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五 脏

一、心

【歌诀】

心之功能主血脉,气血营养与运行。

心主藏神通神明,精神意识与思维。

心为阳脏主通明,在体合脉华在面,

志喜窍舌液为汗,通于夏气为火脏。

1.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脉 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①主血:心主血的基本内涵是指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另一内涵是心有生血的作用,指饮食水谷经脾胃之气的运化,化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再化为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入脉,经心火的作用,化为赤色血液。

②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脉为血之府,是容纳和运输血液的通道,营气与血并行于脉中,血液正常运行,发挥其濡养作用,除心气充沛外,还有赖于血液的充盈和脉道的通利。心、脉、血三者密切相连,构成一个血液循环系统。

(2)藏神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体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活动及性格倾向等。心所藏之神,既指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

心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2.生理特性

(1)心为阳脏 心位于胸中,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故称为阳脏,又称“火脏”。火性光明,烛照万物,心喻为阳脏、火脏,其意义在于说明心以阳气为用。心之阳气有推动心脏搏动,温通全身血脉,兴奋精神,以使生机不息的作用。

(2)心主通明 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心脉通畅,固需心阳的温煦和推动作用,但也须有心阴的凉润和宁静作用。心神清明,固然需要心阳的鼓动和兴奋作用,但也须有心阴的宁静和抑制作用。

3.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心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统属于心,由心主司。其华在面,是指心脏精气的盛衰,可从面部的色泽表现出来。

(2)在窍为舌 心在窍为舌,又称心开窍于舌,是指心之精气盛衰及其功能常变可从舌的变化得以反映,因而观察舌的变化可以了解心的主血脉及藏神功能是否正常。

(3)在志为喜 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与喜志有关。喜,一般来说属于对外界刺激产生的良性反应,喜乐愉悦有益于心主血脉的功能,但喜乐过度可使心神受伤。

(4)在液为汗 汗为五液之一,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化后,经汗孔排于体表的液体。心在液为汗,是指心精、心血为汗液化生之源。心以其主血脉和藏神的功能为基础,主司汗液的生成和排泄,从而维持了人体内环境的协调平衡。

(5)与夏气相通应 五脏和自然界的四时阴阳相通应,心主夏。心与夏气相通应,是因为自然界在夏季以炎热为主,在人体则心为火脏而阳气最盛,同气相求,故夏季与心相应。

二、肺

【歌诀】

肺朝百脉主治节,全身气血之运行;

行水主气司呼吸,宣发肃降一身功;

肺位最高称华盖,主持宣发与肃降;

娇脏清虚开窍鼻,志悲液涕华皮毛。

1.主要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 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①主呼吸之气: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主呼吸的功能实际上是肺气的宣发与肃降作用在气体交换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肺气宣发,浊气得以呼出;肺气肃降,清气得以吸入。

②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体现于宗气的生成;肺主一身之气的运行,体现于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作用。

(2)主行水 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其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

①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之精中的较轻清部分,向上向外布散,上至头面诸窍,外达全身皮毛肌腠以濡润之;输送到皮毛肌腠的水液在卫气的推动作用下化为汗液,并在卫气的调节作用下有节制地排出体外。

②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中的较稠厚部分,向内向下输送到其他脏腑以濡润之,并将脏腑代谢所产生的浊液下输至肾或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3)朝百脉,主治节

①肺朝百脉: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气宣降作用,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全身的血脉均统属于心,心气是血液循环运动的基本动力。而血液的运行,又赖于肺气的推动和调节,即肺气具有助心行血的作用。肺通过呼吸运动,调节全身气机,从而促进血液运行。

②肺主治节: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肺主治节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治理调节呼吸运动;二是调理全身气机;三是治理调节血液运行;四是治理调节津液代谢。

2.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 肺位于胸腔,覆盖五脏六腑之上,位置最高,因而有“华盖”之称。肺居高位,又能行水,故称之为“水之上源”。肺覆盖于五脏六腑之上,又能宣发卫气于体表,具有保护诸脏免受外邪侵袭的作用。

(2)肺为娇脏 是对肺的生理病理特征的概括。生理上肺脏清虚而娇嫩,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为脏腑之华盖,百脉之所朝会;病理上,外感六淫之邪从皮毛或口鼻而入,常易犯肺而为病,其他脏腑病变,亦常累及于肺。

