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千变万化的社会

我们所处的社会是千变万化的。每天、每时、每刻它都在发生着变化,有些在意料之中,有些在意料之外,有些是完全无法预料的。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社会,要想透彻地了解它,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社会。

1. 什么是社会

我们先翻开古籍来找找有没有关于“社会”的解析,我们发现,在我国的古籍中,“社会”作为一个概念是很少使用的,而使用较多的是“社”或“会”。在我国的古典文献中,“社”是指用来祭神的地方。古代的伊川在《二程全书》与《近思录》中有“乡民为社会”之说,这里指的是有一定联系的乡民形成的社会生活形式。在我国历史上,社会通常含有民间的意思。其实,即便是现在,人们也常常会用“社会上”来指民间。此外,社会一词也有“世道”的含义。

放眼当下,不同的人对“什么是社会”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社会就是一所大学,这所大学没有专门的教室,也没有专门的老师,更不会发毕业证书,却要参加一场又一场大大小小的考试——现实的历练。也有人认为,社会是一个由人际关系编织而成的大网,在这里,人际关系是隐形的铺路石,正所谓圈子对了,事就成了。也有人认为,社会是处处充满陷阱的沼泽之地,让人防不胜防。有一个寓言故事,就很好地诠释了社会的这一特点。

有只瞎了一只眼睛的鹿,来到海边吃草,它用那只好的眼睛注视着陆地,防备猎人的攻击,用瞎了的那只眼睛对着大海,它认为海那边不会发生什么危险。不料有人乘船从海上经过这里,看见了这头鹿,一箭就把它射倒了。它将要咽气的时候,自言自语地说:“我真是不幸,我防范着陆地那面,而我信赖的大海却给我带来了灾难。”

人们不仅对社会的看法不同,甚至有人对社会是否存在都提出了质疑。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1989年2月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论断。她说:“并不存在所谓的社会,只存在单个的男人、女人和家庭。” 从表面上看,撒切尔夫人的这一论断很有道理。我们观察一下周围就会发现,人们确实都在忙着自己的事。但是,进一步深入观察之后,我们就会发现,人们都在有组织地做事,每个人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做事。人们之间的组织性是至关重要的,而这就是社会的一部分,也是社会学要研究的内容之一。

由此可见,从古至今,从中到外,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和定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社会学家又是如何看待社会的呢?在社会学中,社会又是如何被定义的呢?

2. 社会学中的“社会”

社会学中的“社会”一词由英文society翻译而来,而英文society来自拉丁语socius(伙伴)一词。西塞罗曾用societas一词来表示人类的共同体,后来,这一概念也用来表示人与人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

社会学产生之后,社会自然成为社会学的核心概念。由于社会相当抽象和庞杂,不同地区的社会学家都从自己的角度表述了对社会的解释。在很早以前,西方甚至出现了有关社会的争论——“唯名论”和“唯实论”之间的争论,并且这种争论一直持续到现在。我们暂且抛开这种争论,看看在社会学中大家是怎么解释社会的。

对于孔德而言,他已经把社会当成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在他看来,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的。

斯宾塞认为,社会是超级有机体,是个体活动与族类活动达到一致的整体状态。斯宾塞的“社会超级有机体论”,从结构—功能的角度对社会进行了阐述。

在马克思的论述中,也有关于“社会”的论点,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社会是人际交互的产物

在谈到社会时,马克思说:“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际交互的产物。”从马克思对“社会”的第一个论断可以看出,他认为社会是人们之间相互交往的产物。他认为没有交往便没有社会。马克思还从人们的社会生活入手,截取社会生活中那些最基本、最常见、最普通的场景,深入分析每天都会在人们身上发生多次的社会交往现象。他告诉我们,人不能离群独居,人总是要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在社会中,就要与人交往。当然,有时候这种交往是不自觉的,甚至是被动的,但是对个人来说,不与人交往就可能出现问题,比如说患上自闭症。

社会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又说:“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了社会关系,就构成了社会。”这是马克思对“社会”的第二个论断,在这个论断中,马克思从一般的意义上指出了社会的本质,即社会是人们通过交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体系。

上面的分析提到,人在社会上就需要与人交往。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为了要活下去。人要活下去,一方面需要维持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也需要维持群体的生命——生育下一代。要满足这两种需要,人需要进行两种生产,需要生产满足生命的基本生活资料,还需要繁衍下一代。这都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是需要几个甚至一群人共同完成的。

