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令人惊讶之处,并不是其爆发的原因仅仅是一件与以前其他危机相比显得无足轻重的事件,而是因为它(战争)拖了这么久才爆发。
——基辛格
究竟是什么让“一战”拖了这么久?从其爆发的时间点来看,应该可以窥探到一些端倪。原来,在美联储诞生仅仅217天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多少让人产生无限遐想,难道是?此处自不必多言,待到战争结束时,一切自然会真相大白。
列宁曾说:“追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责任没有任何意义,戴着王冠的强盗是一丘之貉……金融资本加强了世界经济发展速度上的差异……既然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实力就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那么,当时世界范围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首先,从欧洲老牌帝国的政治较量而言,德国的迅速崛起挑战着英法的传统优势地位;其次,英国保持产业和军事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是采用了当时的新能源——石油,这促使德国试图通过欧洲大陆东南方向与土耳其的通道,建立一条大铁路以分享中东新发现的大油田,而英法不惜以武力阻止;最后,欧洲的大战,有利于国际银行家扶持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并通过美国统治世界。
直白点说,德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崛起,美国在经济领域的崛起,这些新兴的势力都需要通过一次非比寻常的考验来证明和扩张自己。而这样做的代价是惨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台巨大的“绞肉机”,最终在1918年11月偃旗息鼓,800万生灵惨遭涂炭。战争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讲,消耗的是人力、物力和能源,也就是金钱才是决定战争走向的重要因素。
在一本畅销书中这样讲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英德两国的金融实力之战,耗尽了欧洲的经济资源,却成就了唯一的胜利者——美国。”
之所以这样说并非没有根据。在“一战”期间,基于本国出口贸易的急剧扩张,美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粮仓。美国跨国公司纷纷在拉丁美洲和亚洲设立运营机构,美国从债务国转变为债权国。
据不完全统计,同盟国各国积欠美国的债务将近20亿美元;法国、意大利和俄国等国各欠英国5亿美元。这在当时这个数字犹如天文数字,因为1895年在美国金融危机之前,美国的国家法定黄金储备仅仅1亿美元。即便战争结束后,英国、法国和德国的黄金储备总计也不到20亿美元。
这样看来,美国才是战争的最大赢家。回想开头那个问题,现在看来答案不言自明。在《货币战争》中说,“没有美联储,就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为国际银行寡头们通过美联储实际控制了美国的货币发行,也就是彻底控制了美国权力的核心后,扶持美国打击欧洲大陆,就成为他们的最大利益所在,只有彻底地摧毁欧洲老牌帝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实力,美国才能成为世界的超级大国,而美联储控制发行的美元才能成为世界货币,美联储——美元的商业模式才能覆盖全球。
从结果来看,效果相当明显。
“一战”爆发后的美联储,简直就成了本杰明·斯特朗挥洒自己聪明才智的舞台。凭借他的长袖善舞,美国最终成为了战争的真正赢家,并且促使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国际主导货币单位。
1913年美联储成立之后,戴维森 和保罗·沃尔克 与本杰明·斯特朗约见,并进行了一次透彻心扉的谈话,他们的目的是说服斯特朗出任美联储纽约银行董事长这一关键职务,面对这样的“美差”几乎没人会拒绝,斯特朗一口应允下来。
上任后,斯特朗很快便进入了“角色”,着手对美联储进行一系列修缮和维护,比如,他成立了非正式的美联储董事论坛组织,定期聚会商讨战争时期的美联储行动准则。不仅如此,他开始巧妙地操纵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并将分散于12个美联储地区银行的权力集中到美联储纽约银行手中。
“一战”在斯特朗看来,简直就是美国的“飞来横财”。战争需求与日俱增,这让美国成为欧洲各参战国的物资供应商,在巨大的需求拉动下,美国经济出现一片繁荣的景象。这也使得大量黄金涌入美国,美国的黄金储备从不足20亿美元一下子飙升两倍。金本位制度的施行使黄金流入造成了不同寻常的信用扩张,美元的供应量随之翻了一番。
面对不断增加的黄金持有量,斯特朗也开始忧虑起来,他觉得战后如果大量黄金涌回欧洲,这将动摇美国的银行体系;相反,如果黄金继续留在美国,将导致欧洲各国黄金储备不足,也会在美国造成通货膨胀。
反复权衡之后,斯特朗决定亲自前往欧洲考察,他在巴黎会见了法兰西银行行长,随后抵达伦敦,见到了诺曼。不仅如此,从波兰到罗马尼亚,他都派出了特使,比如普林斯顿大学货币学博士埃德温·克姆勒,其目的就是说服这些国家从美国贷款。
在斯特朗的运作下,整个20世纪20年代,资本一直从充裕的美国流向匮乏的欧洲。美国银行为欧洲政府和公司发行债券,并以美元作为计价货币单位,以便向美国投资者出售。它们开设了临街店面,向散户出售这些债券。
尽管这些债券在后来很多都成为违约债券,但其整个运作效果是明显的,这些流动强化了美国的国际地位。“一战”之前,美元汇率在各金融中心的报价频率还不及意大利里拉和奥地利先令等次要货币。“一战”后,美元成为了一匹货币“黑马”,其报价频率已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的其他货币,到20世纪20年代下半期,以美元为货币单位的外国承兑汇票已经以2∶1的优势超过以英镑为货币单位的外国承兑汇票。到1924年,在各国中央银行和政府的外汇储备中,美元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英镑。
美元的迅速崛起给美国经济带来的是怎样的命运,就目前而言还很难最终判定。在美元取代英镑的过程中,一些特别意外的事件,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美联储制造旺市的努力等,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旦环境改变,事情是否也会随之改变?
