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旷古奇才袁了凡及其《了凡四训》

一、袁了凡的坎坷家世

袁了凡(1533—1606),初名袁表,后改名袁黄。字坤仪,号学海,后因明白了“命由我作”的道理,不愿再落入凡夫的习气,所以改号为了凡。袁了凡出生于浙江嘉善县的魏塘镇,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此度过,在科举考试时也是以嘉善学生的身份报名参加的,故其籍贯应为嘉善。了凡在中举之前,曾在吴江修建房屋居住,罢官后也曾移居吴江芦墟赵田村,安度其晚年,所以与吴江亦有很深的因缘。

袁了凡的家世,五代坎坷,然以医术济世,以诗书传家,诠释了《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道理。了凡祖上本为嘉善县望族,世居陶庄。据说了凡的高祖父袁顺是明代大儒方孝孺的门生,因朱棣发动“靖难之变”,篡夺皇位,袁顺“不惮陨身灭族以殉忠义”,故受到牵连,出走避难,家产田产亦被查没,后虽归还,然损失惨重。袁顺之子也就是了凡的曾祖父袁颢(号菊泉),遵从父命放弃了参加科举求取功名之路。他曾说:“及奉父命罢习举业,从而读书便觉不同,既无得失之念横于胸中,而一纯白之心事读明白之古书,自然触处。”袁颢曾寄养在吴江芦墟名医徐孟彰家,后被招为女婿,遂入籍吴江,以行医为业,家道渐兴。《嘉善县志》称他为“博学而隐于医”,据了凡的父亲袁仁《记先祖菊泉遗事》载:“谓医贱业,可以藏身,可以晦名,可以济人,可以养亲,遂寓意于医。”袁颢不仅医术高明,且“实精皇极数,得邵子正传,不欲显名而抵言于脉也”。他在行医的时候,常常依其医道为他人预测吉凶,劝人向善。有一次,一位姓王的女子来求他看病,袁颢为她把脉之后对她说:“心脉代表自己,肝脉代表父母,从你的脉象看,心脉强而肝脉弱,好像你对父母不孝。”他通过脉象的道理,为人善巧劝说不孝的过患,由此感化了王氏。还有一次,苏州的一位地方官员胡节推找袁老先生为他看病,袁颢给他把脉之后对他说:“从你的脉象来看,心脉圆而清,你应当是一个贵人。肺金为财,脾土生之,你的脾脉浮沉不定,看来你对金钱有贪欲奢求之心。”顿时,这位从苏州来看病的官员羞耻之心油然而生。后来,他幡然醒悟,为官以廉洁奉公而著称。曾祖父的这些善行经历作为袁氏家风之一部分自然会对袁了凡先生产生很大影响。

袁颢生有三子,次子袁祥即为了凡的祖父。袁祥六岁时即赘嘉善魏塘良医殳恒轩家,亦以行医为业,并精通于经学。袁祥生子袁仁即为了凡的父亲,他虽承继祖训未出来做官,然其学问、道德俱佳,被时人称为“浙西大儒”。与当时的大儒王阳明及其入室弟子王心斋、王龙溪等在学问上相往来,初次拜见王阳明时,请问“致良知”的道理,王阳明以诗回答他说“良知即是独知时……自家痛痒自家知。若将痛痒从人问,痛痒何须更问为”,后一直以“益友待之”。袁仁以贤能闻名于地方,故常被推举为“耆宾”,主持地方的祭典。他著作甚丰,有多部收入《四库全书》。了凡先生在十四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遗书二万余卷”。袁仁去世时留下了一句偈颂:“附赘乾坤七十年,飘然今喜谢尘缘。”可见其超然达观之心境。

二、“爱民重而官爵轻”的为官之道

清代彭际清所撰《居士传》中有袁了凡先生的传,其中记载了他平生心存仁慈而乐善好施,常诵持经咒,每日坚持坐禅,定有修行的常课,从未间断。袁了凡曾拜王阳明的弟子王畿为师,后受教于云谷禅师,教以“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立命”说,授以“功过格”,用作记录每日的善恶行为。他经常劝人持“功过格”,乡人称其为“愿人”。据《了凡四训》的记载,袁了凡遵从母命放弃参加科举考试的学业,改学医术;后接受孔先生命理之学,相信“命由天定”,所以淡然无求;最后听从云谷禅师“命由我作”的教导,从此转移定数,改变了命运。

隆庆四年(1570),袁了凡考中举人,万历十四年(1586)中进士,后授任宝坻(今天津市宝坻区)知县。袁了凡的为官之道是“爱民重而官爵轻”,正直勤政、廉洁爱民,深受百姓的爱戴,被誉为“宝坻自金代建县八百多年来最受人称道的好县令”。

