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 北美胆肥要逆天

记者不是好惹的

英国在欧洲为了跟荷兰、法国这些对手竞争,一直以来只把北美殖民地视为自己财富的巨大来源,并不希望殖民地自身获得发展。

因此,在跟荷兰、法国打仗的时候,英国颁布了一系列法案,限制殖民地经济的发展。英国政府只希望殖民地为母国提供丰富的原料,并为母国日益发展的本土制造业提供市场。

英国国会为此专门制定了法律,规定北美殖民地的工业和制造业必须受到限制,以避免在英帝国范围之内引起内部的竞争。

英国颁布这些法案,目的就是不给殖民地留下独立发展的余地,而仅仅把它作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不过,英国的这些法令并没有在北美殖民地得到很好的贯彻。那个年代,通信和交通都不发达,任何一项法令都没法在几千英里之外被一点不带走样地贯彻执行,如果有,那只能是神话。

早在1677年,马萨诸塞议会就公然致函伦敦枢密院说:“根据法律学者通常的观点,我们谦恭地认为,英国的法律仅限于不列颠群岛四海之内,不施及美洲。因为我们在威斯敏斯特议会里没有代表,所以我们考虑,我们不应在自己的贸易中受到英国法律的妨碍。”

殖民地态度十分坚决,再加上英国这一个世纪自身的动荡和多次对外战争,导致英国基本上对殖民地的发展只能听之任之,让它们自行其是。

英法七年战争结束之后,情况又变了。

此时的英国既无内忧又无外患,英国首相格伦维尔决心在殖民地增收捐税,用来偿还英国在战争中欠下的巨额债务。格伦维尔认为,对3000英里以外的殖民地人民加税要比对英国本土的500万暴民加税安全一点儿。

他对殖民地人民说,伟大的英国母亲在法国-印第安人战争当中,为了保卫它在弗吉尼亚和新英格兰的最最最亲爱的孩子们,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现在呢,该孩子们报答了。

他要求殖民地严格贯彻英国在克伦威尔时期颁布的《航海条例》 (也称《航海法令》) ,另外还颁布了《食糖条例》《印花税条例》等一系列法案。

特别是《印花税条例》规定对报纸和书籍收税,这让北美的很多报社怒不可遏。

报社记者是美洲最激进党派中的最激进分子,他们把征收印花税比喻成“对知识征税”,呼吁人们激烈反对。

印花税一开征,北美殖民地各阶层的反对派人士立马同仇敌忾,团结一心,共同反对英王政府。

一个叫帕特里克·亨利的人在弗吉尼亚下议院公开演讲,呼吁抵制英国政策,吹响了反对印花税的响亮号角。

打死也不交税

1765年,在波士顿的一个路口,一群马萨诸塞商人和青年律师聚在一起,抗议《印花税条例》,并宣布成立“自由之子” 协会。

很多群众被这帮人怂恿,纷纷云集响应,一时间围观的人越来越多,现场的气氛也越来越狂热,终于发生了暴乱。

当时英国在北美殖民地征税并不是让英国官吏亲力亲为,而是花钱雇用北美殖民地当地的代理人来执行。

这群人冲进英国代理人的办公室,把他从办公室里揪了出来,给他身上涂上柏油,再粘上鸡毛,牵着他游街示众。他的住宅和办公室也都被捣毁了。

殖民地副总督和波士顿警长顶着风头出面,想制止骚乱,结果被怒不可遏的群众用石头砸得落花流水。群众甚至捣毁了副总督的住宅,导致副总督一下子损失了2000多英镑,相当于今天的25万美元。

接着整个北美殖民地相继爆发了抗议印花税、袭击印花税代理人、销毁印花税税票的群体性运动。

当时在位的英王乔治三世是一个没啥能力,但自视甚高、顽固不化的人,他听说此事后龙颜大怒,认为这几个人竟然敢煽动群众造反,实在大逆不道,对此绝不能姑息纵容,必须严惩不贷。

鉴于国王要严加治理殖民地的态度已经很明确,英国国会通过了《驻兵条例》,决定派出英国正规军进驻北美。

这项法案还要求殖民地为英国驻北美军队提供驻军费用,从而减轻英国自身的负担。

英国政府宣称,在北美驻军是为了保卫殖民地不受法国人和印第安人侵犯,但是北美殖民地普遍认为,他们这么干是侵犯自己的自由。

《驻兵条例》颁布之后,英国财政大臣唐森德变本加厉,忽悠英国议会通过了《唐森德条例》,对包括玻璃、铅、油漆、纸张、茶叶等北美殖民地需求量极大的商品进行征税。

英国国王为了防止总督成为殖民地政府的傀儡,有意收买人心,于是自掏腰包给他们发饷,让他们为自己效忠。

在北美殖民地看来,英国通过的这一系列法案全都是恶法,恶法非法!你通过这些法案的目的无外乎就是两个字——“抢劫”!《航海条例》也好,《食糖条例》也好,《印花税条例》也好,《唐森德条例》也好,都是找我们要钱的。而《驻兵条例》则是如果我不给钱,你就打我,就是这么个意思!这些个劳什子法令都是3000英里之外伦敦的老爷们发布的,并没有经过我们的同意,所以我们绝不承认这些法令的合法性。

