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局部望诊

一、望头面

(一)望头部

歌诀

弱智多为肾精亏,巨颅亦主脑积水。

小颅先天尚不足,方颅患儿佝偻备。

实热囟门高隆起,囟门凹陷主证虚。

解颅肾亏风摇头,血虚受风见斑秃。

小儿发干结如穗,疳积表现为脾病。

1. 头形

望头形

2. 囟门

望囟门

3. 头的动态

头摇:头摇不能自主,多为风证或动风先兆。

4. 头发

望发

(二)望面部

歌诀

面肿多见水泛滥,明辨下阴与上阳。

抱头火丹大头瘟,风热火毒向上攻。

发颐阳明毒难治,痄腮风温少阳壅。

口眼斜络中风,狮面一定是麻风。

1. 面肿

(1)水肿病:分阳水和阴水。

①阳水:眼睑头面先肿,外邪侵袭,肺失宣降。

②阴水:下肢足部先肿,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2)抱头火丹:面部红肿热痛,色如涂丹,风热火毒上攻。

(3)大头瘟:头肿大如斗。天行时疫,瘟毒上攻。

2. 腮肿

(1)痄腮:一侧或双侧腮部突然肿起疼痛,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按之有柔韧感,为感受风温毒邪,壅阻少阳所致。

(2)发颐:颧骨之下,腮颌之上,耳前一寸三分发疽。阳明经热毒上攻。

3. 口眼斜

(1)风邪中络:单见口眼斜。

(2)中风病:口眼斜,并有半身不遂。

4. 特殊面容

特殊面容

二、望五官

(一)望目

歌诀

人体五脏配五轮,水轮瞳仁归于肾。

目眦血轮配火心,脾土眼胞属肉轮。

白睛气轮肺所主,黑珠风轮配肝木。

肾虚可见目胞暗,目赤属火淡白虚。

昏睡露睛要补脾,瞳孔散大性命危。

瞳小中毒肝火旺,脾气不升眼睑垂。

目为肝之窍,心之使。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

五轮学说

1. 目神

(1)有神:明亮灵活,精彩内含,表示健康,或虽病易治。

(2)无神:晦暗无光,视物不清,提示病重难治。

2. 目色

(1)目赤:火热内盛。

①目眦赤:心火。

②白睛赤:肺火。

③睑缘赤烂:脾经湿热。

④全目赤肿疼痛:肝经风热。

(2)白睛黄染:黄疸。湿热或寒湿。

(3)目眦淡白:血虚或失血。

(4)目胞色黑:肾虚或水寒内盛。

3. 目形

(1)眼胞浮肿:目胞微肿,如新卧起状,水肿病。

(2)眼眶凹陷:目窠陷下,吐泻伤津或精气已衰。

(3)针眼:胞睑边缘,起核如麦粒,风热相搏,或脾胃热毒上攻。

4. 目态

(1)瞳孔缩小:或肝胆火炽,或中毒,也可见于出血性中风病。

(2)瞳孔散大:肾精耗竭,濒死危象。

(3)瞪目直视:脏腑精气将绝,属病危。

(4)目翻上视:肝风内动所致,为危候。

(5)斜视:肝风内动,为危候。也可见于外伤目系或先天所致。

(6)昏睡露睛:小儿睡眠时眼睑闭合不全。脾虚清阳不升所致。

(7)胞睑下垂:脾虚气陷。

(二)望耳

歌诀

肾足耳大虚瘦薄,瘀血长久耳甲错,

血虚淡白痛青黑,双耳流脓肝胆热。

耳为肾窍,为“宗脉之所聚”。另外,耳郭上还有脏器和身形各部的反应点。脏腑、经络、身形各部有病,便可反映于耳。望耳主要是观察耳的色泽与形态变化。

1. 色形变化

耳的色形变化

2. 形态变化

耳的形态变化

3. 耳道变化

耳道有黄色脓液流出为脓耳,属肝胆湿热。

(三)望鼻

歌诀

热入血分酒齄鼻,鼻红生疖胃热奇,

鼻柱崩溃麻风见,鼻渊久流脓臭涕。

鼻为肺窍,是呼吸之气出入的门户,鼻头应脾,鼻翼属胃,足阳明胃经分布于鼻旁。故鼻与肺脾胃关系密切。

1. 色、形、态变化

鼻的色、形、态变化

2. 鼻道变化

鼻道变化

(四)望口唇

歌诀

唇色红润胃气足,淡白失血紫血瘀,

心脾有热口腔烂,湿热秽浊鹅口疮。

煤气中毒樱桃红,小儿脐风见口撮,

风病口噤破伤风,口眼僻见中风。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手足阳明经环绕口唇,故望口与唇的异常变化,主要可以诊察脾与胃的病变。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手足阳明经环绕口唇,故望口与唇的异常变化,主要可以诊察脾与胃的病变。

