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歌诀】

藏与象组成藏象,体内藏者即为脏,

外在征象称为象,并与自然相通应。

藏象脏器义不同,中医西医须分清,

以象测脏定藏象,脏器形态解剖功。

1.藏象的含义

(1)藏 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府。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2)象 是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其涵义有二:①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②是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

(3)藏象 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包括了人体结构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主要内容,涉及了脏腑的生理活动和与之相联系的心理活动、形体官窍、自然环境因素等。

2.藏与脏器

(1)藏 “藏”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体观察和“以象测藏”的方法,决定了藏的特点,不仅是一个解剖学概念,而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病理学概念,一个功能单位的概念。

(2)脏器 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体内外的器官而言,属于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体性的结构。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歌诀】

藏象形成基础厚,哲学解剖生活中,

实践经验日累积,学说形成共作用。

1.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追溯藏象理论的形成之源,可发现古代解剖知识不仅为藏象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形态学基础,而且古人还在这些形态学知识的基础上,认识了内脏的某些功能。①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对脏腑的形态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应用于医疗实践。② 《内经》对解剖人体观察脏腑更有详细的描述, 《难经》则更详细论述了脏腑的形态、重量、容量、色泽等。

2.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古代解剖学比较粗浅,难以对人体复杂的生理病理现象做出明确的解释,古人采用了“有诸内,必形诸外”“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以及“取象比类”思维方法来认识人体的脏腑机能。

3.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代表的古代哲学思想渗透到中医学中,对藏象理论的形成及系统化起了重要作用。

(1)精气学说 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对中医脏腑精气理论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2)阴阳学说 哲学阴阳学说渗透到中医学用来说明人体的部位、功能等多个方面。

(3)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对中医学最重要的影响在于它促进了五行藏象体系的建立。

4.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临床经验的大量积累,可升华而形成理论,通过临床疗效来探索和反证脏腑的生理病理,又使藏象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充实和修正完善。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歌诀】

藏象学说有特点,五脏核心为整体;

自身整体需重视,五脏自然亦统一。

1.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1)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联结成有机整体。

(2)五脏代表人体的五个生理系统,人体所有的组织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五个系统之中。

(3)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中医藏象学说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属人体整体生命机能的体现,与五脏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相关。人体的精神活动和情志活动分别由五脏精气化生、充养和主宰。

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体不仅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与自然环境保持着统一性。人赖自然环境以生存,人的生命活动规律必然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机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必然要做出相应的反应。将人体与天地置于同一体系中考察研究,强调内外环境的统一性,这也是藏象学说的第二个特点。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府的生理特点

【歌诀】

脏腑奇恒三类分,藏精不泻为五脏,

六腑化物实不满,奇恒似腑功类脏。

1.五脏及其生理特点 脏有五,即心、肺、脾、肝、肾,合称五脏。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五脏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2.六腑及其生理特点 腑有六,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3.奇恒之腑及其生理特点 奇恒之腑有六,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形态中空有腔与六腑相类,功能贮藏精气与五脏相同。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歌诀】

五脏精气分阴阳,精为一身之滋养;

气之阴阳亦可辨,阴凉静润阳温动。

1.五脏精气阴阳的含义

(1)五脏之精

①概念:简称“脏精”,是指五脏所藏的有濡养、滋润和支持本脏及其所属的六腑、形体、官窍等作用的液态精华物质。

②组成:包括先天禀赋之精和后天水谷之精,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合化为一身之精,一身之精分藏于五脏。

③功能:五脏之精有濡养和滋润的作用,五脏及其所属的六腑、形体、官窍,主要依靠其所藏之精的濡养而发挥生理功能。

(2)五脏之气

①概念:简称“脏气”,是指分布于五脏之中的无形而运行不息以推动和调控脏腑生理机能的极细微物质。

②组成:先、后天之精所化之气,加之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在肺、脾、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之下,合化为一身之气,一身之气分布于五脏,则为五脏之气。

③功能:五脏之气是推动和调控各脏的功能活动,使之正常发挥的动力。

(3)五脏之阴阳

①五脏之阴:简称“脏阴”,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

②五脏之阳:简称“脏阳”,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

③关系:五脏之阴与五脏之阳皆是五脏之气的一部分,两者协调平衡,则五脏之气冲和畅达,各发挥应有的功能。

2.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 五脏精气阴阳之间的关系,实际是一身之精气阴阳之间的关系。

(1)五脏藏精 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与后天获得的饮食水谷之精融合而生成的一身之精,分藏于五脏而为五脏之精。

(2)精化为气 五脏之精是五脏之气的化生之源,五脏之气是五脏之精的功能体现,五脏之精贵在贮藏于五脏之中而不妄泻,五脏之气贵在体内有序运行而不紊乱。五脏之气的盛衰,取决于五脏之精的盈亏。

(3)气分阴阳 五脏之气皆有阴阳之别。五脏之阴气是五脏之气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五脏之阳气,是五脏之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正常情况下,五脏之阴气与阳气维持着协调平衡的关系,因而五脏之气冲和畅达,运行有序,各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2UglAIcjpBIpCRMABD//OTmO0C3YrAo4yAbxMhECn0cAGK6TdQVSY3lgDzkO26I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