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即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前479年四月十一日,即农历2月11日,享年72岁),名丘(因为其父母为生孔子而祈祷于尼丘山上故名),字仲尼,子姓,汉族。其先世为宋国贵族,5世祖先木金父为避难到了鲁国,春秋后期定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父亲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英勇善战而闻名于世。因为孔子排行第二,故曰孔老二。孔子是春秋后期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古文化整理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提倡“仁”的教育思想,网络弟子3000,培养出72贤人(即国家栋梁之材)。为了推行他的主张,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但当时并不受各国欢迎而到处碰壁,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回到鲁国开办私塾多年,被汉武帝以后历朝各代奉为“至圣”(圣人中的圣人)先师,“天纵中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万世师表”等赞誉。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孔子很受世界各国的尊重,1988年,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联合宣言说:“必须吸取中国2000多年前孔子的智慧!”可见孔子思想之伟大,影响之深远。死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孔林所在地。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仁、德教育为中心而桃李满天下。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就没有他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