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谁来拯救冲向“地狱”的美国

原材料商品的价格跌落到1913年的水平。由于劳工过剩,工资减少,总共有400万人失业。摩根通过控制纽约美联储银行和华盛顿平庸羸弱的联储董事会,控制了整个美联储系统。

——《纽约时报》

一、1929年“美国往地狱里冲”

时间到了1929年,危机的氛围越来越浓重,美国人却还沉浸在“柯立芝繁荣”之中不可自拔,股票市场一片繁荣。胡佛当选为美国总统的第二天,纽约证券交易所创出了489万股的天量。人们普遍被吸引住,他们不再关心自己有多少钱,而是算计着能在经纪人那里融多少钱,华尔街正在由繁荣走向癫狂。

美联储再也不能躲在背后悠闲旁观,它似乎感到一种不祥的预兆。1929年2月2日,美联储开始发公告,并采取一些措施来为股市降温。首先,明确告知商业银行,虽然可以向联储融资,但是融到的资金不得用于股市投机,一旦被发现将“承担严重的责任”;其次,美联储向公众发出倡议,希望公众积极举报投机性信贷行为,美联储承诺将竭尽全力调查;最后,在1929年3月份,美联储几乎天天召开委员会会议,但是对于会议内容却只字不提,即便所有人都能猜出这些会议与市场有关,美联储官员们却对媒体的提问三缄其口。

实际上,这些举措已经传达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即美联储将收紧钱袋,结束此前一直奉行的宽松货币政策。事实正是如此,银根一紧缩,各商业银行纷纷行动起来,他们开始提前收回贷款,尤其是经纪人保证金贷款。这些见钱眼开的银行家,似乎预期到了更加疯狂的盛宴,他们认定,美联储的这些打压行为会使短期利率持续高位,此时不出手更待何时,于是,它们开始减少短期放款,证券经纪人贷款的利率上涨到了14%。

整个华尔街紧张起来,到1929年3月25日美联储会议结束,道·琼斯指数单日最高跌幅达到20%;第二天,又出现了天量抛盘,纽约证券交易所有8246740股换手,打破以往1日内交易的最高纪录。

打击投机刚取得了一些成效,美联储的态度却来了个大转弯,它发表了一份公开声明,大意是美联储将不会继续收紧银根。促成这样的转变有两个原因:一是胡佛总统不希望看到如此高的信贷利率,他甚至暗示,如果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就要唯美联储是问;二是美联储自身疲软不堪,截止到1929年初,美联储联邦债券仅剩2个亿,每次在货币市场上仅仅能放出几百万美元,而美联储调控利息的方法不是直接指定利率,而是需要通过买卖债券调控市场利率。

既然闸门已开,那就休怪洪水会泛滥。美联储的软弱和无能为力,直接让商业银行家们兴奋不已。1929年3月27日,纽约国民城市银行宣布向短期拆借市场投放2500万美元,先以16%的利率投放500万,然后以持续低一个百分点的利率依次追加贷款,以确保利率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之后,货币市场拆借利率应声大幅下滑。

在后来,人们也做过一些假设,比如美联储如果能够连续反击,可能就会极大的阻止货币市场跟华尔街联合投机,1929年股灾也不至于如此严重。

世上没有后悔药,只能接受事实。此时,货币就如脱缰的野马肆意狂奔,一路冲向华尔街投机场。到1929年8月,经纪人贷款已经达到170亿,华尔街似乎还没有看到尽头。没有尽头的是风险,也正因为风险未知,所以才最可怕。

阴影出现在1929年的9月,市场越来越躁动,忽上忽下,虽然众人开始担忧,却没有更深层次的恐惧。又过了一个月,真相越来越清晰,美国联邦工业指数、钢铁指数全线下滑,很明显美国经济进入下行通道。这时,看空成为了主流,市场开始连续小幅下挫,并且丝毫没有反弹的迹象。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纽约市场暴跌。仅在当天就创下1290万股天量交易纪录,上午11点后,纽约证券市场终于出现恐慌性抛盘。中午12点,记者们获悉J.P.摩根的总部正在召开会议,与会者全部都是纽约银行家,他们在为拯救市场做最后一次挣扎。下午1点30分,纽约证券交易所总裁惠尼特出现在交易大厅,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上午的最低成交价205美元买入1万股美国钢铁公司股,整个下午他在交易大厅用掉了2000万美元。

银行大亨们的果敢行为起到了一些作用,下午很多股票翻红报收。然而,真正的不幸发生在五天之后。

1929年10月29日,股价指数从最高点386点跌至298点,跌幅达22%。当天收市,股市创造了1641万股天量历史纪录,自动报价机打出的纸带超过1.5万英里,直到闭市后4个小时才打完。

人们沮丧地认为,这是纽约交易所112年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天”,股市大崩盘,带着美国这个庞大的经济巨人冲向地狱,“黑色星期四”仅仅是一个开端,旷日持久的经济危机已无法避免:1929年至1933年,美国累计破产工业企业14万家、银行1万家,失业率高达32%。甚至在坊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宾馆服务员会问每一个入住的顾客这样的问题:“您是要一个房间睡觉,还是要一个房间自杀?”