1. 色泽

(1)唇色红润:胃气充足,气血调匀。

(2)唇色淡白:血虚或失血,唇失血荣。

(3)唇色紫暗或暗黑:瘀血。

(4)唇色呈樱桃红:煤气中毒。

2. 形态

(1)口唇干燥:津液已伤。

(2)口唇糜烂:脾胃积热上蒸。

(3)口角流涎:小儿多属脾气虚弱;成人多为中风络脉或中风后遗症。

(4)口腔糜烂:唇内和口腔黏膜出现溃疡,为心脾积热。

(5)鹅口疮:小儿口腔、舌上满布白斑如雪片,湿热秽浊之气上蒸于口所致。

(6)麻疹黏膜斑:小儿口腔颊黏膜(即第二磨牙处黏膜),出现帽针头大小的灰白色斑点,周围绕以红晕。为麻疹将出之兆。对麻疹病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3. 动态

(1)口噤:即口闭而难开,见于痉病、惊风、破伤风,或疫毒痢。

(2)口撮:上下口唇紧缩,见于新生儿脐风。

(3)口:即口角斜,为风痰阻络。

(五)望齿龈

歌诀

牙齿干燥阴液伤,齿松易脱肾气亏,

有洞腐臭为龋齿,牙龈红肿热在胃。

咬牙啮齿温病见,定是热极肝风动。

睡中啮齿是胃热,腹中积滞食或虫。

齿为骨之余,骨为肾所主;龈为手足阳明经分布之处,故望齿与龈的变化,便可诊察肾、胃的病变以及津液的盈亏状况。

1. 观齿

望齿

2. 观龈

望龈

(六)望咽喉

歌诀

肺胃病变现咽喉,热毒壅盛肿痛红,

肿痛不显为虚热,乳蛾白喉肺胃热。

咽喉为肺、胃之门户,是呼吸、进食的通道。足少阴肾经循喉咙夹舌本,与咽喉关系密切。故望咽喉主要可以诊察肺、胃的病变。

1. 咽红

(1)咽部色红,肿痛明显:实热证,肺胃热毒壅盛。

(2)咽部色红,肿痛不显:虚热证,肾阴亏虚,虚火上炎。

2. 乳蛾:咽部一侧或两侧红肿疼痛,甚则溃烂有黄白脓点,肺胃热盛,火毒熏蒸。

3. 白喉:伪膜色灰白,坚韧不易剥去,重剥出血,很快复生,感染疫毒时邪。

三、望躯体

(一)望颈部

歌诀

瘰疬痰核肝气郁,瘿瘤可因水与土,

项强落枕或风寒,项软肾亏脾胃虚。

1. 瘰疬: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多为肺肾阴虚,虚火灼津。

2. 瘿瘤:颈前结喉两侧漫肿或结块,为肝气郁结,气结痰凝所致,或与地方水土有关。

3. 项强:即项部拘紧或强硬。

(1)头项强痛不舒,兼恶寒发热等症,为外感风寒,太阳经脉郁滞。

(2)项部强直不能前俯,兼壮热头痛,神昏抽风,为热极生风或破伤风等病。

(3)睡醒后项部拘急疼痛不舒,为落枕,是睡姿不当所致。

4. 项软:颈项软弱,抬头无力,为小儿“五软”之一,先天不足,肾精亏损。

5. 颈脉异常:半卧位或坐位时颈静脉明显充盈,可见于水肿或鼓胀等患者。

(二)望腹部

歌诀

鼓胀膨隆在腹部,腹部凹陷精气无。

剧烈吐泻新病见,舟状腹是危重象。

1. 腹部膨隆:可见于鼓胀、水肿或积聚。

(1)鼓胀:单腹鼓胀,四肢消瘦,肝郁脾气滞血瘀水停。

(2)水肿:腹部胀满,周身俱肿,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

(3)积聚:腹部局部膨隆,临证须结合按诊进行辨证。

2. 腹部凹陷:仰卧时前腹壁明显低于胸骨至耻骨中点连线,亦称舟状腹。

(1)新病见之:多为剧烈吐泻所致。

(2)久病见之:为脏腑精气耗竭所致,属病危之象。

四、望四肢

望诊时应注意观察四肢、手足的形态变化和动态的异常。

(一)望手足

歌诀

四肢萎缩气血虚,水肿表现上四肢,

膝头红肿为热痹,青筋暴露血行瘀。

1. 四肢萎缩:四肢或某一肢体肌肉消瘦、萎缩,气血亏虚。

2. 四肢浮肿:全身浮肿的一部分,也有仅足跗肿,见于水肿病。

3. 膝部肿大

(1)膝部红肿热痛,屈伸不利:热痹,风湿郁久化热。

(2)膝部肿大而股胫消瘦,形如鹤膝:寒湿久留。

4. 青筋暴露:小腿脉络曲张,形似蚯蚓,下肢络脉血瘀。

(二)望指趾

歌诀

血虚生风鸡爪风,指趾溃脱为脱疽,

梭状指节风湿蕴,杵状指节心肺胸。

1. 手指挛急:手指拘挛,不能伸直者,是“鸡爪风”,多为血虚。

2. 指趾溃脱:指趾皮肤紫黑,溃流败水,肉色不鲜,味臭痛剧,为脱疽。

3. 手指变形

(1)梭状指:指关节呈梭状畸形,活动受限。提示风湿久蕴,筋脉拘挛。

(2)杵状指:手指末节膨大如杵,常见于久病咳喘,心肺虚损,瘀血痰阻。

4. 指头螺瘪:指头干瘪,螺纹显露,称为“瘪螺”,常见于吐泻太过,津液暴脱。

五、望二阴

前阴为生殖和排尿器官,后阴指肛门。

观察前阴时,对男性应注意观察阴茎、阴囊和睾丸是否正常,有无硬结、肿胀、溃疡和其他异常的形色改变;对女性诊察要有明确的适应证,由妇科医生负责检查,并需在女护士陪同下进行。