袁了凡上任伊始,即作《到任祭城皇文》,一则表明自己心迹,二则请神灵来做证明,如“吾愿恭顺以事上”、“吾愿虚怀乐善以事邑之贤者”、“吾愿崇俭以厚风俗”、“吾愿兴民之利而辟其荒芜”、“吾愿防民之患而修其沟畛”等等。袁了凡六月出任宝坻知县,正值洪灾,百姓无米饥饿,甚至发生易子而食的悲惨景象,袁了凡一方面借俸禄来抵偿赋税,买米以救济灾民,另一方面立即奏请减轻赋税及额外加征米粮之事,革除运木重夫、重马、采石及箭手诸役,使饥荒中的宝坻民众“所活甚众”。同时整治三岔河,修筑堤坝,防涝抗旱,令百姓在沿海多植柳树,海水夹沙土,遇柳而淤,久之成堤,彻底根除了洪涝灾害。袁了凡以百姓之心为心,在为政五年的时间里,实行善政,减轻赋税,兴修水利,整治沟渠,开辟荒地,引进水稻,劝农耕作,提倡教育,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实事,取得了卓著的政绩。当时的巡抚以其通晓边防,召之共议大计,他献“革养军虚费”、“定市马良法”、“广山林种植法”等十策,可见其卓越的见识和政治才能。和他同时代的名儒杨起元(1547—1599)赞誉他说:“宝坻银鱼上供为累,生素闻之。足下寓书某,遂得停止,真大力量也。”宝坻历来以河道多、水产品丰富,尤以出产银鱼这一朝廷贡品而驰名。常年给朝廷进贡,给宝坻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经过袁了凡的努力终于停止了银鱼进贡。因此有人评价他说:“袁黄(了凡)的价值就在于他不同于别人,给老百姓留下的是好的东西,同时也是对历史、对自己负责的东西,当政者不能急功近利,要有历史的远见卓识。老百姓心地善良,而且还有向善的趋同性,用善文化加以正面引导,就会产生强大的善效应,极大地促进社会风气向更加文明的方向转化。”在《宝坻政书》中,他倡导官员之间应该搞好团结,这在一个互相检举揭发,甚至诬告之风盛行的时代确实难能可贵。他用自己的崇高品德和卓越才学树立起高洁的形象,今天依然受到宝坻人民的爱戴,人们为他设立纪念馆,成立研究会,永远纪念这位勤政爱民的清官。

万历二十年(1592),日本的实际统治者丰臣秀吉征伐朝鲜。应朝鲜求援,明朝派军队赴朝鲜救援。兵部右侍郎宋应昌“经略备倭事宜”,疏请袁了凡“赞画军前兼督朝鲜兵政”。“问关异域,功迹茂著”,“勋劳甚备”(《了凡杂著·序》)。八月,宋应昌受任经略为主师,袁了凡就随他一起到关外辽阳,调兵筹饷,筹集各项军需。因此说“军书繁忙”。十月之后,与提督主将李如松相继率兵渡鸭绿江进入朝鲜。在“明万历朝鲜之役”中,袁了凡发挥了出色的军事才能,调度军粮,协调朝鲜方面收集军情,制定战术,鞠躬尽瘁,对于击败日寇功不可没。然袁了凡因仗义执言,曾当面指出提督李如松有隙,后李如松兵败,以十项罪名弹劾他(包括诬告他按兵不动,以及在宝坻时纵民逃税等),导致袁了凡被迫停职返乡。后来案情大白,朝廷为其平反了冤屈。天启元年(1621),吏部尚书赵南星追叙袁了凡东征功勋,追赠尚宝司少卿。然而距了凡先生去世已过去了十五年的时间。

袁了凡因直言得罪上司,受人陷害,故罹此大难,这对国家而言可谓大不幸,因为由此失去了一位忠臣、能吏、廉官;然对其个人却未必如此,以了凡先生的为人和个性,本不适合于此时险恶的官场,或许因此避免了此后更大的灾祸亦未可言。正是因为这一次的无妄之灾,他被迫返乡归隐,反而成就了他晚年的研究著述和慈善事业。

三、袁了凡晚年潜心著述及广行善事

袁了凡是一个扎根于百姓的平民思想家,又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通才大家,他博学多才,一生著述近三十部,多达两百余卷,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水利、农艺、史学、文献学、军事学、教育学、数学、音乐、佛学、道教、命理、相术、风水等众多领域,而且“莫不洞悉原委,撰有成编”,称其为旷古奇才毫不为过。

