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全身望诊

一、望神

(一)望神的意义

歌诀

精气盛衰望神知,神旺精充病也轻,

精气亏虚神衰惫,有神无神断愈危。

可以了解机体精气的盛衰和病情的轻重与预后。

1. 神旺:精气充盛,健康,或即使患病也轻。

2. 神衰:精气亏虚,有病亦多重。

(二)望神的重点

歌诀

神的表现四方面,两目神情气色态,

重点望目即眼神,脏腑精气聚眼门。

1. 望神的重点:望目(眼神)。

2. 依据:因目为五脏六腑精气之所注,故目能反映五脏六腑精气的盛衰。

(三)望神的方法

歌诀

静气凝神冷眼观,一觉即会定神端,

短暂观察要敏捷,真神流露需自然。

1. 要集中注意力观察。

2. 观察要迅速、敏捷,一觉即会。

3. 注意病人自然时的表现。

(四)望神的内容

歌诀

两眼闪亮神自旺,呼吸平稳身体壮,

神识清晰表情丰,正气不衰五脏祥。

面色晦暗目无光,冷漠呆板意识亡,

动作失灵呼吸弱,失神语乱正大伤。

得失之间为少神,思维迟钝神不振,

懒言声低动作缓,亏在心脾与肺肾。

临终垂危见假神,离绝阴阳面如妆。

神乱可见癫痫狂,癫文痫抽狂属阳。

主要有:有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五个方面。

1. 有神:表示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为健康,或虽病亦较轻浅。

(1)目光:两目灵活,明亮有神。

(2)面色:荣润含蓄。

(3)表情:丰富自然。

(4)意识:神识清楚。

(5)言语:清晰。

(6)体态:动作自如,反应灵敏。

(7)呼吸:平稳。

(8)肌肉:不削。

2. 无神:表示正气大伤,精气衰竭,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1)目光:目无光彩,瞳仁呆滞。

(2)面色:晦暗暴露。

(3)表情:淡漠或呆板。

(4)意识:朦胧或神识昏迷。

(5)言语:断续或语言错乱。

(6)体态:身体沉重,反应迟钝,动作失灵,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7)呼吸:微弱或喘。

(8)肌肉:周身大肉已脱。

3. 少神:介于得神与失神之间。表示气血虚弱,心脾两虚,肺肾不足。

(1)目光:目光乏神,双目少动。

(2)面色:面色少华。

(3)神情:精神不振,思维迟钝。

(4)言语:懒言声低。

(5)体态:动作迟缓。

(6)肌肉:肌肉松软。

从得神→少神→失神,常提示疾病由轻到重,脏腑精气日见衰减。

4. 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的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是临终的预兆。

表示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离绝。属危候。

古人比作“残灯复明”,“回光返照”。

(1)原本已失神,但突然精神转佳。

(2)原目暗睛迷,突然目光转亮。

(3)原语声低微断续,突然响亮起来,言语不休,想见亲人。

(4)原面色晦暗,突然颧赤如妆。

(5)原毫无食欲,突然食欲增强,食不知饱。

5. 神乱:即精神错乱,神志异常,可见于癫、狂、痫病人。

(1)癫

表现:表情淡漠,沉默寡言,郁闷不乐,神志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

意义:痰蒙心神;或心脾两虚,神不守舍。

(2)狂

表现:狂躁不安,呼号怒骂,打人毁物,登高而歌,弃衣而走,不避亲疏。

意义:痰火扰神;或阳明热盛,热扰神明;或蓄血瘀阻,蒙蔽神明。

(3)痫

表现:突然昏倒,口吐涎沫,牙关紧闭,四肢抽搐,醒后如常。

意义:肝风夹痰。

二、望色

望色包括颜色和光泽两方面。

(一)面部色诊的原理及意义

歌诀

面部血脉真充盛,脏腑气血之外荣,
阴阳寒热虚实象,面部色泽映出来。

面部的血脉丰盛,为脏腑气血之外荣,所以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皆可通过面部色泽的变化而反映出来。