20世纪20年代,很多美国人都会骄傲地将其称为“咆哮的20年代”,这是美国历史上极度繁荣的一段时期。当时美国经济在世界上占绝对统治地位,因为大多数欧洲国家还没有从“一战”中恢复过来。
这个时期,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科技、文化等领域,均出现了令美国人“心旷神怡”的景象。比如,当时涌现出了许多新发明,人们开始围坐在无线电收音机旁,汽车也变得更加普及。新的耐用消费品大量出现,而与此同时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增长也比较强劲。这为美联储积累经验和建立相关流程体系赢得了充裕的时间。
从1923年直到1929年秋天,美国每年的生产率增幅都能达到4%。随着经济的繁荣,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也发生了改变,尽管清教徒传统的价值观念仍在乡村中流行,但在城市中的主导道德观念却被彻底颠覆,人们将追求财富作为唯一目标,投机不再受到谴责,而成为了人们普遍追求的“时尚”,有组织的犯罪活动以及享乐之风盛行。
很多人开始不思进取,沉醉于物质享乐之中,在精神领域则表现为极度的浮躁和粗俗,许多美国历史学家更倾向于将这时的美国称为精神上的“饥饿时代”或“疯狂的20年代”。
事情往往都是两极化的,繁荣背后必有隐忧。“咆哮时代”成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其暗藏的矛盾和危机也是或隐或现。比如,当时的农业长期处于萧条状态,农村购买力不足,农场主的收入逐年下降,1919年农场主的收入占全部国民收入的16%,到1929年,这个比率仅为8.8%。破产的农场主随处可见,农民的日子更加艰难,其收入不足全国平均收入的1/3。
不仅如此,在社会财富再分配方面也发生了严重的偏离和倾向性。当时,工业增长主要集中在一些新兴工业部门,而采矿、造船等老工业部门都开工不足,纺织、皮革等行业还出现了减产危机,大批工人因此而失业。
公司间的兼并成为常态,社会财富日益向少数人手中聚集。有数据表明,全美最大的16家财阀的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3%。一方面,全国1/3的国民收入被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占有;另一方面,约60%的美国家庭的生活水平仍在温饱线下挣扎。
此外,日渐萧条的经济形势波及了每一个国家。就破坏力而言,国际贸易首当其冲遭遇危机。国际贸易的萎缩,直接后果便是美元的国际地位直线下降。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来自于各国政府的“落井下石”,他们不遗余力地提高关税,减少配额,以压制剩余的需求。国际收支中的潜在危机加深了美国经济的潜在危机。美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力同供应大大超过国内外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所有这些内外因素,似乎都将指向一个结果,那就是一场大危机即将来袭。
在政治领域,改变也相当明显,1920年,民主党总统威尔逊离任。继威尔逊后的三届共和党总统哈定、柯立芝和胡佛先后执政。关于这样的政治局面,美国史学家这样评述,他们说:“这三届政府在美国历史上构成了一个时代,在这短短10年中,政治生活中道德水平的低下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再要低落就连负责公众利益的影子也说不上了。”
从经济的狂热到隐忧,从政治的清明到败落,一切都预示着美国即将迎来一次深重的变故。是的,只能用变故,因为目前还不能完全预测出其是好是坏,以及好的程度和坏的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