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制定最适合自己的习惯解决方案

当然,就像所有过于简单的分类一样,如果一定要这么做的话,二分法总会显得造作、学究气十足,甚至有些荒谬。但……就像所有区分方式实际上都有一定存在的理由一样,这种分类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观察和比较的视野。从这一分类中,我们能够开始真正的调查研究。

——以赛亚·伯林,《刺猬和狐狸》

前一章所述的四种倾向的框架给我提供了阐释人性的重要思路,但它并不完整,还有很多方面并未包含在内。因为我尚未穷尽对自我认知可能性的研究,所以我还不能开始转向那些更为具体且具有行动导向的策略,尽管我很想立即完成这一转变。

几年前为“幸福计划”项目,我曾做过一些练习。在一项练习中我给自己订立了12条“个人戒律”,以此作为我生活的首要准则。我的第一条戒律就是“做自己”——而事实上,了解自我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怎样成为我想成为的那种人,或者怎样成为我所设想的那种人,这些想法弄得我心烦意乱,以至于迷失了自己。

我在自我认知方面,有时反应非常迟钝。我不喜欢音乐,对旅行也没有特别大的兴趣;我不喜欢玩游戏,也不喜欢购物;我对动物不怎么感兴趣,而且喜欢吃家常便饭。难道不是所有人都喜欢音乐吗?我希望有一天能突破自我的局限,热爱旅行,或者探索异国的美食。

我也曾想过,其实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太大差别,我和其他人应该都差不多。事实也的确如此,但这其中的一些细微差别却至关重要,这些差别对于一个人的习惯养成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我很认同有关“人的大脑在早晨最清醒,因此这时候应该做一些最困难的脑力活动”的建议。我想我“应该”养成这种习惯,直到我意识到实际上每天花一个小时处理邮件来开始这一天的工作更适合自己。我需要把办公桌整理干净,然后再开始工作,如果改变自己的习惯,我可能会无心干活了。

我应该让习惯适从我的天性。“如果和另一名作家组建一个团队,看看谁能更快写完一本书,这样我每天就会写出更多东西。”这种做法对我来说压根儿就没用,因为我根本不喜欢竞争。

为了不浪费自己的宝贵精力去做一些毫无成效的习惯养成工作,我需要塑造适合自己的习惯。因此,我整理了一份问题清单来明确自己具有的和习惯养成有关的个性。

有人说,这个世界由两种人构成:一种人用两分法看世界,而另一种不是。我明显属于第一种。

你是百灵鸟还是猫头鹰?

研究表明,喜欢早起的人(即百灵鸟型)和喜欢熬夜的人(即猫头鹰型)真的有很大不同。大多数人介于这两种类型之间,但处在这两个极端的人(这两种类型根据睡眠中点来衡量)确实存在。这两类人每天最有效率、最具活力的具体时间段会不同。

我属于百灵鸟型,我每天都早睡早起。而猫头鹰型的人,生活习惯则恰恰相反。我曾经相信猫头鹰型的人只要试着早点儿睡觉,他们也能成为百灵鸟型的人,但研究表明这种睡眠习惯的属性其实是与生俱来的,这其中基因的作用很大,而年龄的影响也比较大:幼儿大多是百灵鸟型;成人更倾向于猫头鹰型(对于这一习惯改变的时间点,女性多出现在19.5岁左右,男性多出现在21岁左右);老年人更倾向于百灵鸟型。

有趣的是,研究表明,百灵鸟型的人比猫头鹰型的人更快乐、更健康,也更容易对生活感到满足。猫头鹰型的人比百灵鸟型的人入睡时间晚,而根据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安排,又需要比较早地起床,所以猫头鹰型的人总体睡眠时间就比较少,这让他们感到生活得很辛苦。

百灵鸟型、猫头鹰型以及其他介于两者之间的人,在试着养成习惯的时候要考虑自己的本性。“猫头鹰”不应费心去养成晨起学习的习惯,“百灵鸟”也不应在晚饭后再安排两小时的写作任务。

有时,我们可能无法认清自己所属的类型。有位朋友告诉我:“我参加了一个冥想训练,这个训练要求我们每天清晨4点醒来。这对我来说就是一次全新的转变,我的生活状态变得好多了。现在我每天晚上9点半以前上床睡觉,然后第二天早上4点醒来。我喜欢这种生活方式。”

你是长跑选手还是短跑选手?

