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虹要想在原来零售的基础上走得更加专业,从出售商品转向提供生活方式解决方案,还需要在顾客认识和内部流程制度上做出改变。
顾及群体差异性 要顾及群体差异,首先要收集顾客数据,当数据足够多时,就需要做大数据分析。天虹已经启动了移动端的大数据分析,客服团队会基于每天新光临的顾客,在移动端浏览交易记录给他们贴标签,再根据标签设置营销活动。线下门店的大数据获取比移动端复杂,顾客消费数据可以通过POS机来获取,但诸如消费者兴趣、爱好等行为数据的获取则比较困难。天虹的策略是:优先利用好线上数据,因为线上既有消费数据,也有行为数据,再基于每一位认证用户,把线上线下的数据打通整合。
根据群体差异性来做标签分类管理,前期的工作量会比较大,标签需要团队来分类定义,顾客需要一个个去标注,不过一旦把顾客群做精准了之后,他们带来的销售贡献就很大。谭晓华说:“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你必须耐得住前面的寂寞,但当这种标签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你会发现你的营销不再盲从。比如,原来我们的思路是某个节日应该卖什么商品,而现在的逻辑是在这个节日,这样一类顾客会有什么需求,我们再来策划营销活动,这样的成交率和转化率是非常高的。从顾客体验的角度来说,你的营销也不再是骚扰,而是他们实实在在的需求甚至是惊喜。”
优化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百货零售业的核心问题,根据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定位,天虹也在摸索新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天虹的供应链管理分为两极。一极是成本,某些偏标准化的产品,实体门店和线上可能会存在竞争,而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价格。实体店的供应链若要与电商竞争,就要从源头拿货,减少无效的中间环节。另一极是优质商品,互联网信息充分对称之后,顾客很容易找到好商品,但优质商品永远是稀缺的,谁能以最快的速度供给市场,谁能保证货源,谁就能胜出。这也形成了天虹供应链管理的两个要素:找到优质的商品资源,与提供优质商品资源的供应商形成长期的战略合作。
天虹从2014年开始构建全球采购网,到2015年已经陆续见效,在国内就有10个采购基地,团队直接驻扎在当地。过去,天虹是等着供应商到总部来,而现在,商品资源池面临快速开发迭代,优质资源需要零售商去争夺。天虹选择在一些专业性要求相对不高,但毛利率较高的品类上采取自营+联营的组合模式,同时也代理一些国际品牌,有很多欧美品牌想进入中国市场,但对市场又不了解,天虹就跟它们展开深度合作。
在全渠道中,天虹的供应链是共享的。虽然前台有微信、微品、虹领巾等多种呈现形式,但它们共用一个平台,天虹花了一年时间来构建全渠道平台,将各种端口整合在一起,然后把顾客信息、商品信息、物流、价格统一到这个集成系统中,这样后台就能快速处理订单,通过多仓寻源功能,选择由天虹仓库发货,还是供应商仓库发货。这样无论前台如何变化,中后台也能做到处变不惊。
调整结构流程 在移动互联网的强势冲击下,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呈现出扁平化、专业化、无边界的趋势,天虹也是如此。原来,天虹内部的沟通方式都是纵向的,通过层级来传递信息;而现在,天虹更多地基于流程或任务进行横向沟通,因此管理层级变得更加扁平,这为天虹精简管理层提供了契机。
有了互联网的工具和技术支持,天虹对流程进行了专业化的改造,建立了总部集约的共享中心。典型的应用体现在财务管理上,原来总部有一个财务部,区域有一个财务部,门店还有一个财务部,天虹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共享中心,通过技术实现共享,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提高了效率。专业化同时还表现为成立专门的业务单元,追求更专业的目标。例如,天虹在2015年成立了超市事业部,从原来的综合管理转向专业化管理。
在无边界组织方面,天虹重点推行了任务团队。所谓任务团队,就是在面对一些突破性业务时,由员工自发组建的更适合完成这一任务的团队。高书林介绍说:“这种任务团队的领导,级别不一定是最高的,他的直接领导可能成为他的资源方,甚至是团队的一员,我们有时还会邀请外部专家或供应商参与其中。这样就完全打破了上下级边界、跨部门边界及内外部边界,团队也更灵活、更具创新精神,任务团队未来会成为天虹的竞争优势。”