于是,马萨诸塞议会开会讨论怎么反对英国颁布的这些恶法。对此忤逆行为,殖民地总督怒火中烧,敦促当时北美英军最高长官盖奇少将调兵到波士顿来恢复王室的权威。

盖奇接到请求后派了两个团的步兵开进了波士顿。

没想到,这600名英国士兵一进驻波士顿,反倒让北美各地人民空前团结、一致对外,波士顿的政局一时陷入紧张状态。

这时候一宗血案的发生,一下掀起惊天巨浪,搅得波士顿的政局天翻地覆。

说起来挺有意思,这宗血案居然是有人理发不给钱引起的。

一次理发引发的血案

1770年3月5日晚,国王街上,英国士兵休·怀特正在站岗,一个理发店伙计从他面前经过。由于之前这个伙计看见了一名叫约翰·哥德芬奇的英国军官在街上闲转,所以他就跟怀特说,你们那位当官儿的,在我们那儿理发不给钱。

一会儿,又来了一个理发店伙计,也在怀特面前大肆诋毁这位英国军官。

怀特当然要为自己的长官辩护了,说不可能,我们头儿不可能理发不给钱,我们头儿是个绅士。

理发店伙计鼻孔里直冒冷气,说,你们团哪有什么绅士啊?

这一下把怀特惹恼了。

怀特大步走出岗亭,命令这个理发店伙计抬起头来,趁着他抬起脑袋的时候,用手中火枪的枪托狠狠击打他的脑袋,理发店伙计被打得大声尖叫起来。

几分钟之后,50多名愤怒的波士顿人迅速集结起来,朝怀特逼近,怀特赶紧把火枪上了膛,拔出刺刀,然后退到近处一座大楼的阶梯上,以求自保。

愤怒的人群开始朝怀特扔冰块,扔石块,吐口水,对他喊打喊杀,不断有人挑衅说,有种你开枪啊!你敢不敢开枪?

怀特大声呼叫救兵到总哨集合。一位波士顿市民在街上边跑边喊:波士顿人都出来!波士顿人都出来!

想不到,这句话恰恰是街头暴动的暗号。附近的英国军营边上立刻聚集了一批群众,这些人一边对英国军官破口大骂,一边用雪球猛砸英军士兵。包括被理发店伙计指责理发不给钱的哥德芬奇在内的英国军官们都下令士兵回营,以避免更大的冲突。其中有一位军官还几次把一名士兵推倒,因为怕他向百姓开枪。

当时执勤的托马斯·普雷斯顿上尉看到怀特身边的包围圈越来越大,也听到了怀特的呼救声,就带着一名下士和六名士兵前去救援,结果自己也被愤怒的群众包围了。

托马斯上尉来到大楼之后,下令怀特归队,然后自己带队向总哨列队前进,但被波士顿老百姓挡住了去路。

上尉命令士兵背对大楼围成半圆形,做好防御准备,然后要求群众散开。群众丝毫不搭理上尉的话,不断地扔雪球砸他们,辱骂他们,挑衅让他们开枪。

很多人开始推搡托马斯上尉手下的士兵,说,你们是懦夫,有种你开枪啊!

此时百姓已经跟士兵们大打出手。

托马斯上尉依然高声要求人们散开,好几次一些百姓挤到他跟前问他是否准备开枪,他都回答“绝对不会,我绝对不会向手无寸铁的平民开枪”,但骚乱仍然在不断扩大,上尉也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手下。

为了表明自己决意阻止流血事件的发生,托马斯上尉站到火枪枪口前面,可惜他一片息事宁人之心,不仅没人理会,反倒让那些围观群众为他陷入困境发出阵阵欢呼。

托马斯上尉此刻的处境很困窘:既维持不了公共秩序,也不能体面地撤离。

这时,士兵与老百姓之间最近的距离也就一英尺。突然,一根棍子从空中飞过来,正好砸中了一名叫休·蒙哥马利的士兵头部。这个蒙哥马利不是“二战”期间那个赫赫有名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

蒙哥马利被砸倒在地,顿时火冒三丈,其他英国士兵也怒不可遏。蒙哥马利从地上爬起来时,捡起火枪来开了一枪。

听到枪声,人们就向托马斯上尉猛冲过去,挥舞着手里的棍棒,英国士兵们虽然极力抵抗,但毕竟势单力薄,眼看抵挡不了群众,于是有人又开了一枪。

上尉此时惊呆了,既没有下令开枪,也没有来得及阻止手下开枪。

随着英军的两声枪响,人们怒火中烧,拼命往前挤。

士兵们一面躲避棍打棒喝,一面装子弹,很快就开始了第二轮枪击,几分钟之内零零星星地开了几枪。那会儿的枪支很落后,不像现在的枪可以连发。

当年最熟练的射手一分钟开三四枪就很了不得了,算上上尉和他七名手下,加上怀特,一共只有九个人,所以加起来总共也没开几枪。

人们看到英军真的开枪了,一时作鸟兽散。之后不久,他们又回来救助伤员。

士兵们怕老百姓再次发动进攻,准备进行第三轮射击。

这时候托马斯上尉冲到士兵跟前,大喝道,停止射击!不许开枪!

这场骚乱到此才宣告终止。

在这场骚乱中,有三人被当场打死,六人身受重伤,两人经医治无效死亡。

这场冲突很快就被北美殖民地反抗领导人冠以“波士顿大屠杀”的罪名,成为英国当局残酷压迫殖民地百姓的代表性事件。

很快,一本叫《无辜的鲜血从波士顿街头向上帝呼喊》的小册子传遍了北美。有位很有艺术天分的叫保罗·里维尔的银匠把它画成了版画,这幅画在北美被大量复制,到处流传。

北美各殖民地相继建立起了通讯委员会,向北美人民宣传英国的暴政,表达对英国的强烈愤慨和不满。

一场狂风暴雨即将降临。 HHOW5hWhJiZxBfsDWPqGqMxd6c/0VObMMQE7+BXvMnz6juwDV5juICEWVVs2flI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