特别是对于工作习惯而言,搞清楚人们的工作节奏偏好很重要。我属于长跑选手,我喜欢以一种缓慢而稳健的步调工作,并且我不喜欢有截止日期——事实上,我常常会提前完成工作。在法学院读书的时候,我有两篇需要在毕业前完成的长篇论文,结果我在第一学年结束的时候就把两篇都完成了。(题外话:可能我对于书写长篇论文的渴望是我想要成为作家而不是律师的一个征兆,但那便是和本书内容无关的另一件事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条不紊地完成一项任务,这样能够激发我的创造力。

相比较而言,短跑选手倾向于集中精力,借助爆发式的力量工作。他们会刻意等到截止日期临近的时候才开始工作,借助压力来使自己的思维更敏锐。一位“短跑选手”告诉我:“我从不提前准备演讲材料,直到所有人都已落座,我马上就要走上讲台时,我才会开始构思演讲内容。这让我的同事都很受不了,但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才有灵感。”另一名“短跑选手”说:“我喜欢在很短时间内完全沉浸在一个项目中,这样我才能集中注意力,更高效地工作。集中精力和时间处理任务,工作效率也会提升。”

短跑选手和长跑选手通常都对他们自己的工作方式感觉良好,但拖延者则不同。拖延者可能和短跑选手有些相似,因为他们也倾向于在截止日期快到的时候开始工作,但这两种人其实很不同。短跑选手选择在最后一分钟工作是因为截止日期所带来的压力让他们的思维更清晰;但拖延者很厌恶最后一分钟带来的压力,他们只是希望能借此强迫自己在截止日期到来之前完成工作。与短跑选手不同,拖延者经常对他们还没开始做的事感到厌烦,这让他们很难充分利用时间去行动。他们可能会四处奔走,做一些很紧急的事,以这种方式来逃避他们必须要做的事。(这又是一条成年人的秘密:工作是拖延症中最危险的一种形式。)

短跑选手称长跑选手“效率低下”,长跑选手称短跑选手“不负责任”,但世界上并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如果拖延者能改变工作习惯从而可以更稳定地开展工作,他们就会更幸福。

你喜欢购物吗?

买东西买得少的人讨厌逛商店和买东西,而买东西买得多的人热爱逛商店和买东西。作为一个买得少的人,我总是推迟购买某种东西的时间,或者尽量少买点儿东西。我总是会在有需要的时候匆匆忙忙地买一些东西,比如冬季的大衣或者泳衣。我会觉得买那些具有特定用途的东西没什么必要——衣服防尘袋、护手霜、护发素、雨鞋、抽纸等。我常常会在考虑买某个东西的时候犹豫不决,然后又会决定“晚点再买吧”,或者觉得“我并不真的需要这个东西”。因为买得少的人不喜欢购物,所以他们便常常会拒绝买那些有助于养成好习惯的设备或服务。

买得多的人,会找各种理由让自己买东西。他们会囤积很多办公室用品、厨房小物件或者旅行装用具,想着“说不定哪天就正好用上了”。当试着去养成一种新的习惯时,买得多的人会买很多他们觉得有助于保持好习惯的设备或服务。

买得少的人会想:“我不用买跑鞋,这双旧网球鞋还能穿。”买得多的人会想:“我需要买一双跑鞋,还得再备一双,另外还得买一件反光背心、一个计步器和一本关于跑步的书。”了解具有买得少还是买得多的倾向能帮助我们识别买或者不买的契机,有助于我们养成好习惯。买得少的人应该牢记用花钱购物来支持一个好习惯是值得的,买得多的人应牢记仅靠消费是不足以养成好习惯的。

你喜欢简单还是充裕?

