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太阳证太阳流入阳明,故葛根次服

仲景葛根汤 主治、修制并见《活人》。二方同

葛根半夏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升麻汤 钱氏用治小儿斑疹伤寒。

葛根 升麻 芍药 甘草

海藏云:《活人》言头疼如破者,连须葱白汤,次又不已者,葛根升麻汤,恐太阳流入阳明,断其路,故以此汤主之。地黄汤内加犀角,无以升麻代之,是知阳明药,非太阳药也。人或初病太阳证,便与葛根升麻汤,是遗太阳,不惟遗太阳经,及引邪气入于阳明,故不能解也,其变可胜言哉!

活人葱白例此例当在前麻黄葛根葱豉汤四味条

连须葱白汤 治伤寒发汗已,而头疼欲破者。

葱白 连须,半斤  生姜 二两

上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二三服。此药不差者,服葛根葱白汤。

葛根葱白汤

葛根 葱白 生姜 芍药 川芎 知母

上剉,水三升,煎一升,去滓,分二服。

七味葱白汤 许仁云:伤寒或因气劳,或因食劳,其病如强力持虚,行步而乏者,力劳。

葱白 连须  葛根 盐豉 生姜 麦门冬 干地黄 涝水 一勺,扬之无数

上七味,涝水煎至三分,去滓,分作二服服之,覆首出汗。

王朝奉方 《活人》、朝奉葱白例并出《金匮》祖方。

葱白汤 治妊娠伤寒。

葱白 十茎  生姜 三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作三服,取汗为度

又: 葱豉汤

葱白 二两半  豉 半斤

上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二服 ,取汗为度。

又: 葱白一物汤

葱白 二把

上以水一升,煮熟服,取汗,食尽。亦主安胎,若胎死须臾即出。

又: 葛根一物饮子

葛根汁,每服一小盏,如人行五里地道一服。若无生葛,干葛㕮咀,煮浓汁服。至于升麻、栀子、前胡、知母、黄芩、杏仁六味,共七物,内加葱白三两茎煎,去滓服。

普救散 治小儿伤寒。

干葛 炒焙,半斤  甘草 炒赤,四两  苍术 一升,泔浸,焙

上粗末,每服二大钱,水一钟,煎至七分,去滓,热服。

百解散

升麻汤 六两  苍术 四两  菖蒲 一两

上同为末,水煎服。

又: 百解散 治太阳阳明合病。

麻黄 荆芥 石膏 川芎 苍术 甘草

又: 百解散 治证同前。

麻黄 菖蒲 苍术 甘草

不卧散

苍术 半两  甘草 一两  菖蒲 三钱

上以水、生姜、枣煎服。

荡邪散

藁本 苍术 甘草 各等分

上以水一盏煎服。

和解散

苍术 半斤,制  藁本 桔梗 微炒  厚朴 制。各二两  陈皮 去白  甘草 炙。各四两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枣一枚,去滓服。

易简王氏生料五积散 治感风寒,肩背拘急,发热头疼,或为寒所搏,一身凛然而寒,急用此药,如服养胃汤法,以被覆汗出即愈矣。

苍术 桔梗 枳壳 麻黄 陈皮 各六钱  白芷 川芎 当归 甘草 官桂 半夏 白芍药 茯苓 各三钱  干姜 厚朴 各四钱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葱白一根,煎至六分,去滓,食前热服。寻常被风寒湿气交互为病,颈项强直或半身偏疼,或麻痹,但服此药加麝香末少许,煎服,自能平。治妇人经候不调,心腹撮痛,或闭塞不通,加醋一合煎服,及产后催生及胎死腹中,亦如前法,能饮者更加酒半盏。产后发热及往来寒热,不问感冒风寒及恶露为患均可治疗,腹中血块,尤宜热醋调服。伤寒手足逆冷,面青呕吐,宜加附子;或痃癖癥瘕,膀胱小肠气痛,加炒茱萸半钱,盐少许;脚气加茱萸、木瓜,大便秘者加大黄。脚气下注,炽然赤肿者,以大便流利为度。若脚气初发,憎寒壮热者,亦宜此药利之。又:一方治浑身疮疥,脓血水淋沥,经时不愈,加升麻、大黄,名升麻和气散。盖疮癣为患,多因内有所蕴,发在皮肤,若只傅以药,何由得愈?不若以此药涤之。若寒温之气注下作疮,疮愈则毒气入腹,为害不浅,此药尤妙。若有热证,则以败毒饮,亦加大黄煎服。

海藏五积论

麻黄、桂、芍药、甘草,即麻黄桂枝各半汤也。苍术、甘草、陈皮、厚朴,即平胃散。枳壳、桔梗、陈皮、茯苓、半夏,即枳梗半夏等 汤也。又:川芎当归汤活血。又:加干姜为厚朴散。上此数药相合,为解表温中泄热之剂,去疾消痞调经之方,虽为内寒外感表里之分所致,实非仲景表里麻黄、桂枝、姜、附之的方也。至于冷积、呕吐、泄痢、癥瘕、时疾、疫气、项背拘急,加葱白、豆豉,厥逆加吴茱萸,寒热咳逆加枣,妇人难产加醋,始知用之非一途也,惟知活法者其择之。