(3)主宣发与肃降

1)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呼出体内浊气;②将脾所转输来的津液和部分水谷精微上输头面诸窍,外达于全身皮毛肌腠;③宣发卫气于皮毛肌腠,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并控制和调节其排泄。

2)肺主肃降:是指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吸入自然界之清气,并将吸入之清气与谷气相融合而成的宗气向下布散至脐下,以资元气;②将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及部分水谷精微向下向内布散于其他脏腑以濡润之;③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下输于肾或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此外,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是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的两个方面。

3.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是一身之表。它们赖于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润泽,具有防御外邪,调节津液代谢,调节体温和辅助呼吸的作用。肺与皮毛相合,是指肺与皮毛的相互为用关系。

(2)在窍为鼻 鼻为呼吸之气出入的通道,与肺直接相连,因此鼻为肺之窍。鼻为呼吸道之最上端,通过肺系与肺相连,具有主通气和主嗅觉的功能。

(3)在志为忧(悲) 肺之志,有两说,一说肺之志为悲,一说肺之志为忧。但在论及五志相胜时则说“悲胜怒”。悲和忧虽然略有不同,但其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是大致相同的,因而忧和悲同属肺志。悲忧皆为人体正常的情绪变化或情感反映,由肺精、肺气所化生,是肺精和肺气生理功能的表现形式。

(4)在液为涕 涕即鼻涕,为鼻黏膜的分泌液,有润泽鼻窍的作用。鼻涕由肺精所化,由肺气的宣发作用布散于鼻窍。肺精、肺气的作用是否正常,亦能从涕的变化中得以反映。

(5)与秋气相通应 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相通应,肺主秋。肺与秋同属于五行之金。时至秋令,暑去而凉生,草木皆凋,人体肺脏主清肃下行,为阳中之阴,同气相求,故与秋气相应。

三、脾

【歌诀】

脾居中焦为仓廪,运化水谷与水液;

脾统血液主固摄,气充脾健功正常;

脾主升清举内陷,喜燥恶湿为特点;

在体合肉主四肢,志思窍口液为涎。

1.主要生理功能

(1)主运化 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其分为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的生理过程。

1)运化食物:是指脾气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的功能。

2)运化水液:是指脾气的吸收、转输水精,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①将胃和小肠消化吸收的津液,即水精,以及大肠吸收的水液,由肾气的蒸化作用回吸收的水液,经脾气的转输作用上输于肺,再由肺的宣发肃降作用输布于全身;②在水液的代谢过程中起枢转作用。

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是脾主运化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同时进行的。

(2)主统血 是指脾气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脾气统摄血液的功能,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气足则能摄血,故脾统血与气摄血是统一的。

2.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 是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具体表现为升清和升举内脏两方面生理作用。

①升清:是指脾气的升动转输作用,将胃肠道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水液上输于心、肺等脏,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脾气的升清作用,实际上是脾气运化功能的表现形式,脾主升清与胃主降浊相对而言,二者相互为用,相反相成。

②升举内脏:脾主升举内脏,是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脾气上升而胃气下降,升降协调平衡,是维持脏器位置恒定不移的重要因素。由于脾气是主升的,因而脾气上升是防止内脏位置下垂的重要保证。

(2)喜燥恶湿 喜燥恶湿是与胃的喜润恶燥相对而言,与其运化水液的生理功能分不开,一方面“脾生湿”,反过来“湿困脾”。

3.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肉,主四肢 脾在体合肉,是指脾气的运化功能与肌肉的壮实及其功能发挥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全身的肌肉,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及津液的营养滋润,才能壮实丰满,并发挥其收缩运动的功能。人体的四肢,同样需要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及津液的营养滋润,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故称“脾主四肢”。

(2)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脾开窍于口,是指人的食欲、口味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脾之华在唇,是指口唇的色泽可以反映脾气功能的盛衰。

(3)在志为思 是指脾的生理功能与思志相关。思即思虑,属于人体的情志活动或心理活动的一种形式,与思维、思考等概念有别。思为脾志,但与心神有关,正常限度内的思虑,对机体并无不良影响,但思虑过度、所思不遂,会影响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并主要影响气的运动,导致气滞或气结。

