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宽容是处世第一法: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老子主张“上德若谷”,认为具有崇高道德的人,胸怀如山谷一样深广,可以容纳一切。可见,老子的文本思想中蕴含着宽容的思想。

子路曾向孔子问仁,谈到令尹子文的为人,子路说:“子文曾经三次被免职,然而从未有过怨恨愤怒之色,而且每次都把所有的政令都一一讲解给下一任令尹。夫子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回答说:“子文算得上是一位忠心的、拥有宽容之心的人,说他忠心是因为他对楚国的政令兢兢业业;说他宽容,是因为他不计较个人得失。”

人心原本无私无欲,呈现出宁静虚明,只不过身在俗世,难免被欲念所迷惑,从而导致言行有失。所以为人处世,应当作到豁达大度,宽以待人,使心如幽深空谷,可以容纳世间万物。

宽容,一般表现在恩怨之上。世人对待恩怨,存在四种态度:一是“以怨报德”,这自然是小人行径;二是“以德报德,以怨报怨”,这是普通人所持有的态度;三是“以直报怨”,以公平正直的态度去看待恩怨,这是孔子的主张;而与以上三种观点不同,老子主张“以德报怨”。四者之中,“以德报怨”的宽容之意最深。老子认为,既然“人法道”,人心便应包容万物。

然而,“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俗世之中,仇怨并非生消自如,虽说冤家宜解不宜结,可一旦结了仇怨,有些仇怨太大,就算和解,也会有残余的不满。这又怎能说是真正修好呢?老子又说,“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有智慧的人,宁可承受别人相负,也不会选择苛责别人;有德行的人,为人处世总是让别人亏欠于他,而自己却不思追讨,懂得“损有余而补不足”、“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道理。相比之下,愚蠢的人、无德的人,却总是斤斤计较、睚眦必报,虽争得“金玉满堂”,最后却是“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老子看来,人与被丢掉的草狗一样,二者没有什么不同,天地看待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只不过是一贯帮助有德行的人。恩德与仇怨在天地面前也是一样,人心应如天地,对待恩德与仇怨也不应有诸多波澜,有恩就还,有怨就容,方为处世之道。

有涵养的人,拥有一种宁静和淡泊的心境,追求一种稳定祥和的状态,“利而不害”,“为而不争”。解怨不如不结怨,若是与世无争,给予他人,自然就不会产生仇怨,这也是“善”的根本。

圣人求“安”,甚至对“安”也不是特别在乎。人与人交往,难免有利益得失,维护自身利益,计较得失,本也是人之常情。然而,圣人却秉承“吃亏是福”的准则,因为吃亏可以避免结怨,以小得失换大和谐,这是圣人的宽容之性和处事法则。

老子曾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意思是说:圣人经常挽救他人,是因为世间没有无用之人,任何人都有他存在的道理;圣人也经常挽救“物”,因为物和人一样,世间也没有无用之物。如此,使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便是圣人的智慧。老子所说的“圣人”,是道家的理想人格,是达到了“道”的境界的人。天地万物生于道,凡人、凡物也是道的体现,圣人所以成其圣,皆因其胸中自有天地万物,并且藏污纳垢,包容一切。圣人大度能容,可容天下难容之人、难容之物,进而容天下难容之事。道生万物,不弃万物,这是“道”的情怀,圣人皆有“道”的情怀,故能容天下万物而不弃其一。所以说,圣人救人、救物本是天职。

老子也有感于世人争逐高位,建议世人若能“处下”,自然能够谦虚容物,消除争端。要学习水的品性,总是处在人们所厌弃的地方,与世无争。要做到“不争”就要去掉过分、奢侈和贪欲,放弃了这些欲念,就代表成全了他人的私心,这便是宽容之心的体现。

老子道德的宽容思想来源于为人处世中的“守弱”心态,尊重他人而约束自己。他主张的“宽容之为德”,不仅是处世之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对人性品格有着很高要求的“海纳百川”的宽容胸怀。

当今社会,为人处世想要一个和谐相存的环境,需要老子宣扬的“上德若谷”的胸怀。从“柔弱无争”做起,与人交往的时候,始终保持一颗谦和无争的心,宽容待人,淡漠得失。秉承这样的处事原则,自然可以帮助人获得和谐。 0Bs6JqlnT8chQG4D2tVoc/U6zlbkuJvhXnuvMnncuYyY0LRL9VMGreZZPyIW4Nc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