仲景五苓散 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猪苓 十八铢,去皮  泽泻 一两一铢  茯苓 十八铢  白术 十八铢  桂 半两,去浮皮

上五味为末,以白米饮调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即愈。胃弱小便少亦宜,少减二苓、泽泻,加白术、桂,佐以生姜之类。若水停心下,煎生姜三钱,或半两味浓 ,调服五苓散,秤三钱或半两亦可。太阳标病传入标之本,发渴,溺不利,以此散导之,邪自膀胱而出也。若未渴妄用五苓散,反引邪气入里而不能解也。故易老云:即太阳经之下药也。若伤寒太阳,脉紧而渴者,不宜用此。阳明证后有仲景五苓散一条,甘露饮、枳术汤,《梅师方》一以其消痞去水,故入阳明例。饮酒而泄泻者,脾胃受湿也,何以知之?仲景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后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故饮而泻者,五苓散、甘露饮子神效。饮酒若过度必作利者,里急后重者,温热之毒浸渍肠胃也,当作别治。甘露饮即五苓散去猪苓加石膏、寒水石、滑石、甘草是也,并用浓煎生姜汤调,食前服。所加三石,临时视病寒热轻重多少,随宜用之。

痓、湿、暍三证

伤寒颈强急,身体反张,属太阳,先因伤风,又感寒湿而致然也,古人谓之痉病,又作痓。痓者,强直也。古人以强直为痓,外证发热恶寒与伤寒相似,其脉沉迟弦细而项背反张,强硬如发痫之状,此为异耳。新产去血多,汗出中风,亦有此证。当察有汗、无汗以分刚、柔二痓。无汗恶寒名为刚痓,有汗不恶寒名为柔痓。无汗者葛根汤主之,有汗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凡刚柔二证,加减小续命主之。审之刚痓,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咬齿,大承气汤下之,加羌活尤妙。《外台秘要》云:热而痓者死。热病痓者,反折、瘛疭、齿 噤也。刚柔二痓与阴阳二痓何如?痓亦作痉,阳痉属刚痓,阴痉属柔痓,以附子散、桂心白术汤、附子防风散、八物白术散,可选数药用之。

附子散 治伤寒手足逆冷,筋脉拘急,汗出不止,颈强,摇头,口噤者宜服之。

桂心 二钱  附子 炮,一两  白术 一两  川芎 三钱  独活 半两

上各㕮咀,每服三钱,水一钟,枣一枚,煎至五分,去滓,温服。

桂心白术汤 治伤寒阴痓,手足厥冷,筋脉拘急,汗出不止。

白术 防风 甘草 桂心 附子 川芎 各等分

上剉如麻豆大,水五盏,姜五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附子防风汤 治伤寒阴痓,闭目合口,手足厥逆,筋脉拘急,汗出不止者宜服之。

白术 防风 甘草 桂心 附子 干姜 柴胡 茯苓 五味子

上㕮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四片,煎至七分,去滓,无时温服。

八物白术汤 治伤寒阴痉,三日不差,手足厥冷,筋脉紧急,汗不出,阴气内伤。

白术 茯苓 五味子 桂心 麻黄 良姜 羌活 附子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大钟,姜五片,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无时。无论有汗无汗,药并下,药中总加羌活。

王朝奉刚柔二痓三药

金匮栝蒌桂枝汤 有汗者弱也,属阴  太阳证,其证备,身体强 然,脉沉迟为痓。

栝蒌根三两桔梗去浮皮芍药各三两甘草炙,二两

上剉,每服五钱,水二小盏,姜七片,枣二枚,煎至一盏,去滓服。汗不出,食顷啜热粥以发之。

桂枝加葛根栝蒌汤 治症同前

桂枝 芍药 各一两  甘草 葛根 栝蒌根 各二钱半

上㕮咀,每服五钱,水二盏,姜五片,枣二枚,煎至一盏,去滓服。

金匮葛根汤 无汗者刚痓,属阳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少,反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痓。

葛根 四两  桂枝 去浮皮  甘草 炙。各二两  麻黄 去节  生姜 切  芍药 各三两  大枣 二十枚

上㕮咀,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取微汗。王朝奉云:芍药二两。

活人举败散 治新产血虚痓者。

上以荆芥穗,不以多少,微炒,为细末,好酒调五钱匕服之。

或云仲景痓病无药,今王朝奉治痓,葛根汤即桂枝汤内加葛根、麻黄是也。治后有《金匮》芍药三两一句,即是仲景有本方也。叔和编次仲景,言证而无药,《金匮》以有也。《活人》百合证数药,以为《活人》药,而不知本草所载皆《金匮》方,当知仲景有本方矣。《金匮玉函》即仲景之昔称也,《金匮要略》亦出《玉函》,故朝奉但言《金匮》处,便为仲景方也。故文潞公 辈皆称仲景为群方之祖,盖本此也。