不仅是美国,整个20世纪30年代,全球经济陷入“大萧条”,全世界有1/3的人失业,贫困、疾病、饥饿成为20世纪30年代的代名词。

二、美联储——“我什么都不想做”

危机前,美联储还在试图发力阻止,那么危机爆发后,它又做了什么呢?实际上,股市崩盘时,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是相当失败的,它不仅未能阻止大萧条,甚至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并未向人们所期盼的那样放松货币政策,而是仍旧采取了紧缩银根的做法。当然,它这样做也有它的原因和理由:

首先,美联储受清算主义影响深远。美国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盛行“清算主义”。他们认为,经济运行的波动无法、也不应该用政策调节来熨平。在经济过热时期投资和信贷难免过度扩张,从而积累过剩产能。当供给超多需求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市场“看不见的手”就会自动清除那些过度的投资以及劣势产能,从而经济进入以产出下降、失业上升等为代表的痛苦的出清周期。而这时候如果政府出手调节,反而会打断这种市场自我调节的过程,造成进一步的经济结构扭曲。这种思潮一度成为美国那个年代的主流经济思想。

也就是说,人们认为“大萧条”就是要把20世纪20年代所积压的过度发展的那部分挤出去。正如当时的财政部长安德鲁·梅隆所说的:“清算劳动力市场,清算股市,清算农场主,清算房地产市场。”对此,美联储深以为然,他们觉得美国经过“大萧条”后,必然会重新回到一个合理的健康状态中去。那么,这时我们(美联储)就什么也别做了吧!

其次,一头扎在打击股市投机之上。的确,收紧的货币政策很有力地打击了股票投机。例如,美联储在1929年8月9日将银行间贷款利率提高至6%,紧接着美联储纽约银行将证券交易商的利率由5%提高到20%。很快,投机商们便陷入资金陷阱,他们除了不顾一切地逃出股市别无他路。10月和11月,整个股票市场被蒸发掉1600亿美元,这相当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生产总值。一位华尔街证券商悲怆地说:“经过精确计划,纽约货币市场上投资股票的贷款供应量突然急剧减少所造成的1929年危机,实际上是国际金钱大亨们算计好的针对公众的‘剪羊毛’行动。”效果何其明显,股市泡沫必须除掉,所以我们(美联储)不想改变。

最后,维持国际金本位制。美联储非常害怕会发生对美元的投机性攻击。英国就是前车之鉴,其在1931年就曾经历过那样的事情。因此,为了使美元免遭此类冲击,让美国避免脱离金本位制,美联储就采用了提高利率而不是降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它认为保持高利率有利于吸引来美投资同时防止资本外流。但对挽救美国实体经济而言,这显然是错误的做法。

正是基于以上的这些认识,当时的美联储在“大萧条”发生之后,一直维持紧缩的货币政策,即使经济陷入衰退,失业率暴涨也并未作出调整。

当然,在整个危机过程中,美联储在最后贷款人这一职能的发挥方面也是不作为的。股市崩盘,银行业普遍陷入危机,它却未能对当时的银行挤兑危机予以足够的重视,致使许多银行相继倒闭,银行体系遭到严重破坏。最终,银行倒闭现象遍及全美,20世纪30年代有近万家银行相继倒闭。对此,卸任不久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如是说:“可悲的是,美联储未能履行其职责。甚至有些美联储理事希望借此机会进行行业洗牌,他们认为美联储应该什么都不做,让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自生自灭,这样留下来的就会是能力强的银行。”

尽管谁也不能将“大萧条”及整个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归罪于美联储,但是,它在危机之后的确没能履行好其两方面的职能,它既没有积极运用货币政策来防止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没能履行好维持经济稳定的职能,也没有很好地行使最后贷款人职能,导致许多银行倒闭,从而引发信贷及货币供给的萎缩。

当然,这一时期美联储自身的一些不完善也是客观存在的,比如,独立性、权力分散性、自身实力不足等。这也是影响它不能很好发挥职能的原因。为此,一个全新的、强有力的美联储正在为人所期盼。 esGcoFPfY/sBk9ggOYelkH53ocGY4OcIPJTawCvxA87v6b58kHFdhGAC6OokI7P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