(二)望色时的注意事项

歌诀

望色采光要自然,注意光源颜色扰。

虚假病色或化妆,非准确色乱诊断。

1. 光源的色彩:应采用自然光,避免有色物体的影响。

2. 化妆品影响:应排除化妆品造成的虚假病色。

(三)面部分候脏腑

歌诀

面部划分见《五色》,庭颜之位在前额,

颊侧为蕃鼻明堂,耳门名蔽眉间阙。

《素问·刺热》亦有言,右颊属肺左见肝,

鼻主脾土额心火,颏位属水肾病现。

根据脏腑在颜面部相关的对应部位进行判断。其划分方法有两种:

《灵枢·五色》划分法

《素问·刺热》划分法

(四)常色与病色

歌诀

正常面色是常色,常色又分主客色,

终生不变为主色,内外环境变动客。

气候昼夜情绪酒,饥饱也能影响色。

疾病面色分善恶,有泽为善无光恶。

1. 常色:即正常面色,是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的面部色泽。

(1)主色:凡属个体特征,终生不变的面色,即为主色。

中国人的主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2)客色:人体受季节、气候、饮食、环境、工作、情绪、运动等因素的影响致面色发生短暂性改变,称为客色。

①气候:春稍青,夏稍赤,长夏稍黄,秋稍白,冬稍黑。

②昼夜:白昼则面色光辉外映;黑夜则面色隐约内含。

③情绪:喜则面赤,怒则面青,忧则色沉,思则面黄,悲则泽减,恐则面白。

④饮酒:酒后脉络扩张,则面红目赤。

⑤饥饱:饱食则面益荣润光泽;过饥则面色泽减。

2. 病色:即人体在疾病状态时面部表现的色泽。应首先区分善色与恶色。

主要根据皮肤颜色有无光泽而区分为善色和恶色。

(1)善色

①特征:色泽明润含蓄者。

②意义: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是吉兆。表示病情较轻,预后较好。

(2)恶色

①特征:色泽晦暗枯槁者。

②意义: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荣于面,是凶兆。表示病情严重,预后不佳。

现根据《素问·五脏生成》篇中记载,将常色、善色、恶色比较归纳如下。

常色、善色、恶色鉴别表

(五)五色主病

歌诀

黄主虚湿热见红,青痛寒瘀并惊风,

面白失血虚寒证,黑寒肾虚水饮瘀。

五色主病就是见其色而知其病证。

1. 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肝病。

(1)寒证:青黑。

(2)痛证:阵发性,痛时发青。

(3)瘀血:青紫。

(4)惊风:小儿眉间、鼻柱、口唇四周发青。

(5)肝病:青黄。

2. 赤色:主热证。

(1)实热:满面通红。

(2)虚热:颧部嫩红。

(3)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

3. 黄色:主脾虚、湿证。

(1)脾虚:萎黄(淡黄枯槁无泽)。

(2)湿证:黄胖(面黄虚浮)。

(3)黄疸:面目一身尽黄。

①阳黄:黄色鲜明如橘色,湿热熏蒸。

②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寒湿郁阻。

4.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1)虚证:有气血阳虚之分。

①血虚:淡白无华而消瘦。

②气虚:㿠 白或淡白。

③阳虚: 㿠 白虚浮。

(2)寒证:苍白。

(3)失血:苍白如壁。

5. 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寒证。

(1)肾虚

①肾阴不足:黑而干焦。

②肾阳虚衰:黑而暗淡。

(2)水饮:眼眶周围发黑。

(3)瘀血:面色黧黑而肌肤甲错。

(4)寒证:青黑。

(六)望色十法

歌诀

浮沉可分证表里,面色清浊分阴阳。

微见虚证甚病实,散见新病抟病长。

面色润泽精气旺,正确治疗易复康。

面色枯槁可见夭,病重难医精气亡。

十法为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

1. 浮:面色浮显于皮肤之表,主表证。

2. 沉:面色沉隐于皮肤之内,主里证。

3. 清:面色清明,主阳证。

4. 浊:面色晦暗,主阴证。

5. 微:面色浅淡,主虚证。

6. 甚:面色深浓,主实证。

7. 散:散是面色疏散,主新病,或病邪将解。

8. 抟:面色壅滞,主病久。

9. 泽:面色润泽,主精气未衰,病轻易治。

10. 夭:面色枯槁,主精气已衰,病重难医。

三、望形体

(一)望形体诊病原理

歌诀

形体与脏密相连,形壮表示脏腑强,

不同体质易感性,外弱也表内脏衰。

1. 原理

(1)形体与脏腑密切相应,形体赖脏腑精气充养,脏腑精气盛衰和功能强弱可通过形体反映于外。内盛则外强,内衰则外弱。

(2)不同的体质形态对疾病的易感性和发展转归也不同。

2. 意义:可诊察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抗病能力的强弱,以及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和预后。