海藏痓湿暍别法

神术汤 治风湿恶寒脉紧。

苍术 防风 甘草

上㕮咀,葱白煎,去滓服。

解利无汗治刚痓,加羌活、独活、麻黄。

白术汤 治风湿恶寒脉缓。

白术 防风 甘草

上㕮咀,生姜煎,去滓服。

解利有汗治柔痓,加桂心、黄芪、白术。

太阳阳明加川芎、荆芥穗;正阳阳明加羌活、酒大黄;少阳阳明加防风、柴胡;热而在表者加黄芩;寒而在表者加桂枝、黄芪、附子;热而在里者加大黄;寒而在里者加干姜、良姜、附子。以上数经寒热当以脉别之。

汗少者加苍术;阳濡而弱湿温;先伤湿,后伤暑,脉虚名曰重暍;汗多者加白虎桂枝;阴小而急,先伤寒,后伤热;身热脉虚,自汗恶寒,中暑也。

白虎加桂汤 身热脉浮,自汗欲睡,风湿也。

白术防己汤 先伤风,后伤热。

先饮冷,后伤暑,五苓散主之。此必心下痞也,浓煎生姜汤调服,或四君子汤、调中汤亦可。若中和后,或小便不利,或茎中痛,以蒲黄三钱,滑石五钱,甘草一钱,为细末,热水调送金花丸三五十丸。太阳中热者,暍病也。中暑亦暍病也。太热中热,发热恶寒,身重反痛,脉弦细芤迟,小便洒洒然毛耸,少有劳忽然身热,口开齿燥,此有三忌:忌发汗一,忌温针二,忌大下三。若犯此三忌,则有三甚:发汗恶寒愈甚一,温针发热愈甚二,大下小便淋愈甚三。问:脉弦细芤迟,当用何药?答曰:海藏黄芪汤主之。

海藏黄芪汤

人参 黄芪 白术 茯苓 芍药 甘草 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滓,温服。

东垣李明之先生云:如治风,先浸防风二两,次煎余药与同例。

苍术不以多少,泔浸透,刮去皮,切作片子,晒干,每服 四两,水三大碗,煎至二大碗,去滓,煎用下项药:

白术 白茯苓 黄芪 白芍药

上四味,各等分,细剉,每服一两,以苍术水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远可用。若三焦气弱,中土不能营饮食,心下痞,内外三焦之气绝也,当先浸黄芪二两,水二碗,煎至一碗,再煎正药黄芪汤,一大服用,接内外三焦元气,同东垣先生法。

上浸苍术煎药,燥湿;下浸黄芪煎药,接气也。

易简白术汤 治小儿泄洩,胃热烦渴,不问阴阳,并宜服之。

人参 白术 木香 茯苓 甘草 黄芪 各一两  干葛 二两

上㕮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半盏,量大小与服,仍用香连丸间之,渴欲饮水者,时时煎服,取意饮之,弥多弥佳 。白术汤一方治呕吐,白术、人参各一两,半夏一两半,茯苓、甘草、干姜各半两,姜煎服。钱氏谓小儿吐泻,当温补之,每用理中丸以温其中,五苓散以导其逆,连进数服,兼用四君子汤加陈皮调之。若已虚损,用金液丹杂以青州白丸子为末,米饮调服,多服乃效。若吐泻之后,发热必作惊风,二药服之,累有神效。若胃气已生,则旋减金液丹,以异功散等药徐徐调之。若食不消,而脾胃虚寒,呕吐恶心者,当服益黄散,用陈皮、半夏、青皮、诃子肉、甘草各一分,丁香一钱,量大小煎服。小儿暑月吐泻,其证不一,宜详审用之,不可差谬。有伏暑者,小便必不利,宜五苓散、香薷散服。有伤食者,其吐并粪,必酸臭气,宜服感应丸。有虚冷者,泄泻必多,宜以六神汤加附子服之,用人参、茯苓、山药、白术、扁豆、甘草等分,姜枣煎服。风证加天麻,痢加罂粟壳。吐泻初定,当以天南星为末,每服加冬瓜子仁七粒,煎服,以防变痫。若泻色青,当用惊药。小儿之病,与大人无异,用药亦同,量力用之。惟风气、脐风、夜啼、重舌、变蒸、客忤、惊痫、解颅、魃病 、疳气、不行数证,钱氏方甚详。

消暑丹

半夏 一斤,姜制  茯苓 半斤  甘草 生,半斤

上以醋五升,煮半夏,尽醋熬干,姜汁作糊,无见生水,为丸,每服五十丸,热水咽下,精意修治,用之极效。中暑为患,药下即苏。伤暑发热,头疼,服尤妙。夏月常服,止渴,利小便,虽饮水多,亦不为害,应是暑药,皆不及此。若痰饮停滞,并用生姜汤下,入夏之后,不可缺此。

