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校注说明

《药性纂要》4卷,清代医家王逊撰。成书于康熙二十五年丙寅(1686),刊于康熙三十三年甲戌(1694)。《药性纂要》论述了606种药物的性味功治,除597种选取自《本草纲目》外,另新增9种药物。稿本凡例记增入12种药,较刻本多出芥菜、薹菜、鲨鱼翅、燕窝、海粉等,但刻本均删去。卷一包括水部、火部、土部、金部、石部;卷二草部包括山草类、芳草类、隰草类、毒草类、蔓草类、水草类、石草类;卷三谷部、菜部,菜部包括荤辛类、蓏菜类、水菜类、芝栭类、五果类、山果类、味果类、水果类、乔木类、灌木类、寓木类、苞木类;卷四虫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虫部包括卵生类、化生类、湿生类、鳞类、无鳞类。全书叙述简要,并附评注。其评注多围绕临证用药机理加以阐发,不仅介绍了个人用药经验,还出示了家传经效验方,这一部分具有较高的价值。本书对杭州地产风物也有评说。

1.作者简介

王逊,字子律,号墙东圃者,或简称东圃。清代武林(今浙江杭州)人。初习儒,后习医。据《药性纂要》“刻药性纂要缘引”落款“康熙三十三年岁次甲戌首春十日东圃王逊识时年五十有九”推测,王逊约生于1636年,卒年不详。著有《药性纂要》《流庆秘书》等。

2.版本情况

《药性纂要》1686年完成手稿,出版于1694年。现存两种版本:一是康熙(二十五年)丙寅稿本,仅残存2卷;二是康熙(三十三年)甲戌刻本4卷。

刻本每页10行,每行19字。单栏,书口有单鱼尾、目录、页码,正文与眉批皆为宋体字,全书均有句读,且以圆点标示精要处。

因手稿残缺严重,本次整理以康熙三十三年甲戌刻本为底本,以手稿本为主校本,以《本草纲目》(简称《纲目》)《证类本草》(简称《证类》)《诗经》等的通行本为他校本。

3.校勘原则

本书采用的校勘方法为对校、本校、他校和理校:

(1)对校法:刻本与手稿本相互对照进行校勘。

(2)本校法:对目录和正文标题、部分正文前后文句进行相互对照。

(3)他校法:本书摘自《纲目》,凡与《纲目》的内容有矛盾之处,以《纲目》《证类》作为参校本,对不同之处予以改正并出校说明。

(4)理校法:对原文眉批个别脱漏处,以理校法加以补正。

4.原文处理方法

(1)对原文目录误、脱、衍、倒之处,据正文改正,并出校说明。

(2)不常见的药名及病名,如当门子等,出校说明。

(3)生僻字注音采用汉语拼音加直音的方式;对于原文已有字义解释的生僻字,仅注读音,不作注释。如“旃(zhān):音毡。”

(4)原文批注用当地方言进行注音,有别于现行读音者,不另出注。如“鹜,音木”。

(5)原目录、正文中的小字注文,今均作小字。

(6)原书中模糊不清、难以辨认的文字,以虚阙号“□”按所脱字数补入。

(7)本书原为繁体竖排,现改为简体横排,并采用现代标点符号进行标点。

(8)原书中的眉批以另体小字的形式移至相对应的文句下,前冠以“批”字,并以中括号括起。

(9)凡原文文字加圆点处,今作加粗处理。

5.文字处理

按照国家规定的简化汉字,将原繁体字改作简化字,但人名、地名及与地名有关的药名不改,如於潜山、於术。原文有训释的字不改,如“椶榈”“筍”“黄耆”等。明显的误字、倒字、俗字,径改为规范字。例如(后字为正字):

径改字:甘澜水—甘澜水,青箱子—青葙子,川练—川楝,钓藤—钩藤,香椽—香橼,瞳人—瞳仁,翫—玩,圆—丸,痠—酸,銲—焊,遊—游,欵—款,觔—斤,麪—面,兠—兜,稿—槁,喫—吃,鞾—靴,妳—奶,賛—赞,疋—匹,啗—啖,竚—伫,筯—箸, ,麞—獐等。

通假字于首见处出注说明。保留与药名、病名相关的部分古今字。例如:利—痢,瞖—翳等。 vbLBPfLJJXdhEw+CO3DC2tHX6N6R1STkfwFg+U61Mmm5IUjBeGj9AEayoY3Qo3d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