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爬行动物的天堂
The Age of Reptiles

低地生物时代

古生代的温暖湿润气候持续了几百万年。在这个漫长的年代里,原始植物大量繁殖、死亡并堆积,其结果就是形成了现在广布世界的煤矿。可是,随后到来的寒冷时期把这种状况画上了个句号。虽然这个寒冷时期还没有漫长到毁灭所有植物的地步,但是低级植物茂盛时期告终了。地球上的生命进入了一个全面的荒凉期,这种荒凉一直持续到了古生代末期。然后,生命又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阶段——中生代。

古生代的低级植物大多以水系为根据地,慢慢向外扩展;可是中生代的植物则没有了这种限制。进一步成熟的离水生活能力让它们可以相对自由地拓展自己的地盘。比如,中生代早期的苏铁和低地的松柏就已经是很正宗的陆生植物了。它们完全可以脱离水系,到陆地上扎根生存。不过,较遗憾的是,中生代的植物依然大多生活在低地地区。

站在中生代的山丘上向下望,你会发现在低海拔的陆地上长满了庞大的羊齿丛和灌木林。不过,除此以外,花草依然绝迹。中生代是一个潮湿的时代,一个青绿的时代,一个没有五彩缤纷的花朵的时代,一个没有落叶的时代。目光离开低地向高海拔地区看,那里仍然是生命的荒漠。高山上根本见不到植物的绿色,有的只有岩石的色彩。那么前面说到的松柏呢?的确,中生代已经有松柏了,不过它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些生长在高山上的松柏,而只是在低地上生长的绿树。

中生代的低地地区有很多爬行动物在繁衍生息。与古生代相比,它们同样变得更加适合在陆地上生存。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有什么不同呢?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两栖动物需要回到水中产卵、繁殖,它们的幼虫也会在水中度过童年生活;可是爬行动物却没有这个必要,它们已经抛弃了整个蝌蚪阶段,或者说,它的蝌蚪阶段是幼体在卵壳中度过的。爬行动物已经完全可以离水生活了。

在古生代,动物的活动范围没有超出河谷、潟湖及其边缘的地区,但是在中生代,爬行动物们已经开始大胆地走上了平原,甚至到达一些低海拔的小山丘。现在我们可以考证出的最早的爬行动物是一些肚子很大、四肢孱弱的物种。它们看上去和两栖类很像,习惯于像现今的鳄鱼那样在泥沼中打滚。进化到中生代以后,这些爬行动物就开始尝试用四肢行走,甚至有些勇敢的个体还要直立起来,仅用后面两条腿走路——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袋鼠那样。

恐龙

侏罗纪景观,梁龙。

中生代爬行动物可以分为几类,其中一类显示出了类似哺乳动物的特征,尤其是在骨骼构造方面更为相似,古生物学家就把它们称为“兽形类”。此外,另一类是鳄鱼支,还有一类向龟和海鳖发展。

在中生代,种类最多、体型最大的爬行动物是恐龙。这是一个复杂的种群。在体型巨大方面,陆地动物中,恐龙堪称空前绝后。恐龙根据食性不同可以分为食草恐龙和食肉恐龙,其中食草恐龙的体型都是非常巨大的。它们生活于沼泽丛林,或者直立,用前肢攀折食物;或者低头爬行,随地找着可吃的东西。通过一组数字我们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食草恐龙的巨大:根据出土化石估计,食草恐龙中的梁龙身长可达84英尺,更大的腕足龙体重约50吨。令人惊讶的是,这还不是最大的恐龙,比它们还要巨大的恐龙骨骼化石还在发掘当中。古生物学家认为,它们是依靠四肢行走的,可是这样大的体重,在水域以外的地方,四肢真的能够支撑得住吗?这还都是未知的谜团。

恐龙当中还有许多奇怪的类目。比如,有一种叫作“三角龙”,它们看上去和河马相似,但是有一个犀牛式的角;还有一种食肉恐龙叫霸王龙,是一种非常恐怖的生物,它们当中的某些个体自鼻至尾长达40英尺,行走时像袋鼠那样用尾巴和后腿直立。生物学家认为它是通过跳跃追击的方式捕食的,如果是这样,那真是非常不可思议——即使说大象可以跳起来,也比说霸王龙能跳起来更合乎情理。也许,它们是半浮半潜,在水中追逐那些食草动物的。不过这一切还有待考证。

会飞的恐龙

我们认为恐龙是爬行动物,可是这一种群中总有那么一些是特别的,比如翼龙。

翼龙能够跳跃和攀缘,这种能力和它们特殊的身体构造有关。在它们的小拇指和身躯侧面之间,长着像蝙蝠的蹼一样的结构,这个结构能够支撑它们在树木间滑翔。

既然能够跳跃滑翔,为什么它还被称作爬行动物?这是因为它们并不能长久地在空中停留。与鸟类相比,它们没有能够帮助其长久飞行的肌肉,骨骼结构也不像鸟类那样适于飞行。所以,即使它们在中生代扮演的是现在鸟类的角色,但它们依然不是鸟类,甚至都不是鸟类的始祖。至少,鸟类是有羽毛的,而翼龙却没有!谁是鸟类的始祖呢?