霍乱证:夫呕吐而利者,霍乱也。三焦者,水谷之道路。邪在上焦者,则吐而不利;邪在下焦者,则利而不吐;邪在中焦,既吐则利。以饮食不节,冷热不调,清浊相干,阴阳乖隔,遂成霍乱。挥霍撩乱,重也;吐利而已,轻也。霍乱吐泻者,风湿暍外至,生冷硬内生,内外合而为病,谓如风寒湿暑热暍。所伤各有先后,饮食菜果各有多少,内外传变各有轻重,以六经脉并何经何脏,以随所应见治之,或表或下,或和或收,燥润分利温之属,浮弦实细迟缓宜求,此之谓也。外邪入里,伤于脾胃,上吐下利,名为霍乱。吐利止后,见外证者,只作外伤治之;外证不已,复传于里,呕利再作,上下邪甚,先吐利,里气已虚,伤寒再传而又吐利,是谓重虚,故不可治而死也。先伤寒而为吐利,既吐利而再传伤寒,今伤寒却传吐利,虽曰重虚,前后乱经,浑浊不已,外则难解,内则难温,药饵难为功矣。若饮冷过多,或有所伤,心下痞,腹痛不能食,或泄泻不止。若不呕者化水丹,呕吐者半硫丸,上二药效后,服五苓、梅瓜等药,不复再饮也。

化水丹

川芎 蛤粉 牡蛎粉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

半硫丸

硫黄 半夏

并依《局方》修制服饵。

三宝丹 治积冷暴泻不止,不嗜饮食。

硫黄 半夏 牡蛎 各等分

上为细末,姜糊丸,桐子大,朱砂为衣,生姜汤下二十丸,空心服。

此上三药并有消暑之意。

《活人》发斑诸药

葛根橘皮汤 斑在肌  治冬温未即病,至春被积寒所折不得发,至夏得热其寒解,冬温始发,肌中斑烂隐疹如锦纹而咳,心闷,但呕吐清汁,服此药即静。

葛根 橘皮 杏仁 知母 黄芩 麻黄 甘草 各等分

上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葛根散 治阳毒,身热如火,头痛躁渴,咽喉干痛。

葛根锉, 七钱半  黄芩 大黄 醋炒  甘草 山栀 子仁  朴硝 各半两

上为末,水煎。

阳毒升麻汤 斑在面  治伤寒一二日,变成阳毒,或服药吐下之后,变成阳毒,腰背痛,烦闷不安,面赤狂言,或见鬼,或下利,脉浮大数,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下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

升麻 二分  犀角 镑 射干 黄芩 人参 甘草 各一两

上剉如麻豆大,水三升,煎取一升半,去滓,饮一盏,顷刻再服,以衾 覆手足,出汗则愈,不愈再服。

阳毒玄参升麻汤 斑在身  治发汗吐下后,毒不散,表虚里实,热发于外,故身赤斑斑如锦纹,甚则烦躁谵语,兼治咽闭 肿痛。

玄参 升麻 甘草 各等分

上剉,每服五钱匕,以水煎,去滓,温服。

阳毒栀子仁汤 治少阳阳明合病,阳毒,伤寒壮热,百节疼痛,并宜服之。

升麻 栀子仁 黄芩 芍药 石膏 知母 甘草 杏仁 柴胡 各等分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生姜五片,豉百粒,煎至六分,去滓,无时温服。

四物解肌汤

芍药 黄芩 升麻 葛根 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服。内伤腹中有宿食,不得大便而发热,当以食药去其物则可便,后仍发暑者,在表也,亦宜解表,此皆钱氏、朱氏升麻汤,去甘草,加黄芩尤妙。

洁古老人凉膈散去 大黄、硝,解六经中热,亦治小儿斑。欲发之,则加防风、荆芥二物尤妙。守真说凉膈散亦妙,大便结小便赤者宜用,大小便已通者不宜也。朱氏、钱氏、王氏所论皆平,易老亦平,守真微凉,南北之地,法方宜不同也。折中汤液,万世不易之法,当以仲景为祖。

《金匮要略》方: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绵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阴毒之为病也,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死生与阳毒同,升麻鳖甲汤并主之。此王朝奉治阴阳毒升麻鳖甲汤,俱出仲景祖方。

斑疮豌豆疮 《千金方》热病后豌豆疮,黄连一物煮浓汁服。又:好青黛如枣大,水服之,差。又法:木香一物,煮浓汁服。

五物木香汤 治疮烦疼。

青木香 二两  丁香 一两  薰陆香白矾 各一两  麝香

上剉,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热盛者加犀角一两,无则以升麻代之;轻者去矾,大效。

犀角大青汤

大青 三两  栀子 四十枚  犀角 一两

上㕮咀,每服五钱,入豉半合,水一小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服。初虞世 云:小儿疮疹之候,与伤寒、温疫相似,疑似之间,可先与解肌汤。大人伤寒、中风、温疫,疮子已发,热未退,并可用解肌汤。小儿疮疹出不快,浓煎紫草汁服。又:牛蒡子炒熟为末,同荆芥煎服。

