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诚信机制环境之下,不管是商家之间还是伙伴之间,协议无处不在。现在,在家长和父母之间,也开始流行亲子协议。在亲子协议的影响之下,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发生着变化。
通过亲子协定的签署,可以牵制两方的行动。父母不可以随意地对孩子做出行动,而孩子也不可随意违反。因为这是在两方的共同承认之下的。父母承诺尊重隐私,孩子保证成绩增长。
相信很多家长都面临过这样的情况,当自己死乞白咧地给孩子讲大道理,指出他们的一些不良习惯和缺点,可孩子却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完全不把父母的话记在心间。当众多的家长都在为教育孩子而苦恼的时候,一种新型的育子方法出现在大家面前,那就是亲子协定。亲子协定要求父母和子女分别承诺各自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父母之间的平等交流,从而改变那种“父母说、孩子听”的“单向教育”模式,形成父母与子女互相承诺的双向教育模式。这样不仅可以使孩子心理上得到平衡,而且可以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自信心、自理能力。
但是任何事情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亲子协定当然也要因人而异。12岁的小明(化名)与父母之间的战争可以说是由来已久,长期难以调和。批评小明不听自己和老师的话,学习成绩不理想,缺点不改正等是父母的常课;而埋怨父母不尊重自己、讲话口气生硬、整天啰嗦、烦人、有时还动手打人等话语,则是小明的抱怨。两方的矛盾一直得不到解决。
而在小明和父母签订了亲子协定之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亲子协议的内容是这样的:家长条款是:当在吃饭时,家长不能问孩子的分数;当孩子不听话时,父母不可以打人,要用道理来说服他;周末要带小明去有益的地方玩,不可以偷看小明的日记等等承诺,而孩子要遵守:出去玩和父母打招呼;和父母经常谈谈心,适当地承担洗碗的工作;自己叠被子、洗内衣和袜子。在这些内容中,列举了一些,在“合同”形成后,家长和孩子都自愿签上自己的名字。
在协议签订后,孩子和父母之间有什么变化呢?首先看看小明,他不但出去玩耍时主动与父母打招呼,自己心里有什么事也会找父母倾诉,与父母交流看法。而且也变得很勤快了,在以前是属于那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类型,而现在能主动帮助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而每过一个月的时间,小明都要拿着协议来进行对比,对照自己还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是否需要以后进一步改正。当然协议也使父母的改掉了很多的坏习惯。
亲子协议既然有这么大的影响力,那么到底什么是“亲子协议”,亲子协议又该怎样具体地去落实呢?
其实在2002年北京的家庭教育指导行动培训会上,就第一次提出了协议式教育的理念。这是教育专家在对各种教育问题进行苦苦钻研的结果。专家们针对大多数家长呕心沥血地教育孩子,却被孩子们厌烦的情况,提出了“协议式教育”的家庭教育新理念。协议教育主张父母与子女之间建立协议,要求父母和孩子分别承担各自应尽的职责,通过协议来拉紧父母与孩子间的交流,特别是建立平等的关系。
虽然协议式教育具有很多益处,但是并非十全十美,也不可以解决全部的教育问题。
随着亲子协议的出现,在逐渐增加的亲子协议教育实践中,不仅规范了家长、孩子的言行,也促进了双方的自律和互律,在一些家庭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的。但是很多的家庭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的问题。因此“协议式教育”并未如人们所愿,成为包治百病、一用即灵的灵丹妙药。
一位家长曾经阐述过这样的问题,他的小孩现在已经12岁了,在上初一,但是对于学习却很懈怠,因而学习很平常,父母对此感到很焦急,常常批评教育他,还因此尝试过陪读,但是成效都不大。偶然中,这位家长听说了亲子教育,于是想试试,他们和孩子提出签教育协议。首先规定,孩子要保证每天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听讲;其次,各种考试成绩在七十分以上;然后,每天自己按时起床,晚饭后洗碗。父母承诺:孩子做作业出现问题时,不暴躁,耐心讲解;在孩子完成作业的情况下,允许打两个小时电子游戏;给孩子每周二十元零用钱;父亲改掉打人以及经常外出醉酒的毛病。
在开始协议签署的时候,双方都很积极,但是不久后,孩子和家长都开始懈怠。孩子毁约后甚至开始用他的歪理,说道:“我学习不好,不要紧,按协议取消打游戏、扣我的零用钱就可以啦。”而父母也是很为难,看着简单得不得了的作业,孩子愣是不会做,谁能不着急?打人的心都有了。一系列的问题都出现,如今这协议就像一纸空文,用家长的话说:“还不如不签。”
面对这样的例子,就要正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制定“亲子协议”?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于任何事情都要因人而异。对于“亲子协议”问题,某专家说过,其实这种协议是有可取之处,它是一种全新的家庭教育新理念,家长与孩子在人格上的平等得到了充分的尊重。而且通过家长与孩子沟通,孩子主观的意愿和自觉行动得到了调动,自我约束意识和管理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亲子协议”是个具体执行的问题。从根本上说,“亲子协议”更多地在于对孩子自我约束能力的正面激励,比如说孩子和父母总是说:“咱们有协议呢。”对父母来说,你首先要约束和管理好自己。但是当遇上确实难办的那一类孩子,父母不能采取一种方法,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在制定的过程中一定要制定合理的条约,同时要坚持,双方鼓励、打气。
作为协议中的孩子们又如何看待“亲子协议”问题呢?可能在开始时采取态度,孩子在青春期都会有一些自以为是的想法,因此要合理地开导孩子接受条款。
不可以过分地要求孩子,制定超出孩子现实能力的条款。条款内容要清晰明了,要具体,不要出现模棱两可的规定。这样会使双方在某些时候,出现钻牛角尖的情况。同时条款要在双方认可的情况下签订,不可单凭一方意志制定。
亲子协议要针对各个家庭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或少年来说,要求不能太高,条款明确、职责分明。同时也要在心中形成孩子毕竟是孩子的定理,在协定开始后,家长的责任——监督、督促孩子也要继续履约。事物在发展,协定也要根据情况,要不断修改约定的内容。
其实在传统的教育中,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君子协议”一说,但是通常在家庭里被视作玩笑或是一种口头承诺,白纸黑字的书面合同却不是很常见。现在越来越受到欢迎的“亲子协议”,却不失为亲子沟通的一种途径。
对于孩子来说,教育不得当,可以给父母扣分。
“爸爸,你又朝我乱发脾气,你违约了,我要翻出协定来惩罚你!”8岁的小明像大人一样正经地对爸爸反抗着。
段先生是某机关的干部,他也与他的儿子签订了“协议”。提到签订的“协议”,他就很高兴。儿子在上幼儿园,老师根据每个小孩每天的表现打分,表现不好会扣分,扣了分就要帮助妈妈做家务。段先生自己的脾气不是很好,儿子在学校学习了老师的方法,回到了家里要求他,无故冲他大声说话扣2分,罚爸爸帮妈妈洗碗;无故朝他发脾气扣3分,罚爸爸帮妈妈洗衣服;无故动手打他,就要扣10分,罚爸爸周末不准出门,在家做所有的家务,还要向他赔礼道歉等等一系列的条件。
虽然这样的条件确实是对于父母来说有损风范,但是可以起到一定的牵制家长无理行为的效果。也让孩子可以领略到作为大人的一种权利的发挥的快乐感觉。
和孩子来个协定,让你和孩子和平、和谐地交谈,你们之间也可以像朋友一样交谈、讨论。“亲子协议”也许是你和孩子间一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