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效率

资源配置的目标是有效率。经济学上的效率和生活中的效率是两个概念,经济学中效率的含义是指一种状态。在这个状态下,如果想让某个社会成员变得更好,就只能至少让其他某个成员的状况变得比现在差。换句话说,如果不让某个人变差,就不能让任何人变好。想想,还有比这个状态更好的吗?这个状态,很像“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如果在不使任何人变差的情况下,还能让某个人变好,那么这个状态,就不是最好的,还有改进的余地。只有达到有效状态,才是最好的。

经济学上对效率有一个专门概念,叫“帕累托效率”。帕累托( Vilfredo Pareto 1848 1923 )是意大利经济学家,他最先提出了这个效率概念,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

迄今为止,人类找到了两种配置资源的方式:一个是计划,一个是市场。主要用计划方法配置资源的经济叫计划经济,主要用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叫市场经济。

计划方式,就是计划部门的人说了算,只有他们有权决定资源怎么配置,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是计划事先规定好了的。所有人都必须服从,不能各行其是。

问题是,计划部门的人即使再聪明,也不能了解所有人的欲望,不能了解所有企业的状况;计划部门的人再多,也不过就是几百人、几千人而已。因此,计划部门根本没有能力处理一个庞大经济体的全部生产和消费活动,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导致无效率和失败是必然的。

说到底,计划经济是一种由个别人说了算的经济体系,是一个公众不能自主决定自己事务的经济安排。

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手段是市场,其核心是价格机制。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买什么、买多少,由消费者根据市场价格和自己的收入和偏好决定;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要看生产什么更赚钱。说得通俗点,市场经济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的经济,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

1978 年,在邓小平( 1904 1997 )的领导下,中国开始进行市场取向的改革。邓小平的名言是: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这是对过去多年错误认识的颠覆。

为什么要改革?就是因为虽然计划经济在开始的时候,也曾经创造了若干奇迹,但是它固有的弊端最终使它归于失败。计划经济既不公平,更缺乏效率。

在有些国家,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挨饿经常发生,人民生活困顿,国家生机全无。比如苏联,就变成了“前苏联”。

奇怪的是,计划部门的人都很聪明,都是社会的精英,也都想把经济搞好,而且还自认为有能力搞好,但是愿望终究只是愿望,规律是不能违背的。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 1770 1843 )说,总是使人间变成地狱的东西,恰恰是人们试图使其变成天堂!世界就是如此奇妙。

中国 1978 年以来的市场经济实践,是市场经济优于计划经济最好的证明。

那么,为什么中国以及其他国家过去实行计划经济,而另外更多的国家却选择了市场经济呢?除了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约束之外,归根到底,是因为不同国家的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不一样。有人认为有意识的管理、管制、计划更有效,集体的力量更强大,应该由集体来决定资源如何配置,也就是由计划当局来规定人们如何行动。而有人的认识却相反,他们觉得个人自发的力量更强大,应该由个人来决定自己的事情。而后者正是经济学的传统。分叉,就是从此开始的。

这也说明,经济学很重要。

由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人民从贫困的泥淖中走出来,正在享有前所未有的生活福祉。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互联网、出国留学、外国大片等,都是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结果。

由于看世界的方式不一样,导致不同的经济学,不同的经济学导致不同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造成不同的经济后果,何止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经济学值得了解,还因为经济学很深刻,能够让人更好地理解社会、理解人生、认识世界。

经济学可以帮助你澄清从小时候就一直有的似是而非和难解之谜。比如为什么“物以稀为贵”?粮食仅仅是农民“汗滴禾下土”的结果吗?利息就意味着剥削吗?浪费是否就是可耻的?虚荣就那么不好吗?为什么美国不生产电视,而日本不生产药?

经济学理论包括两部分:一是微观经济学,一是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关注的是微观的行为,也就是一个消费者、一个厂商、一个市场是如何行为的;宏观经济学关注的则是一个国家甚至全世界的经济是如何运转的,如果出了问题又怎么办。

经济学不但伟大,而且有趣,只需读几页本书,你必能体会。

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 Adam Smith ), 1723 年出生于苏格兰,是个遗腹子。他先是在格拉斯哥大学学习, 17 岁时,骑马去牛津学院(非牛津大学)读书。毕业后曾经给贵族做过一段时间的家庭教师,这也是一个崇高的职位。然后在格拉斯哥大学任教,讲授《道德哲学》。那时候的道德哲学几乎相当于现在的全部社会科学,后来的经济学内容也包括在内。斯密担任过格拉斯哥大学的校长,晚年还担任名誉校长,他也做过海关的专员。

其主要著作是 1759 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和 1776 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正是后者开创了近代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正是经济学之父。

斯密在经济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把政治经济学发展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提出了分工促进经济增长的原理;批判了重农主义和重商主义,重农主义认为农业是唯一创造财富的产业,重商主义则认为商业流通是财富的唯一源泉,斯密在理论上批判了他们的偏见,认为只要是包含人类劳动的产品都具有价值;提出了政府的职能,即建立国防、建立严正的司法机构、建立并维持必要的公共工程,这被后人称为小政府的标准;提出了赋税的四项原则,即公平、确定、便利、节省,直到今天这仍然是指导各国税收的政策的圭臬。

斯密最为人所知的是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学说。他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着一种和谐的自然秩序。显然,斯密在哲学上受到了亚里士多德、洛克和休谟等人的影响。

斯密的哲学思想和经济学思想,影响了后来的经济学家如李嘉图、马尔萨斯和凯恩斯等。

斯密的《道德情操论》讲的是“利他”促进社会和谐,而《国富论》又说“利己”促进社会和谐,这被认为是一个矛盾,即“斯密悖论”。经济学家陈岱孙( 1900 1997 )对此有精湛的论证,他认为,矛盾是表面的,实质上,二者并不矛盾,它们可以统一于“利己心”。

斯密口吃,可是演讲起来却滔滔不绝;他钟爱一个姑娘,但却因为近视和这个姑娘在舞会上擦肩而过,终身未娶。

斯密奉母至孝,和母亲相依为命, 1790 年,仅仅在他母亲去世几年后,他也离开了人世。去世之前,他烧毁了全部未定稿,以免给后人留下不必要的争议,可见其学术品德的高尚。 UgBB76NuJcPBgBKE+VXfwzNpnLmR/J2JSKeAc8XU937o/EmhiYE+1kGoIaaJq+R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