消毒犀角饮子 治斑。

牛蒡子荆芥防风 甘草

上粗末,水煎服。

钱氏消毒散 牛蒡子荆芥甘草上粗末,水煎服。

王朝奉斑论

发斑者,下之太早,热气乘虚入胃故也。下之太迟,热留胃中亦发斑,或服热药过多亦发斑。微者赤斑出,五死一生,剧者黑斑出,十死一生也。皆当用白虎人参汤,一名化斑汤,及阿胶大青汤。孙兆 云:兼与紫雪,大妙。可下者,用调胃承气汤。暑月病阳重,常宜体候 ,见微斑,当急治之。

阿胶大青汤

大青 四两  甘草 二两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入豉半合,煎至一盏,去滓,入炙过阿胶二片,再煎胶消服。华佗云:此方主热病不解,下利笃困。又主伤寒热病十余日以上,发汗吐下后,热不除,利不止,斑出,黄疸,皆可疗之,神效。

王朝奉议论并方

阴阳毒不可以常法治之,《金匮》云: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绵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疼如被杖,咽喉痛,死生与阳毒同,升麻鳖甲汤并主之。《千金》:阳毒汤治伤寒一二日,变成阳毒;或服药吐下后,变成阳毒。身重,腰脊背痛,烦闷不安,狂言或走,或见鬼,或吐血下利,其脉浮大,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吐脓血者,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宜升麻汤。阴毒汤治伤寒初病一二日,变成阴毒;或服药六七日以上,至十日变成阴毒。身重背强,腹中绞痛,咽喉不利,毒气攻心,心下坚强,短气不得息,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脉沉细紧数。仲景云:此阴毒之候,身如被杖,五六日可治,七日不可治也。方一百七甘草汤。

又: 阴旦汤 治伤寒肢节疼痛,内寒外热,虚烦者。

阴阳毒升麻鳖甲汤

升麻 当归 甘草 各三两  蜀椒 去汗,一两  鳖甲 炙  雄黄 半两,研

上㕮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温服。

《肘后》《千金》阳旦汤用升麻,无鳖甲,有桂;阴毒用甘草,无雄黄。

阳毒升麻汤 此二药与《活人》特异,当有别议。

升麻 半两  当归 蜀椒 雄黄 桂 各一两

上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厚覆手足取汗,得吐亦佳。

阴毒甘草汤

甘草 升麻 各半两  当归 蜀椒 鳖甲 一两

上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热服,不汗再服。王朝奉阴阳二毒升麻等汤,俱出《金匮》,议论与《活人》同,治阳毒升麻等汤特异,用者当择。

阳旦汤 二旦方皆出《活人》,大同小异。

桂枝汤加黄芩二两,余同本方加减法。自汗,去桂,加附子一枚用。渴者,去桂,加栝蒌根三两;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三两,附子一枚(炮);心下悸者,去芍药,加茯苓四两;虚劳里急,正阳旦汤主之,若脉浮紧者不可与服之。

阴旦汤

芍药 甘草 各二两  干姜 黄芩 各三两  桂 四两

上每服五钱,水二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服

治伤寒肢节疼,内寒外热,虚烦者,宜服之。

甘草汤 治咽喉痛,阴阳毒未较

甘草一味 五钱

上水一盏煎,去滓服。

沉香连翘散 治一切肿毒疼痛欲死者,立止。

青木香 沉香 升麻 麝香 乳香 丁香 独活 桑寄生 连翘 木通 以上各一两  川大黄 煅 , 五两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二盏,煎至一盏,空心热服。半日以上未利,再服。本方有竹沥、芒硝,斟酌虚实用之。

内化丹 治脑背疮疽,初觉肿硬,未有头脑,并诸肿不消,始觉便服此药,微利数行,其肿免致出脓。

南乳香 半两  没药 半两,另研  川乌 大者,水浸一夕,炮,去皮脐,半两  海浮石 醋淬七次,半两  巴豆 四十九粒,去皮,不出油

上为细末,将川乌末余药和研匀,以浮石醋打,面糊丸如桐子大,量虚实加减,空心五七丸,温酒下,忌热物。

夺命丹 治恶疮脑疽发背。

大黄 切作块,大磁器内盛之,搅九九八十一遍,如此飞过,一两  牡蛎 一两  生姜 一两  没药 乳香 各一钱

上为粗末,转作丸子,用好酒一升,木炭火熬一沸,耗二分,用碗盛之,夜露一宿,早晨去滓,空心服之,不可乱传。

治发背疮方 苍耳子炒黄,擦去其刺,再炒深黄,不见风,碾细末,每服五钱匕,好热酒调服,食前临卧。一则用大黄、牡蛎;二则用苍耳,则知有内外之不同也。

前有夺命丹,二药表里不同,何以然?乃膏粱之变,脉沉而滑,地之湿气害人皮肉、筋脉,脉浮而滑,所以有泄之、发之之异也。煮法一与前内托散,论议相通。

大补十全散 参芪术茯草,芍地桂归川。三五钱秤用,生姜枣水煎。妇人虚弱用,名美号十全。

治男子妇人诸虚不足,五劳七伤,不进饮食,久病虚损,时发潮热,气攻骨脊,拘急疼痛,夜梦遗精,面色痿黄,脚膝无力,一切病后气不和,失精,忧愁思虑,伤动血气,喘嗽中满,脾胃气弱,五心烦闷,并皆治之。此药性温不热,平补有效,养气育神,醒志止渴,顺正辟邪,温暖。