(二)望形体的内容

歌诀

体型胖瘦弱与强,弱为脏虚强脏旺。

胖且多食脾胃健,食少却胖见多痰。

中焦火消瘦者食,食少而瘦中气虚。

三种体型别阴阳,平和之人气血调。

望形体,包括强弱、胖瘦、畸形、体型四部分。

1. 强弱

(1)强:身体强壮,表现为胸廓宽厚,骨骼粗大,皮肤润泽,肌肉丰满。提示内脏坚实,气血旺盛。

(2)弱:身体衰弱,表现为胸廓狭窄,骨骼细小,皮肤枯槁,肌肉消瘦。提示内脏脆弱,气血不足。

2. 胖瘦:过胖或过瘦都可能是病理状态。

(1)胖而能食:形盛有余,脾胃健旺。

(2)胖而食少:形盛气虚,脾虚有痰。

(3)瘦而能食:中焦有火。

(4)瘦而食少:中气虚弱。

(5)久病骨瘦如柴:脏腑精气衰竭,气液干枯,属病危。

3. 畸形:可见鸡胸、龟背、罗圈腿等畸形,多为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

4. 体型:有三种体型。

(1)阳脏人:体型瘦长,头长颈细,肩窄胸平,身体姿势多前屈,阴较亏而阳偏旺,患病后易从阳化热。

(2)阴脏人:体型矮胖,头圆颈粗,肩宽胸厚,身体姿势多后仰,阳较弱而阴偏旺,患病后易从阴化寒。

(3)阴阳平和之人:体型介于前两者之间。阴阳平衡,气血调匀。

四、望姿态

(一)望姿态诊病原理

歌诀

动静姿态知阴阳,异常动作疾病详;

躁动不安阳热实,喜静懒动阴虚寒。

1. 原理

(1)病人的动静姿态与机体的阴阳盛衰、病性的寒热虚实关系密切。

(2)肢体的异常动作常与一定的疾病有密切关系。

2. 意义:可诊察病性的阴阳寒热虚实、脏腑的病变程度和某些疾病。

(二)望姿态内容

歌诀

身轻外转阳实热,阴虚寒证身蜷缩。

仰首而坐痰涎盛,卧不能坐血气弱。

角弓反张肝风动,痿证肢软身不痛。

关节肿痛痹证难,半身不遂中风瘫。

一般规律:阳主动,阴主静,故喜动者为阳证,喜静者为阴证。

1. 卧态

(1)卧时面常向外,卧不安稳,身轻自能转侧:阳证、热证、实证。

(2)卧时面常向里,身重懒动,身重不能转侧:阴证、寒证、虚证。

(3)踡卧缩足,喜加衣被者:虚寒证。

(4)但卧而不欲坐,坐则昏晕:气血不足。

2. 坐态

(1)坐而仰首,胸胀气粗:肺实气逆。

(2)坐而喜俯,少气懒言者:肺虚少气。

(3)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咳喘:肺胀咳喘,或水停胸腹。

3. 肢体动作异常

(1)振颤:眼睑、面、口唇或手指、足趾不时颤动,为血虚生风。

(2)角弓反张:项背肌肉强直,头向后仰,躯干前挺呈弓状。属肝风内动。

(3)痿证:肢软无力,行动不便而不痛,为阳明湿热,或脾胃气虚,肝肾不足。

(4)痹证:关节肿痛,肢体行动困难,风寒湿三气侵袭所致。

(5)中风: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斜,半身不遂。

4. 护处必痛:痛处也多特殊姿态。

(1)病人蹙额捧头,俯不欲仰者:多属头痛。

(2)叉手扪心,闭目不语:心虚怔忡。

(3)两手护乳前,唯恐触碰:多见于乳痛病人。

(4)以手护腹,弯腰曲身者:多属腹痛。

(5)以手叉腰,扭转不能:多属腰痛。 sK4o89vWNfJeUQpFs8YmToOUi003r1tQTsWeqcmxxSa/1fPofchqhqSSaQmGbAV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