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出版社朋友告诉我,一本育儿书但凡冠上“敏感期”三个字,销售量就会高出其他同类书籍。
我遇见过很多父母,他们的确认为,孩子的成长是有一个“列车时刻表”的。到了什么点,就要上什么车,错过了就再也赶不上了。
这是当前育儿观念中一个非常非常大的误区。
所以,在这本书开头,我最想聊聊孩子的敏感期。
“敏感期”一词,是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首先使用的名称。他观察到,为了避免风雨侵袭,蝴蝶将卵产在树枝或树干的分杈上,刚出生的毛毛虫对于光会特别敏感,他们会顺着光爬到树枝的顶端去吃那些刚刚长出的嫩叶。等他们长大,消化系统健全能吃成叶后,他们就不再对光有特殊的敏感度了。
后来,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长期与儿童的相处中,发现儿童的成长也会产生同样现象,即儿童在每一个特定的时期都有一种特殊的感受能力。这种感受能力促使他对环境中的某些事物很敏感,对有关事物的注意力很集中、很有耐心,而对其他事物则置若罔闻,因而提出了育儿教育的敏感期原理。
这一理论的创立,无异于给了迷茫、无措的父母一根救命的稻草,所以“敏感期”很快就得到了千千万万个父母的追捧。很多父母会觉得敏感期重要,但是又不知道如何把握敏感期;很多父母为了要把握某个敏感期而给孩子施加过多不恰当的压力;还有更多父母则为了错失孩子的敏感期而感到懊悔。
敏感期,真有这么神秘吗?其实,孩子自己就会给出敏感期的信号。虽然大多数孩子都会在某一些时间段明显对某些事更感兴趣,但绝对不代表孩子们都会整齐划一地照着“时刻表”生长。若果真如此,那这个世界该有多么乏味。
所以,我想告诉焦虑的父母们,只要你放松地、用心地在陪伴孩子,一定会发现你的孩子在教你如何对待他。
比如,孩子开始吃手、扔东西、各种抓、握、捏,那就是到了手部的敏感期,需要爸妈多提供机会给孩子进行手部锻炼了。
比如,孩子跳个不停,不让他跳还不乐意,那么就顺应孩子的意愿让他跳去,因为这意味着孩子大动作发育的敏感期到了。
比如,孩子开始对盛饭这件事感兴趣,那就是该让孩子自己尝试独立吃饭了。
在孩子敏感期到来的时候,大人该做的,就是提供鼓励、支持,在孩子身后轻推他一下。
有的妈妈对我说:“罗老师,我家孩子快1岁了,还不会爬,天天训练他,可就是学不会,这可怎么办啊?”孩子学爬行的敏感期是6个月至10个月,以后再学就非常困难了。三翻六坐七滚八爬,这是一个比较通俗的发展指标,用来衡量孩子成长发育正常与否。但是如果此前的确爬得太少,那么带孩子游泳,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弥补办法。
所以,并非一旦错过了敏感期,就无药可救了。只不过敏感期错过的时间越长,父母未来将要花费的力气可能会越大。
而只要父母平日里多陪伴孩子,多倾听孩子,多尊重孩子的意愿,那么你完全不必为了所谓的“敏感期”而困扰。
早期教育最大的功能就在于帮助父母读懂孩子的成长过程,在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情,让育儿变得更从容。
严格来说,敏感期不是我们要努力的目标,而是一座桥梁。如果可以敏感地捕捉敏感期,就能帮我们更好地读懂孩子,顺应孩子的发展需求,恰当地提供帮助。如果没有搞清楚而过度“用力”,反倒会拔苗助长。
通过敏感期这座桥,其实应该给孩子带去更自由、宽阔的成长可能。但是,实际中却恰恰相反,我们不少父母打着“敏感期”的名义,却把孩子的发展变得狭窄、单一了。
很多孩子四五岁的时候,就被家长送去学琴了。美其名曰,这个时候是学音乐的“敏感期”。然而,他们往往最后学的不是“音乐”,而只是枯燥的弹琴技法。
记得一位妈妈曾在微信上不无忧虑地问我:“罗老师,今天我家孩子莫名其妙地问了我一个问题,妈妈,我为什么要学钢琴?我当时一时语塞不知道怎么回答。自己回来想一想,为什么呢?其实我也没想清楚。也许就是因为听说学钢琴很好,也许是为了满足自己对于学钢琴这件事儿的美好想象,也许是因为身边认识的很多孩子都学了,自己家孩子不学怎么能行呢?再或者是为了多一个考级证书吗?这件事真不能深想,这一想自己就开始怀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这其实是很多家长都在面临的问题。
和一位前辈聊天时,他说,在北大新生中做过一个调查,问有多少人学过弹钢琴,结果全班只有两个学生没有举手。没有举手的那两个学生不是没学琴,而是学了小提琴。
大多数时候,我们并没有告诉孩子,或者我们自己也根本没有想清楚为什么学琴。这些选择显然都是盲目的。一旦盲目,过程就一定会多多少少出问题。
敏感期到来时,我们要给孩子输入的并非一个东西,而是一套系统。
仍然以孩子学音乐举例。学会弹琴永远不是目的。音乐它是有一套东西的,包括分辨和欣赏微妙的节奏韵律和音色,体验不同的乐器表达和呈现,感知各个国家和民族的音乐风情,聆听大量的趣味历史故事,等等。所以,如何陪孩子去感知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不同声音,陪孩子学会享受音乐和爱上音乐,才是敏感期的真正意义。
再比如,7岁前孩子在细节、秩序、语言、数字、涂鸦等多个方面都有极强的学习能力。但不应该让孩子们按照成人的节奏和要求去学,而是要按照儿童自身成长的力量和理性自然获得。你可以为孩子提供相应的探索素材,包括绘本、各种启智玩具,陪孩子一起玩各种益智游戏等。但你一定要尊重孩子的节奏和想法。孩子学习某一种知识是简单的事情,如何应用学到的知识是复杂的事情,快乐、自由地使用学习的知识却是孩子的本能。
因此,父母需要明白,给孩子更多自主探索和自我决定的机会,让他们快乐地学习,让学习的本能不断延续,不要因为自己的需要扼杀孩子对学习的热爱!这才是真正地理解和应用了敏感期。
学习即自由!
作为家长,在孩子7岁以前,面对他们各种体能、智能和心理能力发展的敏感期,我们需要给孩子的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间各个元素,譬如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情商、自我控制、规则秩序、自信、自尊、合作等都是彼此相关,相互促进的。说句更通俗的话,孩子的事情再小都是大事。处理大事要有智慧,而不是靠蛮劲。
教育上最忌讳匹夫之勇,尤其是在人生最重要的前6年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