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节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坚定不移的正确方向来自灰度、妥协与宽容。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是从灰色中脱颖而出的,方向是随时间与空间而变的,它常常又会变得不清晰,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
——任正非
中国人通常喜欢讲立场、讲原则,因此多数人对于事物的看法偏于两个面:一个东西要么就是黑的,要么就是白的。不论是对人的看法,还是组织的运作,都会出现是非黑白的判断,很少有人会去想还有没有第三条路可选择。
比如,做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必须了解老板、了解员工,可是理解人性是非常困难的,而且人性也并不是单纯的黑与白、好与坏。有的心理学家认为“人是一种复杂的情感的混合体”,很多人都存在多重人格,根本不应该以所谓的是非好坏来衡量。在企业的发展方向上,同样也如此。有的人想要走这一条路,有的人想要选择另一条路,难道就不能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吗?
其实,黑和白是最容易走的两条路。一个东西非黑即白,很容易做出选择,但在很多时候事情并不是介于一个标准化的模式当中,单纯的黑或者单纯的白都是一个极端的表现,并不符合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换句话说,人生往往需要一些灰色地带,一些缓冲地带,一些让黑白冲突不那么明显、让黑白矛盾不那么激烈的状态。想要融合黑和白的两种思想,形成合力可能是最难的,而任正非认为这种介于黑和白之间的就是灰度。
“灰度”是一种对各方意见、态度、行为方式的综合,是在坚持大的方向、原则不动摇的前提下,对其他各方意见的妥协,是对不同意见、不同工作风格、不同个人习惯的宽容。灰度看重的是一种整合能力、一种协调能力、一种包容能力,目的就是团结彼此,让不同的人、不同的立场、不同的方向尽可能地形成一股合力。
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统一的两面,我们不能仅仅看到事物的对立面,而忽略内在统一的一面,灰度理论恰恰是对事物内在统一性的把握。任正非强调合理地掌握合适的灰度是各种影响发展的要素,在一段时间和谐,这种和谐的过程叫妥协,这种和谐的结果叫灰度。而管理上的灰度是企业的生命之术,是确保一个企业能够顺利发展和变革的基础。按照这个理论,企业在向自己的发展目标前进时,管理者在实施自己的规划时,组织中的各要素应该和谐共存、共同发展,并且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也应该实现个人的目标,这才是一种良性的、有机的、生态的发展。
任正非曾经以史为鉴,认为中国历来就有很多出色的改革家,这些人能力出众、富有远见,但唯一的缺点就是太过激进和极端,没有兼顾各方的利益,最终遭遇了巨大的阻碍。如果变法者能够用较长时间来实践,而不是太急迫、太全面,适当收敛一些,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大众的接受程度也会更高一些。
任正非意识到改革并不仅仅是小部分人的工作,管理也不是小部分人的事情,必须从大局来考虑问题,必须兼顾各方的利益。凡事不能从单一面来做决断,该妥协的时候要妥协,该迂回的时候要迂回,不能固执地认为别人一定是错的,而自己一定是对的。在出现争议和矛盾的时候最好找一个模糊地带,把握一个各方都不那么敏感的点,让所有人都能够接受,都不会产生太大的抵触情绪。
多数企业在制定计划并开始决定实施的时候,常常会明确方向和目标,会坚持目标与方向的正确性与原则性,但它们关注的焦点往往也仅仅停留在这上面。实际上阶段内的目标虽然是唯一的,方向也是唯一的,但方法是多样化的。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更高效地实现目标,如何才能更为合理顺利地实现目标,这才是管理者真正要思考的问题,而这恰恰是灰度理论的优势所在。
华为的成功改革给所有人提供了一种思路:做人做事都需要掌握灰度哲学,不能采取“非此即彼”的原则,不能激进地以“是非黑白”的原则来对待任何一份工作,保持模糊很重要。而且任何人、任何事都有对立的一面,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缺点,也都有各自的特点,依靠那些模糊的原则和界限将这些不同点和对立面统一起来,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可以说,灰度是华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任正非曾经解释说:“华为文化不是具体的东西,不是数学公式也不是方程式,它没有边界。也不能说华为文化的定义是什么,它是模糊的。正因为模糊,才不会受到太多的约束和反对,才能给奋斗者带来更大的施展空间。”
这种无边界的模糊的模式实际上就是一种包容、一种自由。任正非一直强调的是团队合作,强调组织的和谐与统一。这种团结不仅仅是将不同立场、不同理念的人团结在一起,还要求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建立起更加亲密、彼此信任的关系。上级与下级不再是单纯的管理与被管理、征服与被征服、官与民、父与子的关系,也就是说,管理者要尊重员工的个性、能力与爱好,要将其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人与人之间虽然有地位的差别,但本质上是平等的关系。消除了地位上的对立,模糊了传统的权力运作模式,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信任度会不断提升,彼此也更容易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