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毛

当说起撒哈拉,你想起什么

三毛:

1943年3月26日

代表作品: 《梦里花落知多少》《撒哈拉的故事》《滚滚红尘》

主要成就: “台湾最受读者喜爱的作家之一”、金马奖最佳编剧提名最佳编剧提名

有多少人向往撒哈拉沙漠,是因为三毛。

神秘、酷热、广袤、热情、绝望、苍凉……三毛是中国第一个踏上撒哈拉沙漠,并把其美丽以文字带回给读者的女子。忙碌的都市人渴望大漠的放纵,羡慕三毛的自由之心,他们喜欢三毛,爱上撒哈拉沙漠。

在撒哈拉沙漠,三毛度过了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生活在撒哈拉的天地之间,和爱人一起,平淡幸福,唤起了她深藏于心的创作灵感。有人说,人不幸福的时候,才会有写不完的文字。而三毛不一样,她在最幸福的时候,写出了成名之作《撒哈拉的故事》。

1976年5月,《撒哈拉的故事》由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

12篇散文,12个喜剧故事。三毛卸下对世界的防备,放松紧绷的神经,回归一个幸福的女人本该有的温柔美丽,拥抱生活,享受日升日落。《沙漠中的饭店》《悬壶济世》《娃娃新娘》《沙漠观浴记》《爱的寻求》……她把自己在撒哈拉的生活小事,娓娓道来。本来平凡无奇的生活,在她的笔下变得可爱至极。

那已经是40年前的事情了。40年时间,去往撒哈拉沙漠旅游或是定居的人来来往往,留下了许多文字和美丽的照片,但却没有一部作品能够超越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

撒哈拉的真实和浪漫,全是三毛的烙印。三毛的文字,就像是撒哈拉沙漠的沙子一样,包围了读者的心。

因为她是三毛。

1943年,抗日战争接近尾声,但作为战时陪都的重庆仍然处于警戒状态。这年的3月26日,陈嗣庆的妻子缪进兰诞下家里第二个孩子,是一个可爱的女婴,取名陈懋平。夫妻俩希望乱世早日结束,过上平安喜乐的日子。

陈嗣庆和缪进兰都不是重庆本地人。陈嗣庆来自浙江定海岱山岛小沙乡,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法律系,后到上海,教书为生。在上海,陈嗣庆与缪进兰相识相恋,结为连理。缪进兰高中毕业过当过小学教师,后来辞职在家当家庭主妇。抗战时期,两人来到重庆,陈嗣庆以法律为业。

陈懋平姑娘3岁的时候,最喜欢看张乐平先生的漫画《三毛流浪记》,后来到撒哈拉沙漠写作之时,陈懋平便以“三毛”为笔名。在她内心深处,一直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流浪情愫,这也许是在3岁的时候就埋下的种子。

1948年,三毛随父母迁居台湾。那时候5岁的三毛就表现出了对书本的爱好,小小年纪就在看《红楼梦》了。在台湾上初中期间,她几乎看遍了能够买到的所有世界名著。初二那年,生性不走寻常路的三毛选择了休学。

外界通常的说法是,三毛在那个时候患了自闭症。在《稻草人手记》里,她曾将少年时的自己命名为“空心人”,成长的疼痛空洞无着,无人倾诉。13岁时,她还曾切腹自杀,被救回。

“当年逃学不是为了别的,逃学为了是去读书。”三毛在《梦里花落知多少》一书中解释,“下雨天,躲在坟地里啃食课外书,受冻、说谎的难堪和煎熬记忆犹新,那份痴迷,至今却没有法子回头。我的《红楼梦》《水浒传》《十二楼》《会真记》《孽海花》《大戏考》《儒林外史》《今古奇观》《儿女英雄传》《青红帮演义》《阅微草堂笔记》……都是那时候刻下的相思。”

在父母的悉心照料和教导下,三毛的诗词古文、英文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她还跟随顾福生、邵幼轩两位画家习画,三毛在绘画方面也表现出极大的天赋。十四五岁的时候,三毛开始练习写作,17岁正式投稿。

19岁时,由台湾作家白先勇主编的文学刊物《现代文学》发表了三毛的处女作《惑》。因为无论如何学不会写“懋”字,三毛很早之前就自作主张把名字里的这个字剔除了。早期投稿,她一直用陈平这个名字。

1964年,三毛得到中国文化大学创办人、中国地理历史学家张其昀先生的特许,到文化大学哲学系当旁听生。没有读过高中的三毛,在哲学系的课业成绩相当优秀。

1967年,大学三年级的三毛再次选择休学,独自远赴西班牙。据称,这次休学的原因是三毛与初恋男友舒凡分手,她选择了逃离。之后3年时间,她前后就读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哥德书院,并在美国伊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

同一时期,台湾还有很多年轻人选择到国外留学,不过像三毛这样将异域风情诠释得淋漓尽致的留学人士,估计没有几个。而对于三毛来说,几年异国生活最宝贵之处在于,她认识了爱她一生的荷西。