目前,天虹的任务团队分为三个层级,一是公司级,负责全渠道营销、主题编辑、微品、虹领巾等相对复杂长期的战略规划;二是部门级,主要聚焦业务层面,涉及流程改进等提升部门效率的任务;三是微任务团队,鼓励每天每时进行一些微改善。微任务团队的运作方式是建立一个微信群,将问题相关人员集合到群里,大家各抒己见,提出改进建议,及时分工,并分享进展情况,任务完成,这个群自动解散。为了减少任务团队对员工本职工作的影响,天虹要求部门领导在安排下属工作时要增加弹性,让员工有余力做一些改进。公司战略与营运总监姜楠楠说:“我们在宝安购物中心开的第一家跨境电商体验店,就是采用了任务团队的工作方法。从计划做体验店开始,到最后完成开店只用了20天。而根据我们的了解,同类企业开设这样一个店至少需要3个月。”
重构绩效管理 天虹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重点构建了绩效管理体系。在员工约束维度,KPI依然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只是KPI的设置较过去有了很大变化。以前,企业绩效管理是高确定、低复杂的,根据效率和质量要求很快能制定出KPI,而现在业务和组织形式越来越多样化,KPI的构成更为复杂,创新能力、顾客评价、参加任务团队等所占的比重会增加。
以参加任务团队为例,有些任务会在绩效等级里体现,有些则直接发放奖金。对个人的评估,主要是看其在一定时间内加入的任务团队的个数,以及在该团队的贡献度排名,然后折算出一个分数,这个分数会跟年度奖金分配与职业晋升挂钩。
原来绩效管理是通过PC端的信息系统来做阶段性考核的,而现在天虹正在构建一个基于App的绩效管理系统,做到即时反馈,随时评价,再将反馈汇总形成管理大数据。天虹借鉴了NBA球队的管理模式:在球员转会时就确定他的价值,并在赢球后予以激励,球队的奖金根据出场时间、主力和替补队员来分成。天虹也实行了招聘定价和超额利润分享,并在部分业务中引入合伙人制度。
此外,天虹还学习了“罗辑思维”节操币的玩法,引入“点赞模式”,即每个人可以用手中的节操币对同事的正向行为予以肯定,每个节操币积25分,积分可以兑换实物。发节操币时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必须公开说明原因。最后,公司会统计公布这段时间内谁获得的节操币最多,起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这种游戏化的方式让员工感到有趣,”高书林有感而发,“不像原来,我们更多依靠上级评价,而现在就是依靠口碑,更公平、更客观。”
天虹的全渠道战略付诸实施以来,在渠道拓展、供应链管理、组织变革等方面结出了一个又一个硕果。但由此也产生了一个问题:这么多的业务方向,用什么手段来平衡?
“天虹的业务看上去很多,但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非常清晰的,主要聚焦了两个点,一个是线上线下融合,一个是提供生活体验。虽然线上既有微信又有微品,但它们都是由相对独立的团队来运营的,这当中还有一个协同的机制,比如整个公司层面有一个全渠道推进委员会来协调各渠道业务,这个委员会同时又归属于电商事业部,由该事业部统筹管理。线下方面,我们依然按照区域来管理实体店,分区域发展。在移动互联与实体店之间做全渠道融合,可能要靠公司的总办会,甚至是我个人,努力承担起更多的推动工作。”高书林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当然,除此之外,天虹的全渠道转型还面临着不少挑战,如管理团队的思维模式和对业务的理解如何跟上转型步伐?每项业务的关键指标是什么,如何形成绩效考核的衡量标准?在运营层面,如何实现精细化管理,形成天虹独特的优势……
全渠道解决的是提供商的服务方式,而生活方式解决方案、消费者教育更多是一种新的价值创造,要想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光有服务方式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内容编辑,这才是新型零售的未来。尽管传统零售企业都在转型,但零售的本质从未改变。转型不是一蹴而就,不在一朝一夕,而是由每时每刻一点一滴的细节构成的,这对天虹来说是一场试炼,对零售行业的其他企业又何尝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