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经济学博士,杨华突然对自己多年的单身生活感到了深深的厌倦。他想要找一个女孩认真恋爱并最终一起步入婚姻的殿堂,但他又十分害怕恋爱和婚姻生活并非想象中那么美好。
这天,他将自己这种矛盾和痛苦的心情讲给导师听,导师认真听了之后,思考了片刻对他说:“从个人的角度来讲,我能给你的忠告就是,不要因为一些还没有到来的事情而感到恐惧,始终徘徊是一种十分不明智的做法;从老师的角度来讲,我认为你并不是一名合格的经济学博士生。恋爱和婚姻同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一样,也是需要讲求成本和收益的。如果你能从这个角度入手,相信你一定可以很快作出决定的。”
回到家之后,杨华按照经济学中关于成本与收益的理论为自己列了一份清单:
成本方面——不能再像之前那样和女同学保持密切联系;任何想法都需要同另一个人商量;不能再任性地抽烟、喝酒等。
收益方面——多个人帮自己承担买房贷款;晚上有人陪着自己一起吃饭、聊天;伤心郁闷时也有人安慰自己等。
这样算下来之后,他发现成本和收益基本处于对等的状态。每一项收益都需要等量甚至更多的成本来作为交换。
对此,杨华重新陷入了彷徨无措的状态之中。他再次认真思考导师给自己的忠告,他想自己为何不遵照风险定律,尝试着进入一种自己从未经历过的生活呢?作出决定之后,杨华很快就找到了那个可以陪伴自己步入婚姻殿堂的人。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仅仅结婚之后的第三天,他在和妻子因为一件小事争吵过后就后悔结婚了。
经过一周的思考之后,他发现原来自己最初在计算成本和收益时忽略了感情这个无法量化的因素。明白了这一点之后,他想如果就此离婚的话,自己之前所付出的一切就都成了沉没成本,这是自己无法接受的。既然如此,不如就好好地投入感情成本,平衡收益。经过磨合,两个人的生活终于步入了正轨,家庭和睦,感情甜蜜。
故事中的杨华成功地将成本和收益理论用来解决恋爱和婚姻的问题,并最终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幸福,这不能不说是经济学在生活中的另一种妙用。那么,在经济学中究竟什么是成本?什么是收益?成本与收益分析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了成本的经济性质:“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每一个商品W的价值,用公式来表示是W=C+V+M。如果我们从这个产品价值中减去剩余价值M,那么,在商品中剩下来的,只是一个在生产要素上耗费的资本价值C+V的等价物或补偿价值。”
成本作为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属于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人们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或者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这些被耗费资源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化就称为成本。
在西方经济学中,成本又被称为生产费用,是生产中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代价或者支出,主要由工资、利息、地租以及正常利润(机会成本)构成。依照分类情况的不同,成本也被相应地区分为不同类型。比如,从概念形成方面来讲,成本被分为理论成本和应用成本。从与现金支出的关系方面来讲,成本被分为付现成本和沉没成本。而从与计划的关系方面来讲,成本又可分为计划成本和预计成本等。
值得一提的是,经济学家眼中的成本同会计账户上的成本在含义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实际生活中,会计成本更多地被应用于对“以往经济行为的审核和评价”。而经济学家分析成本,主要在于考察“企业的决策,并进而分析资源配置的结果及效率”,更着重于“衡量稀缺资源配置于不同用途上的代价”。
作为最早出现在经济学中的概念之一,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将收益定义为“那部分不侵蚀资本的可予消费的数额”,他认为收益代表着财富的增加。
20世纪初期,尔文·费雪在其著作《资本与收益的性质》中从收益的表现形式出发,对收益的概念进行了分析之后,提出了精神收益(精神上获得的满足)、实际收益(物质财富的增加)、货币收益(增加资产的货币价值)这三种不同形态的收益。他还认为,经济学家们更注重于研究实际收益,这主要是因为精神收益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而无法准确估量,相反,货币收益则由于其不需要考虑“币值变化的静态概念”而较为容易计量。
经过不断地研究和发展,在今天,收益更多地被认为是“该财产收取天然的或法定的孳息”。此外,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区分收入和收益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同于收益,收入主要指的是“企业在日常经营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主要包括销售收入、劳务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等,但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等代收的款项。
所谓成本收益分析,是一种量入为出的经济理念,不仅要求对未来行动有预期目标,同时也要求对预期目标的实现概率要有所把握。作为一种预先作出的计划方案,成本收益分析主要指的是“以货币单位为基础对投入与产出进行估算和衡量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追求效用的最大化,而目标则是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
具体而言,成本收益分析程序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澄清有关的成本和收益;第二,计算这些成本和收益;第三,比较项目寿命期间出现的成本和收益;第四,选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