民国时期苏州弘化社版《袁了凡先生四训》所附《袁了凡居士传》中载:“先生博学尚奇,凡河洛、理数、律吕、水利、兵备,旁及勾股、堪舆、星命之学,无不精密研求,富有心得。有《两行斋集》、《历法新书》、《皇都水利》、《评注八代文宗》、《群书备考》、《手批纲鉴》行世。”乾隆《吴江县志》亦称其“好奇尚博,凡河洛、象纬、律吕、水利、河渠、韬钤、赋役、屯田、马政,以及太乙、奇门、六壬、岐黄、勾股、堪舆、星命之学,莫不洞悉原委,撰有成编”。其主要著作有《皇都水利考》、《评注八代文宗》、《祈嗣真诠》,为《四库全书》存目。《赵田袁氏丛书》刊入《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还有《两行斋集》、《历法新书》、《宝坻政书》、《劝农书》、《春秋义例》、《论语笺疏》、《史汉定事》、《历史纲鉴补》、《袁氏政书》、《袁氏易传》、《群书备考》、《摄生三要》、《游艺塾文规》、《游艺塾续文观》等。在上述著作中,《摄生三要》融汇道家、医学思想,提出了聚精、养气、存神摄生的三大纲要,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养生理论。《群书备考》是一部重要的文献学著作,得益于他家中丰富的藏书。《游艺塾文规》,对科场文体进行了总结。他所著的《历法新书》涉及46种历法,在科技史上也留有盛名。此外,袁了凡还是方册本《径山藏》(即《嘉兴藏》)刻印的最初提议者,时在万历元年(1573),然此倡议因当时条件不具备而未能实施,直到万历十一年(1583)袁了凡与法本将此事与高僧真可商量,才引起真可的注意,嘱弟子密藏(道开)正式筹备藏经募刻之事。以往佛教大藏经均为梵筴本,不但印刷成本高,难以普及,而且经版均深藏于宫内,请印不易,为便于佛经流通,袁了凡才有了刻经之议。

袁了凡晚年还积极推动家乡的慈善公益事业,他在嘉兴倡导同善会,是嘉兴四大善人之首,对民间慈善事业有推动之功。袁了凡与嘉善名人陈龙正的父亲陈于王是同科进士,两人情趣相投,常探讨修德行义之举,两家还结为儿女亲家。崇祯年间,陈正龙在嘉善倡举同善会,崇祯十四年(1641)又建立同善会馆,作为经办善业的常设机构和公所。同善会馆是江南最早兴起的民间慈善组织,是近代中国慈善组织的雏形,成为后来风行全国的乡村慈善组织。袁了凡先生并不十分富有,但他常行布施。他的夫人亦温淑贤惠,助夫成德,一直协助他完成所有的善行。有一次她买了不少棉絮准备做棉衣,了凡说:“家中有丝绵,轻便而又保暖,何必再买棉絮?”夫人说:“丝绵贵,棉絮便宜,我想将家中丝绵换成棉絮,这样可以多做棉衣施给买不起棉衣的人。”了凡听后非常欣慰地说:“如果是这样,就不愁我们的孩子没有福禄了。”他的儿子袁俨,后来果然考中进士,担任了广东高要县的知县。袁了凡之后,袁家子孙为官者众多,家族繁衍,兴旺不衰。

袁了凡及其祖上五代历尽坎坷,然而袁家从未对国家、对社会有一分抱怨和不满,而是始终不渝以医术济世,以诗书传家,以德行化天下,时机成熟则出而为官,护国利民,体现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清乾隆二年(1737)入祀魏塘书院“六贤祠”,受到世人的敬仰。

四、旷古奇书《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是明代儒者袁了凡先生为教育自己的子孙而作的四篇家训,此书以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数十年的学问修养,揭示了命运的原理和改变命运的方法。这四篇家训分别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第一篇《立命之学》是全书的总纲,阐发了“命运在我不在天”的道理;第二篇《改过之法》与第三篇《积善之方》是全书的重点,详细阐述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方法,这是立命之学具体的实践;最后一篇《谦德之效》,阐述了“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去除为善者的骄慢心理,以达到改变命运的效果。

这四篇文章分别来自袁了凡先生不同时期的著作,其中《立命之学》是袁了凡晚年为训诫儿子而作的,初名《戒子文》,《稗乘》和《丛书集成初编》所收的即为此篇并附以“功过格”。《改过之法》、《积善之方》是他早年著作《祈嗣真诠》(此书分改过、积善、聚精、养气、存神、和室、知时、成胎、治病、祈祷十篇)中的两篇。而《谦德之效》则取自他晚年所作的《谦虚利中》篇。在清人编纂的《丹桂籍》中,这四篇文章题名为《袁了凡先生四训》,后世遂以《了凡四训》流传。

《了凡四训》成书以后,颇受后世推崇,对于世道人心之提升大有裨益。据清代彭绍升居士《袁了凡传》后的按语记载,袁了凡逝后百余年间,“功过格盛传于世,世之欲善者,虑无不知效法了凡”。曾国藩亦深受《了凡四训》的影响,将其列为子侄人生修养的必读之书。他在日记中记载了读此书后改号“涤生”的原因:“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曾国藩治家全书·日记》)胡适也把《了凡四训》看作是“研究中古思想史的一部重要代表作”(胡适:《〈精本袁了凡先生四训〉封面题记》)。

