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意识是心理学上的一个非常宏大的命题。对于父母而言,并不需要去了解形而上的“我”到底包含了什么,究竟如何演化,只需要知道怎么去恰当应对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
理论上说起来很复杂,但其实父母只要做好两件事就足够了。
对孩子而言,最重要的事是知道:我是被爱着的。当孩子感受到这种爱并内化后,会产生信念:我是可爱的,是值得被爱的。这将是孩子未来自尊、自信等其他品质的发展基础。
对孩子最有摧毁性的信念是:我不可爱,不值得被爱。这将会导致孩子的自卑和不自信。有这些感受的孩子肯定不会是个快乐的孩子。
父母具体如何做呢?
那就是,陪伴在孩子身边,在场,并且无条件接纳孩子。
“无条件接纳”是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接纳孩子当下的状态,但并不代表无原则地纵容。
“无条件接纳”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有情绪,允许孩子表达情绪,但并不代表要无条件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
“无条件接纳”是接纳孩子有个体差异。接纳孩子独特的个性特点,并不代表要不切实际地无原则夸奖。
只要妈妈做到了无条件地爱和接纳孩子,孩子就会在妈妈的眼睛里看见自己,并确认:我是可爱的,是值得被爱的。
向妈妈们推荐一个小方法和一个小游戏,可以有效促进这个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
方法是通过抚触,对小宝宝的身体感知觉给予充分的刺激,可以促进他更加了解“我”的身体和周围环境的不同,激发孩子更多的感知“我”的存在。
镜子游戏很简单也很有效,常带孩子在镜子前动一动或者做游戏,会促进孩子对于自我的认知和感受。一旦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他们就会考虑自己是谁,这正是自我概念的基础。
对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事是:我有力量,我有用,我可以,我能行,我很好。这些信念是孩子将来建立自我价值感的基础。
此时,对孩子最有摧毁性的信念则是:我没用,我不行。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可有可无的、没有价值的。
父母具体如何做呢?
那就是,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让孩子获得掌控感,让孩子体会到小小的我对这个世界的影响力。
这种“影响”不一定要多大。不需要孩子成为专家或者优等生,再或者去获得某个标签或名头。相反,它是我们专心做某件事,或者努力克服困难时获得的一种感觉。
比如小孩子捏泥巴,在挤捏泥巴的动作中,手指间产生了愉悦感,也看到了自己对泥巴的塑造带来的变化,于是就产生了掌控感。
也就说,掌控感是创造、操纵过程的愉悦感。正是在这样的愉悦中,孩子产生了“我能行、我有用”的感受和信念。
平日里,一方面父母需要适度放手,给孩子更多选择权、决定权。另一方面不要泛泛地夸孩子“你真棒”。孩子完全不知道自己棒在哪里。要夸过程,夸孩子的行为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孩子的力量塑造了什么成果等等。被尊重的孩子才会更好地发展自我。
需要注意的是,允许孩子自私、接纳孩子的脾气有助于孩子建立更完整的“我”。
维护孩子的物权也很重要。孩子有了“我”这个概念后,父母就会发现,再从小家伙手里拿走什么东西的话,可不是那么容易。这是孩子需要通过“占有”探索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位置,以及确立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所以,父母需尊重孩子“独占”,让孩子自己决定要不要分享。
还要呵护孩子说“不”的能力。
2—6岁的孩子经常会说“不”,这是他自我意识的萌芽。他相信自己什么都能做,所以他什么都想亲自尝试。当事实和自己的想法出现差距时,孩子的内心会出现矛盾。父母要知道如何技巧地引导这些行为。比如,在接纳孩子各种负面情绪的同时,共情他的感受,并温和坚定地执行规则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