作为一名儿童文学的狂热爱好者,我建立了三个儿童文学读书小组。是的,三个。(当我组建第一个读书小组的时候,我真的以为自己是全纽约唯一一个喜爱儿童文学和青年文学的成年人。)在某次读书会上,有朋友说:“我一直想过简单的生活。”另一个朋友回应说:“我一直想过充裕的生活。”这是我听到的最有趣的对话之一,这让我开始思考热爱简单的人和热爱充裕的人之间的差别。

偏好简单者会为“少”这个想法着迷:空荡、空阔的表面和架构、稀少的选择、宽大的衣柜。我属于这一阵营——把东西扔掉比拥有东西更让我开心。嘈杂的声音、杂乱的物品,或者很多事情同时发生,这些都很容易让我感到心烦意乱。

偏好充裕者则为“多”而痴迷:泛滥的、额外的、丰盈的感觉或者满满当当的食品柜。充裕仍不能让他们感到满足,他们总是希望获得更多。他们喜欢喧闹,喜欢收集东西,喜欢拥有更多选择。

偏好简单者和偏好充裕者对环境的偏好也不同。例如,偏好简单者在安静的、装修简单的办公室里可能会工作得更有效率;而偏好充裕者在充满生机的、装修讲究的办公室里才能更好地工作。我曾参观过一家科技公司,这家公司刚刚开展了一项名为“装修你的团队格间”的竞赛,公司里到处都悬挂着各种各样的装饰品,有的装饰品甚至从屋顶上悬吊下来。这项比赛应该很有趣,但我心想:“我永远也无法在这种地方工作。”

在改变习惯时,偏好简单者可能会被一些旨在清除或简化的行为所吸引,例如通过取消有线电视的服务或戒除网购的行为来省钱。而偏好充裕者可能会对额外的和多样化的行为感兴趣,例如开启一段自由职业生涯或者学习如何投资。

你是终结者还是开启者?

有的人喜欢为一件事情收尾(终结者),而有的人喜欢重新开始一件事情(开启者)——这种说法既有字面上的含义,也有比喻的意义。终结者喜欢那种项目完成所带来的感觉,他们会把洗发水瓶里的最后一滴液体都用掉;开启者会为开始一个新项目而兴奋不已,他们会觉得打开一管新的牙膏是件很开心的事。

我是一名终结者,而杰米是一名开启者。有一天,我看了一眼厨房储物柜,结果发现四袋格兰诺拉麦片都被打开了。我把这件事告诉杰米,并告诉他在这些麦片没吃完之前不要再打开新的包装袋了。他只是笑了笑,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他一直假装要在我的面前打开新的麦片袋,并以此为乐。作为一名终结者,当把鸡蛋盒里的最后一个鸡蛋用掉时,我会有一种成就感;而当有什么东西损坏或者用完的时候,我也都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满足感。以前我一直觉得奇怪,为什么我看到沙发里面的填充物漏出来,或者看到一只旧袜子上破了个洞就会很开心,直到我意识到这源于我的终结者本质,所以我觉得完结这件事很有趣。

一位开启者类型的法律教授告诉我:“我时常会为新的课程写一些新文章或者提案。我有一堆成稿,但我从没花心思去完善或修改这些文章以使其成文。而且,我的冰箱里总有好几罐都开了封的芥末酱。”

如果我们知道自己究竟是终结者还是开启者,那么就能够使自己的习惯与此相适应。例如,当我准备养成定期写博客的习惯时,我建立了一个博客,并且每周中有六天都会发表博文;当一天的博文发表后,这项工作对我来说就完成了。我有个老朋友,他是典型的开启者,他买了300多个网址,运作着12个站点。这样仍不够,他还总是想着要去建立新的站点,这正符合他想要不断开启的欲望。我喜欢去力量训练健身房,在这里我会做20分钟举重,然后我的健身运动就结束了,除此之外,这个健身房里再没有我能做的其他运动了。而开启者可能倾向于在一个有多种选择的健身房内健身,这样他们就能不断更换器械并开始新的运动。

终结者专注于他们完成事情的能力,因此他们可能对养成新的习惯一事格外谨慎;而开启者可能会对自己养成新习惯的能力过分乐观。

你喜欢熟悉还是新奇?

