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位年轻人向昆虫学家法布尔诉苦:“我不知疲劳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费在我喜欢的事业上,结果收效甚微。”法布尔赞许道:“看来你是一位有志青年。”年轻人接着说道:“是啊,我喜爱科学,但是我也爱文学,对音乐和美术我同样也感兴趣。可是为什么我将时间全部都用上了,还是没有收获呢?”法布尔听完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凸透镜说:“把你的经历全部集中到一个焦点上试试,就像这块凸透镜一样!”
生活中我们常见到不少年轻人喜欢向旁人诉说自己的成功梦,然而仔细考究就会发现,他们的梦想不仅多而杂,而且有的甚至脱离实际。事实上,从创立阿里巴巴开始,马云就锁定了一个目标——“国际市场”。也正是因为他对未来一直都有这样一个清晰的目标,并想方设法积极地采取行动,全力而为,才一步步带领阿里巴巴走向国际,走向成功。
开始创业之前,马云曾断定中国早晚都会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这将意味着中国企业到国外开展业务指日可待。所以,阿里巴巴创立的第一个构思就是,通过互联网帮助中国企业出口,帮助国外企业进入中国。然而,到底要帮助哪些国内企业走出国门呢?经过一番认真的考虑之后,马云认为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是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所以阿里巴巴应该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企业。尽管这是最早的构思,然而在经过几年的互联网浪潮之后,马云依然没有动摇信念,不仅在实现梦想的途中变得更加坚定,而且发誓要拿出一番成绩出来。
2005年8月,阿里巴巴完成了对雅虎中国的并购。一时间,网络上众说纷纭。有人说,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是因为看到百度的股票上涨了,也想在搜索上分一勺羹。然而,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举办的“2005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创新论坛”上,马云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邀请演讲中,再次重申了阿里巴巴对专心致志地做好一件事的坚决态度,回应了大家的种种揣测。
马云坚持自己的初衷,将专心做好一件事的道理不断陈述给阿里巴巴的每一名员工,并鼓励他们朝着同一方向而努力,这也是阿里巴巴能走到今天,并越走越坚定的关键所在。
在创业路上,年轻人最忌讳的便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如果总是将自己的目标分散开,看到什么好做就做什么,那么最终将会一事无成。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锁定一个目标,专心去为之而努力,这样才能汇集全部力量,调动全部精力,从而一步步将自己引向成功。
澳大利亚著名的零售业巨头伍尔沃斯,在创业初期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那就是要在全国各地设立一连串的“廉价连锁商店”。后来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在了这件事情上,无论处于何种艰苦境地,他始终都坚守这个信念,最终在经济大萧条中开创出超过2000家的世界零售分店,创造出无法续写的历史奇迹。
法国心理学家伊蒙斯说过:“没有了目标,便丧失了生存的目的和方向,而潜意识地决定生存也没有什么意义。”年轻的朋友们,成大事者往往都会集中精力去关注一件事情。因为一个人,只有首先懂得专注,才会发挥好自己的潜力,为之努力拼搏,将它做到更好。如果总是不断更改自己的目标,那么不但会在追求目标的途中变得更加盲目,而且还会因为不断变化的目标而浪费掉更多的精力,从而得不偿失。
2002年,阿里巴巴迎来了互联网的“寒冬”,马云给阿里巴巴的发展主题定位是“活着”,他希望公司员工坚持下去,等待春天的到来。在这段艰苦的日子里,阿里巴巴的模式是不被看好的,然而马云却并不在乎别人怎么说,他只相信自己的感觉。
2002年3月,阿里巴巴为从事中国国内贸易的卖家和买家推出中国站“诚信通”服务。3年后,诚信通让阿里巴巴获得了极高的声誉和稳定的用户群。在诚信通三周年庆典会上,马云说:“昨天晚上我没有睡觉,今天早上人们都笑我穿正装,打扮得像个新郎官一样。我的心情确实很激动。我觉得,只有客户成功,我们才有可能成功。3年来,我们一直没有做广告,我们要把竞拍这样的广告形式留给我们自己的客户。这样做的社会意义会很大,因为我们担负着社会责任,而不仅仅是赚钱。”
2003年,阿里巴巴的股东孙正义召集了所有他投资的公司的经营者开会,每个人有5分钟时间陈述自己公司的现状,马云是最后一个陈述者。他陈述结束后,孙正义做出了这样的评价:“马云,你是唯一一个3年前对我说什么,现在还是对我说什么的人。”马云却说:“我只是想告诉大家,创业、做企业,其实很简单,一个强烈的欲望就是说,我想做什么事情,我想改变什么事情,你想清楚之后,你永远坚持这一点。”
马云曾经说过:“别人可以拷贝我的模式,不能拷贝我的苦难,不能拷贝我不断往前的激情,这个东西你一定要记住,这是你的核心竞争力。”正是对互联网的热爱,才让马云投入全部的热情;也正是对互联网的专注,才让马云得以一步步迈向成功。
清晰而长远的目标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动力,坚定一个目标而奋斗,这样才能集中焦点朝着一个方向而出力。所以,从现在开始,专心地去做一件事吧,朝着一个梦想而努力,那么就定然能看到胜利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