川芎 桂 芍药 甘草 黄芪 当归 人参 白术 茯苓 熟地黄 各等分

上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二枚,煎至七分,无时温服。且参、术、茯苓、甘草,四君子汤也;川芎、芍药、当归、地黄,四物汤也。以其血气俱衰,阴阳并弱,天得地之成数,故名曰十全散。保命救生丹出十全例。

内托散 此方在补虚门  当官人芷桔,芎芪草厚风。可治膏粱变,补托有神功。

本方注云:未发者消散,已发者早脓,兼治时气,服者当求脉之原,若其人本虚脉虚宜用此,若脉不虚不宜用此,反此则害人多矣。经云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而生疽者,宜此药托之。上膏粱之变,饶生大丁 者不宜用之,宜以羌活、连翘、大黄、生地黄汤下之。荣气不从,逆于腠理乃生瘫肿,荣逆血郁,郁则热聚为肿。《正理论》曰:热之所过,则为痈肿,荣气不从,亦有不热者乎?答曰:膏粱之变,芳草之美,金石之过,气血太盛,荣卫之气充满而抑遏不能行,故闭塞血气,腐而为痈也,当泄之,以夺盛热之气。若其人饮食疏,精神衰,气血弱,肌肉消薄,荣卫之气短促而涩滞,故寒薄腠理,闭郁而为痈肿也,当补之,以接虚怯之气,亦当以脉浮沉别之,既得盛衰之异,泄之则连翘、大黄,补之则内托散之类是也。故经云:膏粱之变,饶生大丁,陷脉为瘘,留连肉腠,此之谓与欤。疮疡自外而入者不宜灸,自内而出者宜灸,外入者托之而不内,内出者接之而令外,故经云陷者灸之。灸而不痛,痛而后止其灸。灸而不痛者,先及其溃,所以不痛,而后及良肉,所以痛也。灸而痛,不痛而后止其灸。灸而 痛者,先及其未溃,所以痛,而次及其将溃,所以不痛也。《圣惠》治脑疽发背用阳明药,如犀角、麻黄、石膏之类,以其变在手太阴。发渴,或相火在中,故不用太阳药,只用阳明也。海藏黄芪汤与四物汤相合,亦名托里汤也,内加桂、沙参尤佳,以其气血齐补也。

易简胃风汤 治大人、小儿风冷,乘虚入客肠胃,水谷不化,泄泻注下,及肠胃湿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无度。

人参 茯苓 川芎 桂 当归 芍药 白术 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粟百余粒,同煎七分,去滓,稍热服,空心食前,小儿量力减之。此方加熟地黄、黄芪、甘草等分,足为十味,名十补汤,大治虚劳。嗽加五味子,有痰者加半夏,发热加柴胡,有汗加牡蛎,虚寒加附子,寒甚加干姜,皆依本方等分。此须脾胃壮者可服,稍不喜食则不可用,往往今人只依脾虚停积痰饮发为劳治之,服此等药,愈伤胃气至于不效者,比比皆是,不可不知也。若骨蒸发热,饮食自若者,用十 补汤加 柴胡各二两,分作十服之。人参治气短,茯苓小便不利,川芎脉涩弦,官桂恶寒,当归脉涩,白芍药腹痛,白术胃热湿盛。先便后血者,血在上也;便血相杂者,血在中也;先血后便者,血在下也。

洁古云:防风为上使,黄连为中使,地榆为下使。血瘀色紫者,陈血也,熟地黄;血鲜色红者,新血也,生地黄。寒热者,加柴胡;肌热者,加地骨皮。此证乃甲欺戊也。风在胃口中焦 ,湿泄不止,湿既去尽,而反生燥,庚欺甲也。本无金气,以其甲胜戊亏 ,庚为母复仇也。故经曰亢则害、承乃制,是反制胜己之化也。若脉洪实痛胜者,加酒浸大黄。人参、芍药、桂、川芎、当归、白术、茯苓七味为粗末,姜煎服之,主胃风。

人参黄芪甘草三物汤 治疮疡发渴。

黄芪甘草二物汤 治肤痛内加防己,为防己黄芪汤。十全散减黄芪、甘草、熟地黄即胃风汤也。《内经》有结阴便血一条。初结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

芍药甘草例

仲景芍药甘草汤

白芍药 四两  甘草

芍药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也。酸以收之,甘以缓之,酸甘相合,同补阴血。上二味,㕮咀,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

甘草干姜汤 《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甘草、干姜以复阳气

甘草 炙,四两  干姜 炮,二两

上㕮咀,如前煎服之。

四逆汤

甘草 干姜 附子

上三味,依法煎服。

芍药甘草附子汤

芍药甘草黄芩汤

甘草一物汤 《伤寒类要》又:甘草一物汤治伤寒脉代,见心悸动,危困者。

甘草 二两

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服七合,日二,亦治肺痈。

仲景炙甘草汤 治伤寒脉结代,心悸动,此汤主之,属太阳证也。

甘草 生姜 人参 桂枝 大枣 麻仁 生地 麦门冬 阿胶 麸炒熟。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用五钱,水一盏半,酒一盏,煎至八分,去滓,入胶尽服。