有的人喜欢熟悉的事物,有的人则热爱新奇的玩意儿。我毫无疑问属于喜欢熟悉事物的那一类人。我喜欢一遍遍反复阅读我最喜欢的书籍,观看我喜欢的电影,我每天或多或少都会吃同样的食品,喜欢到我曾经游览过的地方再去看看。

对于偏好熟悉者而言,当习惯变得熟悉后做事情就会变得相对容易。当我刚开始在法学院上学时,每每看到图书馆我都会有些莫名的畏惧,于是我强迫自己每天都从图书馆里穿行几次,直到我能舒舒服服地在里面看书学习。当我开始写博客的时候,因为我不熟悉如何发表博文,所以对写博客感到厌恶。但我逼着自己每天发表博文,于是陌生感渐渐消退,写作也越来越顺利。

偏好新奇者可能会在习惯还未养成的情况下就接受它。有个年轻人告诉我:“我每天上班都会看到那些相同的面孔,这让我觉得索然无味,所以每周有一天我会在另一个办公室工作,借此来感受一些转变。”

事实上,偏好新奇者通过一系列短期行为可能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比如,对于30天的挑战,他们不会试着去建立一个长久的、机械化的习惯。一名读者评论道:“我喜欢对每天的日程进行安排,不断制订计划以养成新的习惯。我内心深处一直很排斥用相同的方式做同一件事情,而尝试新鲜事物带来的忙乱状态会让我感觉很好。”

你是促进导向的还是预防导向的?

研究者托里·希金斯和海蒂·格兰特·哈佛森在两人发人深思的著作《焦点》(Focus)一书中论述道:“人们在目标追求上会有倾向于‘促进导向’或‘预防导向’的区别。”

促进导向者追求业绩和进步,专心于有所收获,获得更多的爱、奖励和快乐。他们迫切而乐观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与此相反,预防导向者则专心于尽到自己的责任,尽量避免损失、降低危险或责罚。他们会对可能存在的缺点或问题保持警惕。

好习惯和坏习惯就像一面镜子,能照出人的本性。例如,一个人可能“不再吃垃圾食品”或者想“吃好点儿”,可能会想着“多睡会儿”或者“不再熬夜”。

促进导向者会回收旧物品以使环境更整洁;预防导向者回收物品则是为了避免遭受处罚。不同的人会对不同的说法产生共鸣,所以用适合个人特质的方法塑造习惯,对个体而言是大有裨益的。

你喜欢循序渐进还是突飞猛进?

很多人在刚开始做某件事时喜欢稳中求进,这样比较容易取得成功。一系列小而实在的成绩能给人以自信,从而继续前进。著名行为研究专家B·J·福格提出了“小习惯”观点:人们可以通过阅读一本书等简单的行为开始一个新的习惯,并且通过这些小步骤而迈上长期习惯之路。这种微小成功的缓慢累积能够振奋人心,并且具有可持续性。以较小幅度逐渐进行改变能让坚持新习惯更容易,并且能避免我们总想要一蹴而就而导致的那种令人筋疲力尽的挫败感。

同样,通过循序渐进的小步伐,我们逐渐能适应将某种习惯融入日常生活中去。养成习惯的习惯比习惯本身更有价值。比如,每天记录开支的习惯比任何一次开销计算都更有价值。保持好习惯能够强化我们的习惯性行为。例如,我每天都会写作,哪怕只写一句话,我这么做就是想让我每天写作的习惯能更牢固一些。

高中的时候,我想要养成跑步的习惯,那时候,我会先沿着一条街跑,直到经过三栋房子,我才会回转。这样跑了几天之后,我会跑过四栋房子。一段时间之后,我能跑上几公里了。通过一些微小的、能实现的步骤,我终于能够跑得更远,并将跑步变成一种习惯。

