都属于感觉经验,而愉快、愤怒等则是一种情感。前者是由感觉器官的兴奋引起的。每个人都能意识到我们有触觉、温度感觉以及疼痛感,因此寒冷、碰触以及疼痛都属于认知对象,而不是情感或情感状态。

我们所能感觉到的最明显的情感是愉快感及与其相反的情感,在这里我们将遭遇到第二个困难。人们经常会用“痛苦”来表示与愉快相反的情感,但这种说法可能会与生理上的疼痛发生混淆,而后者像我们讲过的那样,是一种感觉。对于这种相反的情感,我们的语言中并不存在现成的名称,因此我们建议将它称为 不愉快 。我们都非常清楚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所引起的感受是怎样的。但很少有人意识到二者之间还存在一种中性情感,尽管我们在日常活动中经常会感受到它,例如向一张记录纸上填写记号时,这种活动既不能引起我们的兴趣,也不会让我们感到厌烦。

我们使用“恐惧”“愤怒”“喜悦”等词汇来描述另外一些与我们自身密切相关的状态。正如我们在之后的内容中将会看到的那样,这些状态更加复杂,而且它们也并非纯粹情感性的。为了把这些状态和前面提到的更简单的情感区分开,我们把它们称为 情绪 。读者只要思考一下在不同情况下的愤怒体验有多么的不同,就能够认识到这种复杂性了。例如,当愤怒的对象分别是深爱的人与无关紧要的人时,它们引起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还有一种持续时间更长的、我们称之为 心境 的状态存在,它在某些特征上有别于情绪。心境并不像一时的愤怒或其他剧烈情绪那样让人心神不定,但它会对我们所有的知觉和思维都造成影响。强烈的悲伤之情会逐渐淡去,并转变为一种持续的忧郁心境。在这种心境之中,不只是那些涉及悲伤源头的想法,所有的思想和观点都会显得黯淡无光。

我们在上一节中曾提到过,我们会对他人形成一种整体的好感或恶感,虽然我们当时并没有想到这个人。人的一生中会围绕不同物体形成各种各样的情绪系统,我们喜欢一个人,而讨厌另外一个,欣赏勇敢而鄙视懦弱。我们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经历这些情绪,但是当我们想起这件事情时,相关的情绪就会产生。这种复杂的情绪意向被称为 感情

在对不同情绪和心境的易感性方面似乎存在天生的个体差异。例如,有些人总是乐观开朗,另一些人则经常郁郁寡欢。稳定的易感性差异被称为 气质 。它们对现实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我们对其产生原因仍知之甚少。 oZFBGS9a0xwSlgBV36D5N6A9AWGS/SBqheorECU2kAI6Nw6kk+R3nfGFgxAGElx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