此外,在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社会科学中,社会也用来指与以强制力量为基础的国家(政府)相对应的人类生活的存在形式,即人们生活的共同体或以自由契约关系为基础的人类的生活形式。显然,这里的社会带有一定程度的政治含义。

由此可见,在不同的地方,人们会对社会做出不同的解释,但是总体而言,社会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我们可以总结一下社会的含义:

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组成的,社会是人们共同生活的结合体,社会是人的社会。

社会是有意志的个体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社会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共同的兴趣和结合在一起带来的利益是人们组成社会的深层原因。

社会是由相关的社会关系积累、连接而成的,社会是一个社会关系的体系,这些社会关系为人们提供了共同活动的规范。

当然,每个人对社会都有自己的理解,这与每个人自身的人生经历或生活环境有关。无论如何,这些学者、专家以及前辈对社会的认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

3. 生活的全部方式——文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文化”一词。与人交往要懂得“社交文化”,喝酒有“酒文化”,喝茶有“茶文化”,甚至我们吃饭、说话都能和文化扯上关系。当前,全国都在倡导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文化的影响。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通常,人们在一些特定的场合表现良好,如在婚礼现场、同学聚会或者生日宴会上。其背后的原因是,特定场合的文化氛围影响了个人行为。既然我们身边处处都有文化的身影,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呢?

最初,“文化”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e。其意为对土地的照料和开发,也指“耕种出来的东西”,或者指与自然存在相对应的东西。对于文化有这样一种观点:它是相对于“自然行为”的“文明行为”。查阅中国的古籍我们会发现,在古籍中,“文化”是和“武功”相对应的一个词。在汉代刘向的《说苑》中有这样的记载:“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可见,在古代,文武是治理国家的两个重要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概念进一步引申,人的品德和能力也被纳入了文化的指代范围。

在学术上,不同的专家学者也都给出了自己对文化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

英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中,第一次明确定义了文化,他认为,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一个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交往获得的其他能力和习惯。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泰勒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文化是指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此外,他还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在对一百多种“文化”的定义进行分析之后,给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中,人类可以借助符号去传播它。通常,文化构成了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其中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此外,还有不少其他的社会学家给“文化”下过定义,由于每个人的关注点不同、认识不同,所下定义的侧重点也不一样,这也引起了部分人的纷争。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看出,“文化”本身就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它是与自然物相对应的人类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是人类生活的全部方式,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全部经验。

了解了文化的含义之后,我们再来“解剖”一下文化的结构。无论是哪一种文化,大众文化还是小众文化,流行文化还是传统文化,都由如下几个部分构成。

文化元素。这是文化中最小但是有意义的单位,即它是独立地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常常用某种器物或符号表示自己行动的意义,这些器物和符号就是文化元素。例如,对于传统的农民来说,镰刀、犁头是文化元素;对学生来说,他手中的笔和桌子上的课本也是文化元素。文化元素可以独立存在并代表某种意义,但是,只有将不同的文化元素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文化丛。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形成的功能单位被称为文化丛。它在时空中可以作为一个单位独立存在并发挥作用。比如,农民的犁头、耕牛以及其他的耕地工具等会形成一个文化丛,它们结合起来可以发挥耕地的功能。学生的笔、课本、作业本也构成一个文化丛或功能单位。文化丛是相关的文化元素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结合起来的产物,即文化元素之间的联系是有逻辑的,不能按照特定逻辑放在一起的文化元素不能形成文化丛,也不能发挥文化丛的作用。当然,根本不相关的文化元素更不能放在一起,因为那些奇怪的“组合”并不能发挥任何作用。

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是相关的文化丛经过整合后形成的有秩序、有条理的整体。例如,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文化类型)。在自身领域的较低层次,它们又可以分为不同的文化模式。这些较低层次的文化模式反映了各自的价值和规范,也具体地反映了各种文化模式的差异。区分文化模式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何种文化模式在何种范围内、何种程度上能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来指导人们的行为。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也发生了一些变迁。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个重要因素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化。 5BXRlzhWsa/EcrKCxwMcsSqBtirWJF8QL1DmFQNx6dlsD23Q3hayeGVLOKZY3Ig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