当然,有的人在雄心勃勃的时候会有更好的表现。有时,做出大的改变比小的改变更容易。如果改变一个习惯的过程非常缓慢,我们可能会失去兴趣,可能会迫于压力而放弃,甚至会认为这个改变无关紧要,不再将其放在心上。

巨大转变所产生的能量和兴奋感能促进习惯的养成。正如史蒂夫·乔布斯所说:“我非常尊重渐进增量式的改进,我自己在生活中也曾经做过这样的事,但我总是会被更具有革命性的变动所吸引,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与此相似,我大学室友的格言就是:“一次完成所有事。”

一位读者引用了畅销书《基业长青》 中的一段话:“一直以来我都很抗拒宏伟的、大胆的、冒险的目标。因为我觉得好高骛远的结果一定是失败,但我未能意识到的是,宏伟的目标实际上对我更有激励作用。”

有时,一个意料之外的简单问题就有助于加深自我认知。像“遭遇挫折时,你会责怪他人,还是自责”这样的问题能让我们对自己有全新的认识。因此,除了那些大方向上的个性划分之外,我还列出了一些简短而直接的问题,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从而让习惯和天性相匹配。

你想要怎样支配自己的时间

你在一天中的什么时段会觉得精力充沛?什么时段会感到效率低下?

你喜欢迅速地从一种活动转换到另一种,还是喜欢慢慢转变?

什么活动占据了你的时间,而这些活动本身又不是特别有用或者特别刺激?

你喜欢花更多的时间和朋友相处,还是喜欢独处?

你的日程安排里是否有自己非常期待去做的事?

你能连续几小时做一件事而不感到厌倦吗?

你10岁的时候都有些什么兴趣爱好?

你看重什么

最令你感到满意的事情是节约时间、金钱还是精力充沛?

当你和其他人表现不一样时,这会让你觉得心烦还是让你感到充满能量?

你会不会花很多时间帮助别人?

如果你有500美元可以用来享乐,你会怎么花掉这笔钱?

你喜欢听从专家的建议,还是喜欢自己把问题弄清楚?

需要花钱的活动会让你更加下定决心去做,还是会感到犹豫而不去做?

看到你的孩子的生活轨迹和你很相似,你是否会开心?

你目前的习惯

你更容易在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沉溺于坏习惯,还是更容易在独处的时候这样?

如果你有魔力能够轻而易举地改变某个习惯,你最想改变哪一个?

如果你身边的人能够改变你的某个习惯,他们会选择改变哪一个?

你现在所保持的这些习惯中,哪些是你希望你的孩子也能拥有的?哪些不是?

若不是我问自己“日程安排里是否有自己非常期待去做的事”,那么我可能不会意识到读书小组在帮助我保持阅读习惯上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我们会在一起读各类书籍,读书小组不仅帮助我养成了很多有价值的习惯,而且强化了我的阅读习惯(休息、放松和享受),让我读到了很多新书,而不是我一贯阅读的旧书(做成更多的事,不再拖延);这些活动意味着我可以认识更多新朋友,和朋友定期会面(建立更加密切深入的人际关系)。

人们常常问:“最好的习惯都有什么?”人们一直这么问,就好像存在一条所有人都应该遵循的路一样。大家都在讨论哪些习惯最容易培养创造力和生产力,然而梅森·卡里撰写的《日常生活》( Daily Rituals )这本书对161名作家、作曲家、艺术家、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工作习惯展开了详尽的研究,并且弄清楚了一件事:尽管聪明人所拥有的习惯大不相同,但他们都很清楚哪些习惯对自己有用,而且他们都会努力保持这些好习惯。

有的人习惯早起,有的人习惯熬夜;有的人喜欢安静地过着可预期的生活,有的人喜欢喝酒狂欢;有的人习惯无休止地拖延,有的人习惯在固定的时间工作。

世上并没有什么可以套用的魔法公式,我们不能通过照搬他人的习惯让自己更有创造力或做事更有成效,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的本性,了解什么样的习惯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Y6YlbcrUvg17SISo8c7QrjPHYYzXnp2zlwF7Br0bAaiI4FxbGk2iny2LxMPUdMa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