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了全球金融家神经的欧债危机,在2013年年初仍然没有终结的迹象。2月20日,德国总理默克尔指出,即使促进竞争力和削减债务有成果,欧元区要战胜本地区危机也要走过一段“漫长的道路”。
反观中国,尽管2012年许多企业抱怨日子不是太好过,但经济基本面未受实质影响,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51.9万亿元,7.8%的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首,且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继续上升。
为什么中国经济能经受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一个重要原因是与我们“世界工厂”的地位有着重要关系。重视实体经济的国家,基础比较厚实,经得起“折腾”。经过了这次金融危机的“折腾”以后,美国提出要重振制造业,提出出口倍增计划。早在2009年10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出台7800亿美元金融复苏计划的时候就说过,要大力发展制造业,包括中低端的制造业,要增加美国的出口,要减少美国的金融业,从而使美国的经济大厦建立在岩石上,而不是建立在沙滩上。
坚持搞实体经济,是中国从这次金融危机中得到的非常重要的经验。中国应该为自己成为“世界工厂”而感到自豪。当然,中国的制造业也必须升级,升级过程可能相当漫长。而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加强企业的管理,从管理中追求最好的质量和最高的效益。必须在全球经济中找准我们自己的定位,以开放的胸怀,整合全球的资源来推动中国制造业的提升。
在制造业升级的过程中,中国企业还需要加强“四化建设”,即:法制文化、双赢文化、创新文化和务实文化。
法制文化,就是企业要按规则办事,树立法治观念。遵纪守法的企业才能基业长青,站住脚跟。双赢文化,则是企业需要树立的一种理念,只有愿意争取双赢乃至多赢,企业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创新文化,在中国是尤其需要的,创新要成为企业的内在动力。中国企业需要增加盈利能力,在创新方面投入更多。务实文化,意味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稳扎稳打,不能急功近利、盲目自信。
这些都属于企业的内功。从外部环境来看,2013年以后,我认为,中国经济下滑的势头可以逆转,如果企业抓住机遇,将会迎来又一次发展的“黄金期”。在新一轮“黄金期”里,继续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有以下几种。
一是工业化力量。中国工业化起步才几十年,而美国、英国已经搞了200多年,中国的工业化还要长期坚持下去,工业化进程将持续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二是城镇化力量。中国城镇化率要达到75%~80%,特别是要实现以人为本的高质量的城镇化,至少还要30年,城镇化对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具有巨大的潜力。
三是改革力量。中国正在酝酿新一轮改革,以市场化为着力点、以经济转型为目的的改革将为经济发展释放更大活力。
四是全球化力量。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全球化趋势,西方经济虽然受到重挫,但大的格局并没有变,我们继续利用全球市场资源发展经济的战略机会依然存在。
对于企业而言,这些都是利好消息。中国企业除了保持实业精神,以制造优质的产品、提供优质的服务之外,尤其要有创新的精神,使中国的实体经济具有全球竞争力。
正如“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2012年所提出的,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驱动着管理模式和理念的变革,只有实施独特的前瞻性战略,对商业模式大胆创新,并实现企业战略及产业链资源价值的重新整合,才能真正提升核心竞争力,也才能成为真正优秀的百年企业。
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企业不仅要做大,更要做强,不仅是硬实力强,更要加强以管理为核心的软实力,只要有千千万万个强大的企业,我们就能打造一个强大的国家经济。我们需要牢记的是,不是经济总量大就叫大国,中国还需加强软实力。在中国对外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被看为一个强国,更要成为在国际上令人尊重的国家。
龙永图
原外经贸部首席谈判代表、副部长
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
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理事会首席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