(4)在液为涎 涎为口津,即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由脾精、脾气化生并转输布散。涎具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旺盛,以助谷食的咀嚼和消化。正常情况下,脾精、脾气充足,涎液化生适量,上行于口而不溢于口外。

(5)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五脏应四时,脾与四时之外的“长夏”相通应。长夏之季,气候炎热,雨水较多,天阳下迫,地气上腾,湿为热蒸,蕴酿生化,万物华实,合于土生万物之象,而人体的脾主运化,化生精气血津液,以奉生身,类于“土爰稼穑”之理,故脾与长夏,同气相求而相通应。此外,又有“脾主四时”之说,提出脾主四季之末的后十八天,表明四时之中皆有土气,而脾不独主于一时。

四、肝

【歌诀】

肝主疏泄畅气机,促进津血之运行,

脾胃升降排胆汁,情志舒畅与生殖。

肝为刚脏主升发,开窍于目华爪甲。

在液为泪体筋连,在志为怒春气应。

1.主要生理功能

(1)主疏泄 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①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输布运行;②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的分泌排泄;③调畅情志;④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2)主藏血 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主要生理意义为以下五个方面:①涵养肝气;②调节血量;③濡养肝及筋、目;④为经血之源;⑤防止出血。

2.生理特性

(1)肝为刚脏 是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而言。肝在五行属木,木性曲直,肝气具有木的冲和条达、伸展舒畅之能;肝有主疏泄的生理功能,肝气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内寄相火,主升主动,皆反映了肝为刚脏的生理特点。

另外,肝为刚脏与肺为娇脏相对而言,肝气主左升,肺气主右降,左升与右降相反相成,刚脏与娇脏刚柔相济。

(2)肝主升发 是指肝具有升阳气以启迪诸脏,升发阳气以调畅气机的作用,故又言肝主升生之气。

3.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筋,即筋膜,包括肌腱和韧带,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连接关节、肌肉,主司关节运动的组织。筋的内涵,实际应包括有收缩功能的肌肉和有传导支配作用的条索样组织在内。筋的功能依赖于肝精肝血的濡养。肝精肝血充足,筋得其养,才能运动灵活而有力。

爪,即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乃筋之延续,所以有“爪为筋之余”之说。爪甲亦赖肝精、肝血以濡养,因而肝之精血的盛衰,可以影响到爪的荣枯,而观察爪甲的荣枯,又可以测知肝脏功能正常与否。

(2)在窍为目 目为视觉器官,具有视物功能,又称“精明”。目之所以具有视物功能,依赖肝精肝血之濡养和肝气之疏泄。肝的经脉上连目系,肝之精血气循此经脉上注于目,使其发挥视觉作用。此外,目的视觉功能发挥,还依赖于五脏六腑之精的濡养。

(3)在志为怒 怒是人在情绪激动时的一种情志变化,由肝之精气所化,故说肝在志为怒。一般来说,怒人人皆有,一定限度内的情绪发泄对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有重要意义,但抑郁不解或大怒,对于机体是一种不良的刺激,既可引起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精血津液运行输布障碍,痰饮瘀血及癥瘕积聚内生,又可致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发为出血或中风昏厥。

(4)在液为泪 泪由肝精、肝血所化,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泪有濡润、保护眼睛的功能。

(5)与春气相通应 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相通应,肝主春。肝与春气相通应,是因为春季为一年之始,阳气始生,自然界生机勃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在人体之肝则主疏泄,恶抑郁而喜条达,为“阴中之少阳”,故肝与春气相通应。

五、肾

【歌诀】

肾藏先后天精气,主司发育和生殖,

脏腑气化本在肾,主水纳气促呼吸。

主蛰守位应冬气,形骨通髓生于脑,

开窍于耳二阴兼,志恐液唾华发然。

1.主要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①藏精:肾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精得藏于肾,发挥其生理效应而不无故流失,依赖于肾气的闭藏作用和激发作用的协调。

②主生长发育和生殖: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是肾精及其所化肾气的生理作用。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最基本物质。肾藏精,精化气,肾精所化之气为肾气,肾精足则肾气充,肾精亏则肾气衰。

③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脏腑气化,是指由脏腑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推动和调控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进而推动和调控机体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与能量的相互转化过程。肾精、肾气及其分化的肾阴、肾阳在推动和调控脏腑气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主水 肾主水,是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