东垣先生芍药甘草例

芍药二甘草一汤 脉弦加防风、川芎,脉洪加黄芩,脉缓加桂枝,脉涩加当归,脉迟加干姜,大便软加白术,小便涩加茯苓。杂病腹痛,服诸药不效,神应丸。

桂苓例

桂苓丸

乌梅肉 一两  桂 半两  茯苓 二两

上焙梅干,桂、苓皆忌见火,三味同为极细末,炼蜜丸如鸡头大,每服十丸,细嚼,白汤送下,津咽亦可。

荔枝煎

乌梅肉 焙干,一两  干木瓜 半两  神曲 七钱,微炒  白茯苓 七钱  豆粉 一两,生用  桂 去浮皮,净秤,半两

上曲粉别为细末,余四味碾极细,后入曲粉,和匀,炼蜜作挺,每挺一两,可作十丸,津化下。草豆蔻御方、思食丸同。

千里浆 一名水葫芦,并见《集古》

木瓜 半两  紫苏叶 桂 去皮。各半两  乌梅肉 赤苓 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津化,新汲水亦得。

乌梅散 治下痢津液少,大渴引饮不休。

乌梅 焙,半两  茯苓 去皮,一两  木瓜 一两  一法加桂 三钱

上㕮咀,每服五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服。

紫苏汤 治烦闷,口干多渴,咽膈不利,手足烦热

紫苏叶 三两  甘草 五两  乌梅肉 四两  杏仁 一两,去皮尖  盐 五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汤点服。

大顺散 此法出桂枝干姜甘草例

桂 干姜 炮。各八分  甘草 炙,六两  杏仁 八两

桂苓白术丸

五苓散内去猪苓,加姜屑、半夏、陈皮,糊丸。又:加黄连、黄柏为坚中丸。

又: 千里浆

麦门冬 紫苏叶 木瓜 甘草 炙  白茯苓 乌梅肉 杏仁 去皮、尖。各半两  川百药煎 一两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樱桃大,噙化。一法去牵牛蜜丸,腊 固剂,一丸噙之,亦名水葫芦。

又方:

百药煎 乌梅 紫苏 人参 甘草 麦门冬

上各等分,为末,热汤点服。

荔枝汤

乌梅 甘草 各三两  白芷 半两  百药煎 二两  白檀 二钱半

上为末,点服。

梅葛散

百药煎 乌梅肉 甘草 各一两  丁香

上细末,煎服。

桂浆出一斗料例

桂 三两,去浮皮  白茯苓 去皮,三两  麦糵面 半两  神曲 半斤

上四味为细末,蜜三斤,熟水一斗。一法加乌梅。

蜜酒

好蜜 二斤  水 一碗  细曲 二升  好干酵 二两

上先熬蜜水,去花沫,令绝冷,下曲 、酵,每日三搅,三日熟。

神术汤拾遗

神术加藁本汤

神术木香汤 通治雾露之气。

菩萨散 治眼。

是神术汤内加荆芥、白蒺藜,细末,盐汤点眼,酒亦可。

仲景乌梅丸 治伤寒呕吐后,又用治下利。

乌梅 三百二十个  细辛 一两半  干姜 二两半  黄连 四两  当归 一两  附子 二两  蜀椒 一两  桂枝 一两  人参 二两  黄柏 二两

上将乌梅好醋浸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杵成泥,和药令相得,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桐子大,食前饮下十丸,日二服,加二十九丸,分两随证,主治加减。此方当在厥阴条。

钱氏芍药柏皮丸

芍药 黄柏

守真柏皮丸

芍药 黄柏 黄连 当归

四信散

黄连 黄柏 芍药 干姜

孙用和治血痢以腻粉五钱,定粉三钱,同研匀,水浸,蒸饼为丸,绿豆大,每服七丸,或十丸,艾十枝 ,水一大盏,煎汤下,汤多尤佳。

古方驻车丸

黄连 六两  干姜 当归 阿胶 各二

上以三味捣筛,以三年米醋煮阿胶令消,和药,众手捻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饮下,日三。如无三年醋,只用酽 醋。

柏皮汤 专治久血利甚验。

各二两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入阿胶三片,再煎胶化服。腹痛甚者加栀子一两,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六分

活人黄连阿胶汤 治热毒入胃,下利脓血。

栀子 黄连 黄柏

上㕮咀,依法煎服。

活人三黄熟艾汤 治伤寒三四日,大热下利,热药不能止。

黄芩 黄连 黄柏 熟艾

海藏云:以上苦寒之药,原病不经内伤冷物者宜服,亦当察人之虚实及以脉别之。

经曰:脾脉外鼓沉为肠澼久不已,外鼓谓动于臂外也。肝脉小缓为肠澼易治,肝脉小缓为乘肝,故易治。肾脉小搏沉为肠澼下血,小为阴气不足,搏为阳气乘之,热在下,故下血也。血温身热者死。然血温身热,阴气丧乱,故死。心肝澼亦下血,肝藏血心养血故澼,皆下血也。上二脏同病者可治,心火小,木火相生,故可治。其脉小沉涩为肠澼,心肝脉小而沉涩者澼。其身热者,是火气内绝,去心而归于外也,故死。火成数七,故七日死。