观察后阴时应注意肛门部位有无红肿、痔疮、肛裂、瘘管及其他病变。

(一)前阴常见表现与意义

歌诀

阴囊肿大疝气见,水疝狐疝分明鉴。

肿大如囊多水疝,小肠坠入断狐疝。

阴缩寒凝宗筋急,阴疮梅毒性不洁。

子宫脱垂中气陷,产后用力阴挺添。

1. 阴囊肿大:多见疝气。

(1)水疝:阴囊肿大,触之有水囊样感,见于水肿病。

(2)狐疝:小肠坠入阴囊而引起阴囊肿大,多由肝郁、寒湿或久立远行所致。

2. 阴部湿痒:阴部瘙痒红肿湿烂渗出,为肝胆湿热循经下注而发。

3. 阴挺:即子宫脱垂,多为中气下陷,或产后用力过早,努伤所致。

4. 阴缩:男子阴囊阴茎,或女性阴户收缩,拘急疼痛,多因寒凝宗筋所致。

5. 阴疮:前阴部生疮,或有硬结破溃腐烂,时流脓水或血水,湿热下注或梅毒所致。

(二)后阴常见表现与意义

歌诀

中气下陷肛门脱,痔疮内外混合握,

肛门齿线分界线,湿热蕴结血热燥。

湿热下注邪毒漫,肛周红肿肛痈现,

燥屎撑破成肛裂,肛周破溃脓肛瘘。

1. 脱肛:肛门脱出,多为中气下陷。

2. 痔疮:肛门内外生有紫红色柔软肿块,突起如峙。多由肠中湿热蕴结或血热肠燥,肛门部血脉郁滞所致。

(1)内痔:痔疮生于肛门齿线以内。

(2)外痔:痔疮生于肛门齿线以外。

(3)混合痔:肛门齿线内外皆有痔疮。

3. 肛痈:肛门周围局部红肿疼痛,状如桃李,甚则破溃流脓,多由湿热下注或外感邪毒所致。

4. 肛瘘:肛痈或痔疮溃后久不收口流脓水,缠绵难愈。

5. 肛裂:肛门裂口疼痛,便时流血,多因大肠热结,燥屎撑裂。

六、望皮肤

皮肤为一身之表,内合于肺,卫气循行其间,有保护机体的作用。脏腑气血通过经络荣养于皮肤。凡感受外邪或内脏有病,皆可引起皮肤发生异常改变而反映于外。

观察时应注意皮肤色泽形态的变化和皮肤的病症。

(一)色泽变化与意义

歌诀

皮肤发赤丹毒见,不同部位异名称,

风热火毒是总因,黄疸鲜暗阴阳分。

黑疸劳损伤肾致,皮肤白斑白癜风。

肌肤甲错是瘀血,皮燥肤皱津血亏。

1. 皮肤发赤:皮肤发赤,色如涂丹者,称为丹毒。由风热火毒所致。

(1)抱头火丹:丹毒发于头面。

(2)流火:丹毒发于小腿。

(3)缠腰火丹:丹毒发于腰部。

(4)赤游丹:丹毒发于全身,游走不定。

2. 皮肤发黄:面目、皮肤、爪甲俱黄者,为黄疸。应注意阴黄与阳黄的鉴别。

(1)阳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湿热熏蒸,胆汁外溢肌肤。

(2)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色,多为寒湿阻遏,胆汁外溢肌肤。

