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让孩子拥有自己的快乐

每个人都在追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活好自己就是我们每个人面临的最大挑战。无论每个人追求的是什么,看重的是什么,都希望自己是快乐的。而拥有让自己快乐的能力,恰恰取决于我们7岁前的那些匆匆时光。

0-7岁定终生。这并不是耸人听闻的说法。

快乐是一种情绪,稳定的快乐、持续的快乐却是一种人格特质。

心理学上对人格的定义是:一系列复杂的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特点的对个体特征性行为模式(内隐的以及外显的)有影响的独特的心理品质。遗传学的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人格特质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譬如父母都是抑郁特质的人格,他的子女中女孩基本都有抑郁症。但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遗传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比起后天养育的影响要小得多,充其量只占到10%。各个心理学流派尽管在如何分类人格上有分歧,但几乎都认同一个人是什么样子绝大多数是被父母的教养方式塑造的,所以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基本上在他7岁前就确定了。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古人没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测量工具,却和现在的科学家得出了相同的答案。

那么,我们一直追求的快乐是从哪里来的呢?怎么来的呢?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像打了鸡血一样度过每一天,有些人却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耗过每一天?为什么我们越是想快乐却越容易感到悲伤,甚至被愧疚牵着鼻子走?为什么快乐的记忆一闪即逝,留在内心那些挥之不去的都是些愤怒、郁闷、哀伤、恐惧、焦虑的情绪?

记得在我的第一本书《爱,从懂孩子开始》的签售会上,很多家长都希望我写上给宝宝的祝福,我写得最多的是“快乐”两个字,这是全天下父母的心愿;但签售的家长跟我说的都是孩子让他们不快乐的事:咬人,打人,不睡觉,不吃饭,叛逆,撒谎,不说话,不跟小朋友玩,内向,不去幼儿园,没有自信,等等。讲述这些情况的时候,父母们都愁眉苦脸,手足无措。

这样焦虑的父母可以养育出快乐的孩子吗?这么多要求的父母,可以让孩子感到快乐吗?

我的这本书里其实讲的都是教养方式。因为男孩和女孩有差别,所以教养男孩和女孩的方式也是有区别的,不仅是技巧上的差别,还有原则上的差异。

简单举个例子。在与同伴做游戏的时候,男孩会确认三件事情:第一,我是不是这个团队的头;第二,这个团队的规则是什么;第三,我能不能改变这个规则。但女孩子通常会确认:第一,我需要听谁的;第二,他们愿不愿意跟我玩;第三,我希望妈妈能在我需要的时候帮助我。

这种差异决定了如果你忽略男孩子自主个性的培养,他将会变得缺乏自信;如果你忽略了女孩子“期望你好我好”的善良,她将会变得尖酸刻薄。男孩子的自主个性更需要父亲的认同和鼓励,女孩子的善良更需要母亲的支持和认可。

听上去好复杂,但认真付出努力养育儿女的父母都知道,你的孩子有什么需求你最清楚。只是我们一直衡量的是要不要满足或能不能满足的问题。智慧地满足孩子,就会获得让自己快乐也让他人快乐的能力。

这本书里有我的所学所用,也有我的反省总结,希望能帮助年轻的爸爸妈妈成为更有智慧的父母,让每个孩子获得快乐的能力。 m7/TKhB5zRuiiCF00LkGhRDrDL8D20XYaA4/WiQ4fTlVWpOMIZJAzB2DdSP6VKt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