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校注说明

一、作者简介及著作内容

王好古,字进之,晚号海藏老人,元代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约生于金承安五年(1200),卒于南宋景定五年(1264),享年64岁。王氏通经史,喜医方,举进士,曾任赵州教授,兼提举管内医学。少时曾与李杲同受业于张元素,而年辈较晚,故张元素殁后又从李杲学医。王氏精研岐黄以来诸家医书,深得张元素、李杲之传,把伤寒学说与脾胃内伤学说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所创的阴证学说引起后世医家的重视,成为易水学派又一名家。《医垒元戎》据王好古自称初撰于金正大八年(1231),后原稿佚失,经追忆“十得七八”,重撰于蒙古太宗九年(1237)。

是书凡十二卷,以十二经为纲,先述伤寒,后列杂病。其学术渊源以张仲景为本,参酌补充张元素、李东垣等法。选方则多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并附有自订验方。该书的特点是打破了伤寒与杂病的界限,既把六经辨证的原则用于杂病,又把杂病方药用于六经诸证,将伤寒与杂病的治疗统一起来。应该说王氏在《医垒元戎》中扩大了仲景《伤寒论》六经分证的应用范围,把许多杂病分别归在六经中进行辨证治疗。如将虚劳里急、营卫不和的黄芪建中汤证和大补十全散证都归于太阳经,痰饮内溢或津液内伤的五饮汤证和增损理中丸证都归于阳明经,痰饮凝结而发热的参苏饮证归于少阳经,理中汤加减证和平胃散加减证归于太阴经,八物定志丸证和天麻丸证归于少阴经,四物汤和八物汤证归于厥阴经,等等。经其发挥,使内伤和外感疾病都可以按六经辨证施治,对后人影响很大。清代柯韵伯谓“仲景约法能令百病兼该于六经,而不能逃六经之外”(《伤寒论翼·全论大法第一》)的“伤寒六经统治百病”观点,就是受到该书的启发。此外,该书在选方用药上提倡加减化裁,灵活变通。如理中汤在《伤寒论》中仅有8个加减法,在临床运用中尚嫌不足,而该书则补充了20余个加减法。其他如四物汤的加减法有60种,平胃散的加减法有30种,充分扩大了方剂的应用范围,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灵活性,对临床实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版本情况

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记载,本书现存多种版本,归纳起来有十二卷本和一卷本两类。经调研考证,认为十二卷本系全本,为王好古所撰,而一卷本则仅摘录其要义,并非全文,为元代杜思敬所编辑,最早收于《济生拔萃》。后《东垣十书》(收选李东垣等宋、金、元医家著作十种)明嘉靖八年(1529)辽藩朱宠瀼梅南书屋刻本在第三次刻版时,增附了《医垒元戎》《斑论萃英》两种,其中的《医垒元戎》为杜思敬所辑的一卷本。

三、校注方法

本次整理以日本弘化二年(1845)保生堂书塾活字本为底本,以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魏尚纯刻本(简称嘉靖本)、《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简称四库本)为主校本,《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杜氏所辑一卷本(简称正脉本)为参校本。此外根据书中所引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类证活人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小儿药证直诀》《易简方》等文献他校。其主要方法说明如下。

1.采用简体横排形式,并加以现代标点。

2.原书中方位词“右”“左”表示前后文者,径改为“上”“下”。

3.凡底本中俗字、古字、异体字予以径改,不出校。难字、生僻字酌加注释。

4.底本有明显误脱之处,信而有征者,予以改正,并出校说明;无确切证据者,出校存疑。

5.底本字词与校本不同而校本、他校资料义胜或有参考意义者,酌情出校。

6.底本文字漫漶,据校本及他校资料或酌其文义补入,并出校说明,难以确定者出校存疑。

7.药名不规范者,如属异体字或笔画缺漏或添加等明显的错字,径改不出注;如属使用同音字或当地俗写等特殊情况,按规范药名律齐。

8.书中地名、人名、官名、方名、穴名及专业术语等,较冷僻生疏者出注说明。

9.原书中引用前代文献,出简注说明。

10.原书中典故,简注说明其意义,并注明出处。

11.原书引用他人论述,不据他书改动原文;若引文与原意有悖者,出注说明。

12.原书目录纲目不清,体例不一,有据正文改动原目录者,有据原目录改动正文者,特予重新整理编排,并出校记。 YBNulBrrXNaIjnmWtuA28Ce2+Sfdc/1iIvsSKblfDlaPpGbhxJGITKezaJmVQqc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