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为人要诚: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民无信而不立

“人无信而不立”,孔子的言论中不乏诚信的内容。诚信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为人处世若是没有诚信,就如同前路荆棘遍布,寸步难行。

孔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动荡,纷争四起,也是圣人感叹的所谓“礼崩乐坏”的时代。“春秋无义战”,各诸侯国战火频繁,“仁义礼”早已经消失殆尽,只剩下“智慧”和“诚信”。然而若要匡扶天下,仅凭一人之智,断然不能成事。如果说“智慧”是单方面的,只一方有智,无法达成共识,也就无法上下一心,“匡扶”之语更是妄谈,但“诚信”是双向的,“诚信”的建立,是以双方的互相信任为基础。兵家有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只要“人和”,君民上下齐心,就有可能在乱世之中独善其身。

当然,孔子的“诚信”并不局限于君民关系,更体现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孔子不仅教育弟子要讲诚信,并且把诚信看作世人行走于天下的通行证和为人处世的行为基石。

孔子的弟子曾多次谈到诚信,孔子也和他们一起讨论过。《论语》中的言论有的突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也有的体现出“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当然,在规劝统治者治国驭民方面也有所涉及。

子夏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在评价一个人的德行时曾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明仁德,而不是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朝堂之上侍奉君王,能够忠君爱民鞠躬尽瘁;与朋友交往的时候要诚实守信。做到这些的人,他若是说自己没有学习过,在我看来,他也是学习过了的。”

子夏认为,一个贤明之人,应当具备仁德、忠孝和诚信这三种基本德行。而对于诚信,曾子曾将其列为君子的行为准则。

曾子曾说:“所谓真正的君子,都是用诚信道义去交朋友,然后通过这些讲求诚信的朋友去辅助发展自己的仁德。”曾子看重诚信,认为朋友之间可以相互促进德行。但他同时也提到,这一切要以“诚信道义”为前提。

对于统治者治理国家,孔子非常看重诚信的作用,甚至把诚信与国家的存亡联系在了一起。

子贡曾经向孔子请教“为政”的问题:“先生,依您的高见,若要治理好国家,应当具备什么呢?”

孔子很简练地回答:“朝廷和百姓的粮食要充足,国家军防的军备要充足,百姓要信任统治者。”

子贡又问道:“倘若要去掉一项,那去掉哪一项较为合适呢?”

孔子回答道:“那就去掉军防的军备吧。”

子贡听闻,不免心下疑虑:若没了抵御外敌的将士,国家岂不是很危险?但他也想知道粮食和信任哪一个更重要,于是他又问道:“那剩下的两个,要是不得不再去掉一项,该去掉哪一项呢?”

孔子不假思索:“去掉朝廷和百姓的粮食。”

子贡有些不解:“没有了军防,若是外无强敌侵扰,内无忧患纷争,国家太平也就罢了,可粮食不论在乱世还是承平盛世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了粮食,朝廷和百姓靠什么生活呢?”

孔子意味深长地说:“人总是会死的,死于战火、丧于饥饿和寿终正寝其实都是一样的。即便国家在粮食短缺、战火践踏下灭亡,在百姓心中,国家都是存在的,这源于百姓对统治者的崇敬与信任。若是百姓对统治者的信任都没有了,百姓心中无国,那国家就真的不复存在了。”

子贡听完,深以为然,“诚信”的力量也在心中重了几分。

在孔子看来,“民心归附”才是国家生存的根本。“民无信而不立”,百姓只有信任统治者,才会拥护统治者,进而忠于国家。因而,统治者要获得百姓的信任,以“诚”保民心,做到“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即师出有名,为什么这么做应当可以说得明白,说出来之后应当可以行得通。“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统治者倡导诚信,勤政爱民,并且能够身体力行,民众自然遵守诚信之道。

在与众位弟子谈话的过程中,孔子曾提及自己的志向。

颜渊和子路站立在孔子身旁听孔子讲学,孔子道:“说说你们各自的志向吧。”

子路率先回答:“我希望能把自己的车马、冠服拿来与朋友们分享,即使损坏了也不抱怨。”

孔子点了点头,看向颜渊,颜渊恭敬地回答道:“我希望的是,不夸耀自己的优势,不彰显自己的功劳。”

孔子笑着捋了捋胡须。

子路说:“先生,向我们说一说您的志向吧。”

孔子缓缓说道:“我希望由于我的存在,老者能够安心,朋友能够信任,年轻的子弟们可以得到关怀。”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是孔子的理想社会,而且在孔学之中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三个志向并不是孔子随便说出口的,他是深思熟虑过的。

孔子讲为人要诚,朋友之间要讲诚信,相互信任;君民之间要讲诚信,君王对百姓真诚,百姓对君王才会信任有加。“诚”是双向的,为人处世要想获得诚信,就要拿出诚意,彼此之间真诚相待。如此,朋友乃至国家,才能走得长远。 b/C0t9XFrDlv11y/26tbh5gxTKUzAk8fAXL6mlmb2HHeCGhEHw33SxGeQPuy1FC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