仲景治痢紫参汤

紫参 半斤  甘草 二两

上以水五升煮紫参,取汁二升,入甘草再煎,去一升,分作三服,放温服之。

扁鹊云:若衄血、吐血,脉当沉细,若反浮大而牢者死。

叔和云:衄血吐血沉细宜,忽然浮大命倾危。经云:泄脱血而脉实,若遇于此,皆曰难治。又云:血温身热者死。

单黄连加减例 当在手少阴条下,以其利在肠胃,故列于此

黄连

加豆蔻、木香为豆蔻香连丸;加陈皮为柏连丸 ;加诃子、木香为小香连丸;加黄柏为二圣丸;加木香、白附子为白附香连丸;加榆仁为榆仁丸;加阿胶、茯苓为阿胶丸;加阿胶、干姜、当归为驻车丸。

牛蒡子根散 国医孙用和传  治汗不流,古方罕言之,此是汗出时盖覆不周,汗出不匀,以致腰背手足挛搐。

牛蒡根 二十条  麻黄 二两  牛膝 二两  天南星 二两  地龙 一

上牛蒡根去皮切,并诸药入砂盆内研细,好酒一升,同研烂,新布取汁,后用炭火烧一地坑子,内通红去炭扫尽,药汁内坑中,再以火烧黑色,将出于乳钵内,细研,每服半钱,温酒调下,日三服。用和亲患三年,服之大效。

玄胡丸 海藏评解利伤寒丸药杂例并本方注后

玄胡 当归 青皮 陈皮 三棱 广荗 木香 干姜 另为细末。各半两  雄黄 三 钱,研粉,入姜末同研

上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三二十丸,白汤下,解利内外伤。诗曰:

玄归三广木,青陈姜与黄,醋糊丸桐大,偏宜内外伤。

紫霜丸 治伤寒温壮,内夹冷实,或已得汗,身热不除,及变蒸发热,日久不解,因食成痫,俗呼为食迷风。

代赭石 火烧醋淬  赤石脂 上未。各一两  巴豆 三十个,去皮、脐,炒研  杏仁 五十个,去皮、尖,面炒,另研

上用研匀,汤浸,蒸饼为丸,黄米大。小儿初生三十日以外,可服一丸;半岁、一年、二年可用三丸,乳下,米汤亦得。

无名丸 解内外与四生例相似,在半夏例条下

贯众 茯苓 代赭石 各一两,醋淬  自然铜 三两三钱,醋淬九遍  寒水石 烧成粉,四两  黑豆 去皮,研细,四两

上件为细末,小麦面为丸,绿豆大,生姜汤送下三五十丸。

无名丸此药不知来例,别无解利味数,止是贯众治头风,有毒解毒,大抵解疫疠毒气则效,非若古法之分经也。本草云:代赭石苦甘寒,主鬼疰贼风。自然铜辛平无毒,疗折伤,散血主痛。贯众治头风。半夏治伤寒寒热;巴豆辛温,主伤寒,温疟寒热;豉煎亦解利。此三药虽云治伤寒,止治因内感而发出之外多效,若外感一日,太阳受之,不宜用此,不知药性者,不可执此解利外感,此药大抵止治内不能行经,若欲行经,非汤液不能也。代赭石、自然铜二味,兼以醋淬煅,以苦酒与火力同能上行,故解利也。若以代赭、自然二石,以性论下行之体无疑,更当详紫霜丸主治伤寒温壮,内夹冷实一句,只知无名体也。

天麻朱砂丸 治内外伤。

天麻 一两  雄黄 半两  朱砂 二钱  巴豆 去皮膜、油,半两,约二百粒

上为细末,腊和作铤子,旋丸如黍米大,每服三五丸,温酒白汤送下俱得,食后。玄明丸内有雄黄、干姜、苦酒,与此一体。本草云:雄黄味甘,治百节中大风,所以解利。

安先生传易老解利二药:

狼毒 大戟 草乌头 生用。各等分

上为细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五七丸或十丸,温水下。

解利伤寒

干山药 藜芦 连须,一钱

上为细末,纸捻 之。

杨氏内解丸

芫花 红药 各等分

上为细末,生用,醋糊丸,如绿豆大,温水下一丸,少顷,以葱醋米汤投之,无时。

四生丸

天南星 半夏 芫花 自然铜 各等分

上为细末,醋打,荞麦面为丸,绿豆大。酒积、痰饮、胸胀腹满、食饮不消,五丸,临卧温水下,忌热物;伤寒、时疾,豆豉汤下十五丸,三服;解心气大痛,温醋汤下。 4JFv6UgMY9zT9UTu+CAS/kozamIb0UujLkdUloG1SGpncR6htV0bGIGpNJfSG9x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