翼龙复原图,一种特殊的、能够滑翔的恐龙。

鸟的祖先—始祖鸟

鸟的祖先最早也是一种爬行动物,它们数量稀少,而且刚开始的时候也只会跳跃和攀缘,后来才进化出了飞翔的能力。之所以说它们变成了“鸟”,而不是像翼龙一样继续当“爬行动物”,是因为它们的鳞甲变长了,成了复杂的叶状体,最后又成了羽毛。能够抗热抗寒的羽毛是鸟类之所以为鸟类的最基本特征之一。

我们已知的最早的鸟类是始祖鸟。与现代鸟类不同,它没有喙,颚上有类似爬行动物的一排牙齿。在翅膀的前端,始祖鸟长有三根脚趾,而且它的尾巴也很奇特。现代的鸟类尾羽都长在屁股上,但是始祖鸟却有一个类似蜥蜴尾巴的长长的尾骨,羽毛长在这条尾骨上面。

最开始,鸟类并不会飞,它们的行动模式更像现在的鸡。在奔跑中,它们使用翅膀保持平衡。不过随着羽毛的进一步进化,飞翔是迟早的事。

中世纪末期,鸟类就已经出现很多亚种了:善于飞翔的、善于奔跑的、善于潜水的……至于喙,除了一两种还保持着它们爬行动物祖先的简单牙齿以外,大部分鸟类已经和现在一样了。

爬行时代的终结

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天堂,关于这个时期的故事,后面我们还会继续详细记叙,这里我们要说的,是这个时代的一个惊人巨变。

在接近中生代后期的岩石中,我们还可以发现爬行动物极大繁荣的痕迹,但是很快,它们的身影就从岩石中消失了。等再次在岩石中看到大规模生物活动的迹象时,爬行动物已经不再是主角,它们消失了——翼龙彻底绝迹,蛇颈龙和鱼龙也再无后代。可以说,大量的和各种各样的恐龙全部灭绝了。那个时代的动物只有鳄鱼、甲鱼、乌龟还保留了一些下来。至于世界的主宰,已经成了一种新的物种。这些物种和爬行动物之间毫无关系。

从这些化石记载,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一个事实:爬行动物的终结是突然降临的。这是一个惊人的灾难。关于这场灾难发生的原因,人们众说纷纭。

有的人认为,这可能和爬行时代温暖气候的结束和新的严寒时代的降临相关。在持续一段时间的严寒时期中,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短促而酷热。已经适应了温暖气候的中生代爬行动物,对这种环境变化根本无法适应。一方面它们没有毛皮和翎羽去调节体温,另一方面它们的心脏结构也无法在严寒气候中给身体提供足够的热量。这种“不适应”的结果就是,爬行动物“霸主”灭绝了。

还有人认为,爬行动物灭绝是因为哺乳动物的竞争,可是这种说法一直没有找到有力的证据提供证明。相反,倒是有一个反例对这种说法给予了驳斥。

中生代后期生物灭绝的灾难不仅仅在陆地上存在,它也蔓延到了海洋中。菊石类动物长得很像有螺壳的乌贼,这种螺壳直径达2英尺甚至以上的巨大海洋生物和恐龙同时期达到了生存的巅峰。在中生代岩层,菊石类动物化石数量巨大,种类也有几百种之多,可是和恐龙一样,它们也消失在了那个年代,甚至连一丁点后代也没有留下。

也许我们可以说爬行动物的灭绝是因为它们竞争不过新生的哺乳动物,可是海洋霸主菊石类动物呢?

总之,依照现有的岩石记载我们可以推断,中生代后期的爬行动物和海洋动物因为某种现在还无法解释的原因灭绝了。此后,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生命贫乏期后,当环境再度变得适宜生物生存时,哺乳动物就迅速发展和繁殖了起来。世界再次显露出了生机勃勃的景象。

哺乳动物的起源

中生代也有哺乳动物存在,可是它们不管是在数量还是种类上都少得可怜,所以古生物学很少提到它们,人们对它们也知之甚少。近些年来,地质工作者耐心地收集到了足够多的化石证据,慢慢揭开了哺乳动物在古生代起源、生活的历史隐秘。

首先,哺乳动物及其祖先一定生活在整个中生代,因为在中生代岩层,我们经常能够发现具有强烈哺乳类动物特征的细小的牙床骨。而在前面,我们也曾提到过中生代的兽型爬行动物。

其次,可以肯定的是,中生代的哺乳动物都很小,至少它们无法和强大的爬行动物对战。严格来说,它们大多都是一些类似老鼠大小的小动物。在具体形态上,它们也是多种多样,而且和现在的哺乳动物有很大区别。它们当中,有的可能依然是卵生的,毛发会在出壳后慢慢长出来;有的是四肢并行,也有的是后腿直立。它们的体型和骨骼是如此的细小,以至于很难在岩石中留下化石。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们都长出了毛发。这是哺乳动物的标志特征之一。

哺乳动物的毛发来源于变长、变得精细化的鳞甲。对于哺乳动物来说,毛发是它们得以生存的基础和保证。离开温暖的水系环境,正是毛发的存在让哺乳动物得以生存下去。而且,毛发在摧毁爬行动物统治权的那场大灾难中,也为保护哺乳动物、使它们得以延续下去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正是在毛发的保护下,哺乳动物成了下一阶段的世界霸主,慢慢将自己的足迹拓展到了从前爬行动物从来没有到达过的生存领域。

说到生存领域,我们不得不为生命的顽强感到欣喜和震惊。

古生代初期的生物只生活在温水地区;到古生代晚期,温水、温暖的沼泽和潮湿的地面都有了生命的足迹;当时针走到了中生代,动物们已经把活动范围拓展到了低地地区。也许在这个漫长的历史年代里,许多生物都灭绝了,可也有无数的生物发展壮大起来,填补了那些灭绝了的动物所占据的空间。从整个生命史发展历程来看,这是一个生物生存领域日益扩张的故事。

时至今日,生物对于生存领域的扩张依然没有停止。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更是让足迹抵达了前人所不能想象的远方。 2J/J8L1mZg91W3LCE/g0P4k2GFVS8ZFfnKEvThvfQsPcdgqs5YLy8fYcGQx8/mm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