3. 皮肤发黑

(1)皮肤色黑而晦暗:肾阳虚衰,血行不畅。

(2)色黑而干枯不荣:黑疸,劳损伤肾,肌肤失养。

4. 皮肤白斑:皮肤局部明显变白,斑片大小不等,与正常皮肤界限清楚,且无任何异常感觉者,称为白癜风。多因风湿侵袭、气血不荣所致。

5. 皮肤润燥

(1)皮肤润泽:津液未伤,营血充足。

(2)皮肤干涩不荣:津液已伤,或营血亏虚。

(3)肌肤甲错:皮肤干枯粗糙,状若鱼鳞,为瘀血。

(二)形态变化与意义

歌诀

斑大成片疹如粟,阳斑胃热阴斑虚。

麻疹桃红如麻粒,风疹淡红细小疏。

过敏风邪成隐疹,时隐时显肤痒甚,

白 㾦 为湿郁肌表,多种皮损为湿疹。

痈为热毒寒结疽,浅表见疖疔毒热。

1. 斑疹

(1)斑:色红或紫,呈点状或片状,平摊于皮肤之下,压之不褪色,摸之不碍手。斑有阳斑、阴斑之分。

①阳斑:斑色红紫,形似金纹云片,兼身热烦躁、脉数等实热证表现,为温病邪热炽盛,内迫营血。

②阴斑:斑色青紫,隐隐稀少,兼面白、肢凉、脉虚等虚寒证,为脾气亏虚,血失统摄所致。

(2)疹:色红而高起,疹形如粟粒,高出皮肤,压之褪色,摸之碍手。疹常见的有麻疹、风疹、隐疹。

①麻疹:疹点出现于皮肤,从头面发际开始,延及胸腹四肢,色似桃红,形如麻粒,多因外感麻毒时邪。

②风疹:疹色淡红,细小稀疏,多为外感风邪。

③隐疹:其疹时隐时显,肤痒,搔之则连片成大丘疹,色淡红带白,不时举发,一般为外感风邪或过敏而发于皮肤。

2. 白 㾦 :皮肤上出现的一种白色晶莹如粟的透明小疱疹,多见于胸颈部,偶见于四肢,不见于头面部,多因湿郁肌表,汗出不彻所致。

3. 湿疹:周身皮肤出现红斑,迅速形成肿胀、丘疹或水疱,继之水疱破裂,渗液,出现红色湿润之糜烂,以后干燥结痂,痂脱后留有痕迹,日久自行消退。多因风湿热留于肌肤所致。

4. 痈、疽、疔、疖

(1)痈:红肿热痛,浅而高大,易消易溃易敛,多因热毒熏蒸所致。

(2)疽:漫肿无头,肤色不变,无热少痛,难消难溃难敛,多为寒邪郁结而成。

(3)疔:初起如粟,根深形小,其状如针,顶白而痛,伴麻木痒,多因热毒侵袭而致。

(4)疖:浅表局限,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易溃易敛,但易反复发作,多为湿热蕴结所致。 JD7M2ZmQ/p01iKIRu3GSaresr4tCKGaU4J5rk8qnurHpa5nVFsoWRUC5zJZL21k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