①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脏腑的促进作用:肾气及肾阴肾阳对水液代谢过程中各脏腑之气的功能,尤其是脾肺之气的运化和输布水液的功能,具有促进和调节作用。

②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尿的生成和排泄是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环节。水液代谢过程中,各脏腑形体官窍代谢后产生的浊液,通过三焦水道下输于肾或膀胱,在肾气的蒸化作用下,分为清浊:清者回吸收,由脾气的转输作用通过三焦水道上腾于肺,重新参与水液代谢;浊者则化为尿液,在肾与膀胱之气的推动作用下排出体外。

③主纳气:肾主纳气,是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呼吸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人的呼吸功能,由肺所主,其中呼气主要依赖肺气的宣发作用,吸气主要依赖肺气的肃降作用。但吸入的清气,由肺气的肃降作用下达于肾,必须再经肾气的摄纳潜藏,使其维持一定的深度,以利于气的交换。肾的纳气功能,实际上是肾气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

2.生理特性 肾的生理特性是主蛰守位。主蛰,比喻肾有潜藏、封藏、闭藏之生理特性,是对其藏精功能的高度概括。守位,是指肾中相火涵于肾中,潜藏不露,以发挥其温煦、推动等作用。

3.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

①肾主骨生髓的生理功能:是肾精及肾气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功能的具体体现。肾藏精,精生髓,髓居于骨中称骨髓,骨的生长发育,有赖于骨髓的充盈及其所提供的营养。

②通于脑:髓分骨髓、脊髓和脑髓,皆由肾精化生。肾精的盛衰,不仅影响骨骼的发育,而且也影响脊髓和脑髓的充盈。脊髓上通于脑,脑由髓聚而成,即“脑为髓之海”。

③肾主齿:齿与骨同出一源,亦由肾精充养,即“齿为骨之余”。牙齿松动、脱落及小儿齿迟,多与肾精不足有关。温热病中望齿的润燥和有无光泽,又是判断肾精及津液盛衰的重要标志。

④其华在发:发的生长,赖血以养,故“发为血之余”。但发的生机根源于肾,肾藏精,精化血,精血旺盛,则毛发粗壮而润泽。由于发为肾之外候,所以发的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常能反映肾精的盛衰。

(2)在窍为耳及二阴

①在窍为耳:耳是听觉器官,耳的听觉功能灵敏与否,与肾精、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只有肾精及肾气充盈,髓海得养,才能听觉灵敏,分辨力高;反之,若肾精及肾气虚衰,则髓海失养,出现听力减退,或见耳鸣,甚则耳聋。

②开窍于二阴:二阴,指前阴和后阴。前阴是指排尿和生殖的器官;后阴是指排泄粪便的通道。二阴主司二便,尿液贮藏和排泄虽在膀胱,但尿液的生成及排泄必须依赖于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作用协调。

(3)在志为恐 恐是一种恐惧、害怕的情志活动,与肾的关系密切。由于肾藏精而位居下焦,肾精化生的肾气,必须通过中上二焦,才能布散全身。恐使精气却而不上行,反而令气下走,使肾气不能正常地布散,即“恐伤肾”, “恐则气下”。惊恐相似,都是指处于一种惧怕的心理状态。但两者又有区别,恐为自知而胆怯,乃内生之恐惧;惊为不自知,事出突然而受惊慌乱,乃是外来之惊惧。

(4)在液为唾 唾是唾液中较稠厚的部分,多出于舌下,有润泽口腔、滋润食物及滋养肾精的功能。唾由肾精化生,经肾气的推动作用,沿足少阴肾经,从肾向上经过肝、膈、肺、气管,直达舌下之金津、玉液二穴,分泌而出。由于唾源于肾精,若咽而不吐,则能回滋肾精;若多唾久唾,则能耗伤肾精。

(5)与冬气相通应 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相通应,肾主冬。冬季是一年中气候最寒冷的季节,一派霜雪严凝,冰凌凛冽之象。自然界的物类,则静谧闭藏以度冬时。人体中肾为水脏,有润下之性,藏精而为封藏之本。同气相求,故以肾应冬。 v7BI6z3XV7xicdgvzKC/WhSpXc+AdghLN2DikcUj4K1sr9Tcdi+ocIGmfKoje5J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