本书蕴涵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和人生智慧,具有激励人积极有为、奋发向上的力量。民国年间净土宗祖师印光法师曾竭力提倡,广为刻印流通,他称赞说:“袁了凡先生训子四篇,文理俱畅,豁人心目,读之自有欣欣向荣、亟欲取法之势,洵淑世良谟也。”逸名《了凡四训序》中称袁了凡“以数十年修身治性、日新月盛之阅历体验,又加数十年字锻句炼之润饰”,所以“其文精而博大,其理中正而精微”,并赞誉《了凡四训》“不独为千古名言,亦千古妙文也”。佛学推行社在刊行此书时说:“《了凡四训》,举世皆知为改造命运之宝典,有大福分人一得此书,自能悉心庄诵,百读不厌,坚立大愿,由解起行,于是转病为健,转夭为寿,转穷为达,转罪为福,转凡为圣。以之淑身,尽人可以成圣贤;以之淑世,举世可以消灾障。此自度度人之广方便门也。”

《了凡四训》是一部劝人为善的书,书中所讲的内容,非常适合普通百姓阅读。这部书融入了儒、释、道三家的智慧精华,不光可以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而且对于世道人心、社会风气的树立,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了凡先生把善事概括为十个方面,即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还大力劝化他人,他的家乡嘉善县陶庄镇也因此被称为“了凡故里,积善之乡”。

贯穿《了凡四训》的一个宗旨就是《周易》中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所以本书可以看作是一部家庭教育的书。这四篇家训,在最早的时候书名为《戒子文》,又名《训子书》、《训子言》、《阴骘录》等。袁了凡教诫儿子要认识命运的原理,改过积善的方法,分辨善恶美丑的差别,以及行善积德、谦虚美德的效验等。他教人明白做人的道理,讲述了如何认识命运、改变命运的原理及其实践方法。在清末的时候,这部书曾经和《曾国藩家书》齐名,有人把《了凡四训》和《曾国藩家书》称为“一训”、“一书”。历史上有名的世家,如“九牧林”、“义门陈”以及范仲淹家族等,均重视家风、家学,教授做人的道理,重视德行的培养。如陈家历史上办过东佳书院,培养家风,子孙代代兴盛。陈独秀、陈毅、陈云、陈赓,都是“义门陈”的后代。所以一个家庭没有家学,即使有钱有势,也难以保持长久。

中国人常说“富不过三代”,很多官宦人家及富裕之家,难以传承久远。曾国藩在给他的弟弟们的家书中,曾论“官宦之家”、“商贾之家”、“耕读之家”、“孝友之家”,其有这样一段话:“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续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也就是做官的人家,不少只传一代就衰落了,因为多绔纨子弟,骄奢放逸,难以持久。经商的家庭,能勤俭持家、有创业精神的,可以延续三四代。耕读之家就是重视教育的家族,谨慎淳朴,通常可以延续五六代。而孝友之家,就是重视讲究孝悌仁义道德的家族,往往可以绵延兴旺十代八代。所以曾国藩教育他的弟弟们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袁了凡的家族正是孝友之家、德行之家的典范,从历经坎坷到家道兴旺,诠释了《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道理。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严重的冲击,家风家训、传统礼仪、道德规范都被忽视了,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弘扬和践行。

《了凡四训》作为四百年前明代人的著作,虽然其义理圆满,故事譬喻贴切,事理圆融,世法出世法无碍,然其中的一些语言文字乃至典章制度,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已经很陌生了。本读本尽量用现代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解释,力求使普通文化程度者也能够读懂,真诚地希望使每一位有缘者开卷阅读都能开启人生的智慧,增加积极人生的力量,增强健康向上的信心。本读本共四篇,每篇前有“题解”,同时根据内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又分“原文”、“注释”、“译文”、“解读”。其中“译文”及“解读”,在丙申春节前曾花了两个月的时间,于菩提善缘微信群中试讲过一遍,前后共讲过十余次,得到善友们的大力支持和鼓励。本书就是在当时讲稿基础上修改整理而成的,每次课后都有善友们的踊跃整理,其中黄小敏、颜静仪、孙颖新、张琴等费力最多,印淳法师、李莹、刘鑫群、于志敏等亦随缘参加了部分整理工作,尤其是昌明兄为云讲堂的开设等出力甚多,还有很多默默付出的善友们在此无法一一列举,云情高谊,铭感于心!谨以此书,献给各位善友以及每一位有缘的读者。 9qQCi2dmVRBWfJK8PRuV/TJq1qUGGiUYdRBfWsOJYbNQ7yoE3apozx/zfocD3jF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