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心胀

(一)病名概述

心胀是指心脏本体或其心包受病劳损,肿胀发大,病者心下痞满,惊悸怔忡,心慌气短,甚则不得平卧,肤唇发绀,肢体浮肿,脉数或不整的一种严重心脏病。

心胀的命名和主要症状首见于《灵枢·胀论》。其云:“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其病机为“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心肿胀大,气血滞行,流通受阻,且血不利,则瘀为水。其证候表现方面,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云:“颈脉动,喘疾咳。”《金匮要略》云:“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医门法律》云:“阻其血则杂糅,心下而为痞坚。”“血凝之色亦黑,故黧黑见于面部。”《千金翼方》云:“凡心下有水筑筑而悸,短气而恐。”严重则出现心气虚脱,如《素问·平人气象论》释云:“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心胀相当于西医学中各种心脏病之原发性或继发性心室或(及)心房扩张,或(及)肥厚。如各种感染性或中毒性心肌炎、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贫血性心脏病和其他各种疾病引起的心脏增大,以及心包炎、心包积液等,均可参照本病辨证施治。

(二)诊断依据

1.有较长的心脏病或其他疾病史,并伴有严重的心脏病症状与体征,如心慌气短,颈脉动甚,面色黧黑,甚则心下痞坚,肢体浮肿,脉数或不整。

2.心脏叩诊、心脏放射线、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项检查提示心肌肥厚,心脏增大,或有心包积液。

(三)证治分类

1.心淫邪毒证

【主症】恶寒发热,咳嗽咽痛,心烦气短,心悸胸闷,便干尿赤,舌红苔腻,脉数不整。

【证候分析】“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邪热侵袭,肺卫失宣,故恶寒发热,咳嗽。淫邪疫毒,经口鼻内侵,上结于咽,正邪相搏,则引起咽痛。热结于内,火邪扰心,故心烦气短。邪热闭阻心肺,故心悸胸闷。津液被灼,故便干尿赤。舌红苔腻、脉数不整乃邪热鸱张之象。

【治法】泻心解毒,祛邪安神。

【方剂】黄连泻心汤合清瘟败毒饮加减。

【药物组成】黄连5g,熟大黄10g,黄芩10g,生石膏(先煎)50g,生地黄15g,山栀子15g,桔梗10g,甘草10g,玄参10g,知母10g,连翘15g,丹皮10g,茯神10g,琥珀(冲服)3g。

2.心火亢盛证

【主症】心悸怔忡,性急多怒,眩晕耳鸣,五心烦热,烦躁不安,口干发苦,舌红苔黄,脉弦紧数。

【证候分析】心火内盛,扰乱心神故心悸怔忡。气机郁结,阳发太过,故性急多怒。阳亢上扰清空,则见眩晕耳鸣。心火伤阴,则五心烦热,烦躁不安。津液被灼,故口干发苦。舌红苔黄、脉弦紧数为心火亢盛之象。

【治法】清心除烦,潜阳安神。

【方剂】天麻钩藤饮合珍珠母丸加减。

【药物组成】天麻10g,钩藤(后下)15g,石决明(先煎)30g,珍珠母(先煎)30g,龙骨(先煎)30g,山栀子10g,黄芩10g,茯神10g,夜交藤10g,炒酸枣仁12g,柏子仁10g。

3.心气阴虚证

【主症】心悸发慌,胸闷气短,头昏眩晕,心烦意乱,失眠盗汗,手足心热,便干尿少,舌淡红嫩,脉细数有间歇。

【证候分析】心气虚弱,鼓动无力,则胸闷气短。气虚血运无力,心脉失养,则心悸发慌。气血不足,脑失所养,故头昏眩晕。阴虚火旺,扰乱神明,逼液外泄,故失眠盗汗,手足心热。津液被灼,故见便干尿少,舌淡红嫩。脉细数有间歇乃气阴不足之象。

【治法】益气滋阴,养血安神。

【方剂】炙甘草汤加味。

【药物组成】炙甘草12g,人参5g,桂枝10g,当归12g,麦冬12g,生地黄15g,枸杞子10g,火麻仁10g,阿胶(烊冲)12g,紫石英30g,炒酸枣仁15g,生姜3g,大枣10枚。

4.心气血虚证

【主症】心悸怔忡,面色苍白,乏力浮肿,头晕失眠,精神疲倦,口唇色淡,舌淡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心气不足,心血亏虚则心失所养,而致心悸怔忡,乏力倦怠与失眠。血不上荣则头晕,面色苍白。唇舌色淡、乏力浮肿为气阳不足、水湿不化之故。脉细弱亦为气血不足之象。

【治法】补益心气,养血安神。

【方剂】当归补血汤合四物汤加味。

【药物组成】紫河车(研末吞服)20g,党参20g,黄芪30g,当归12g,白芍15g,熟地黄20g,川芎10g,柏子仁10g,夜交藤10g,茯神10g。

5.心血痹阻证

【主症】心胸闷塞,呼吸气短,颈脉动甚,时有心痛,心下痞满,下肢浮肿,面唇紫黯,舌紫,脉涩不齐。

【证候分析】心主血,血为气母,瘀血痹阻则气机不运,见心胸闷塞。血行不畅,心肺失养,则呼吸气短。气虚血瘀则脉不通,故颈脉动甚。心脉瘀阻不通,则时有心痛。心阳阻遏,则心下痞满。血瘀气滞,血不利则为水,故下肢浮肿。面唇紫黯、舌紫均为瘀血之候。“脉者,血之府也……涩则心痛,”血运不畅,故见脉涩不齐。

【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痹。

【方剂】补阳还五汤合血郁汤加减。

【药物组成】黄芪30g,当归15g,赤芍15g,川芎10g,桃仁10g,香附10g,苏木10g,丹参30g,地龙10g,山甲10g,降香10g,益母草30g,葶苈子(布包)30g。

附方

1.黄连泻心汤(《金匮要略》)

组成:黄连、大黄、黄芩。

2.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组成:生石膏、生地黄、犀角、黄连、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药、丹皮、连翘、玄参、鲜竹叶、甘草。

3.天麻钩藤饮(《杂病诊治新义》)

组成:天麻、钩藤、生石决明、栀子、黄芩、朱茯神、益母草、夜交藤、川牛膝、杜仲、桑寄生。

4.珍珠母丸(《本事方》)

组成:珍珠母、当归、人参、酸枣仁、熟地黄、柏子仁、犀角、茯神、沉香、龙骨。

5.炙甘草汤(《伤寒论》)

组成:炙甘草、人参、桂枝、生姜、麦冬、生地黄、火麻仁、大枣、阿胶、清酒水煮。

6.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黄芪、当归。

7.四物汤(《太平惠民合剂局方》)

组成: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

8.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组成:当归、川芎、桃仁、赤芍、红花、黄芪、地龙。

9.血郁汤(《杂病源流犀烛》)

组成:香附、丹皮、苏木、桃仁、红曲、山甲、降香、通草、麦芽、红花、山楂、韭汁。 Z/InDJcydbmp/0TwTHlHuLGtnsZ3PJNWzfoGcLnk6GS1TaFPrKoA0j7EcGsVgZP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