荷西与三毛相遇时,还在念高三。三毛和这个比自己小6岁的男孩成了朋友。荷西一开始就不曾掩饰过对三毛的爱,他对三毛说:“Echo(三毛英文名),你等6年,我有4年大学要念,还有两年兵役要服,6年一过,我要娶你。”

三毛很感动,但是她还没有爱上这个大男孩,她没有等他。1968年,三毛离开西班牙,又去了德国的歌德学院专攻语言,一年后辗转到了美国的芝加哥,旅行、游学、恋爱和工作。1970年前后,三毛回到台湾,受张其昀先生的邀请,在文化大学德文系、哲学系任教。

回到台湾任教的三毛与一个45岁的德国教师相爱了。1972年,两人准备结婚,未婚夫却因心脏病发作猝死。极度绝望崩溃的三毛曾在朋友家吞药自杀,所幸被救回。三毛选择离开伤心之地,再次远赴西班牙。

在西班牙,她与命中注定的荷西重逢。荷西的爱融化了三毛冰冷的心,让她重新燃起生命的希望。有一次,三毛对荷西说,她有一次在《国家地理》杂志上看到一篇写撒哈拉沙漠的文章,仿佛勾起了前世的乡愁,她很想去沙漠。

在《白手成家》一文里,她说:“不记得哪一年,我无意间翻到一本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那期书里,正好介绍撒哈拉沙漠,我只看了一篇,我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毫无保留地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

为了满足三毛的愿望,荷西很快去撒哈拉的德国磷矿厂里找到了一份工作,安顿好之后告诉三毛,“我在撒哈拉等你”。三毛自然是惊喜不已,在那一刻她就决定今生要与荷西浪迹天涯。三毛心里除了爱还有无限的感激,是荷西把她看似疯狂的想法变成了现实。

1973年,三毛与荷西在非洲沙漠小镇(今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国的阿尤恩)结婚,婚后定居于西属撒哈拉的加纳利群岛(Gran Canaria)北部的一个叫做Telde的小镇上的海边社区。

“有一天,我坐在沙漠的家里,发觉我又可以写作了……”三毛在《我的写作生活》这样写道。虽然她从17岁就开始投稿,但一直没什么大的名气,后来感情生活跌跌荡荡,她也没能安心写作。

1974年5月,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写了第一篇作品——《中国饭店》(后改名为《沙漠中的饭店》)。这篇散文的内容很普通,写的是她在撒哈拉给荷西煮饭的事情。虽然对题目内容都不太满意,但三毛还是把文稿寄给了台湾的《联合日报》。

“10天后,我接到寄至撒哈拉沙漠的《联合日报》航空版,看见文章登出来,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实在是太快了。”三毛后来回忆说,得知文章发表后,她是多么的欣喜若狂,拿着报纸在沙漠里翩翩起舞。

自《沙漠中的饭店》发表后,三毛迅速陷入创作的痴迷之中。《结婚记》《悬壶济世》《娃娃新娘》《荒山之夜》《沙漠观浴记》《爱的寻求》《芳邻》《素人渔夫》《死果》《天梯》《白手成家》……

三毛在沙漠里一篇又一篇地写,台湾的读者们在那边对她的文章翘首以盼。他们着迷于三毛所写的一切沙漠生活,三毛的爱情故事、沙漠的医疗卫生、婚俗节庆、当地人的生活习惯等等。

在台湾生活的父母也追着女儿发回的每一篇文章。三毛母亲缪进兰曾写信给女儿说:“我每晚祈祷,求神拭一拭那位主编的眼睛,能使他看中我们三毛的文章,真的,那天早晨在联副上看到你第一篇文章《中国饭店》(《沙漠中的饭店》),我把家中所有的人都叫起来,争阅你的故事,大家都非常高兴。家中没有香槟,只好买豆浆代替庆祝,心中十分感激那位主编先生。”

母亲提到的这位主编先生,后来被证实是台湾著名出版人、作家琼瑶的丈夫平鑫涛先生。三毛回到台湾后,与平鑫涛夫妇相见,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缪进兰像一个普通读者一样,喜欢读女儿的文章,她写道:“从此你打开了写作之门,一篇比一篇精彩,一篇比一篇生动。你把我们每一个读者都引进了你的生活,你的故事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左右,有笑也有泪。”

三毛在沙漠里的生活牵动着读者们的心。

缪进兰也时常转告三毛大家对她的关心:“自读完了你的《白手成家》后,我泪流满面,心如绞痛,孩子,你从来都没有告诉父母,你所受的苦难和物质上的缺乏,体力上的透支,影响你的健康,你时时都在病中。那时,许多爱护你的前辈,关怀你的友好,最可爱的是一些年轻的热爱你的读者朋友们,电话、信件纷纷而来,使人十分感动。”

1976年5月,台湾皇冠出版社将三毛的文章集结成《撒哈拉的故事》后出版,获得了读者的追捧。《撒哈拉的故事》成为三毛的第一部文学集,也是她众多文集中再版次数最多的一部。

《撒哈拉的故事》出版之后,三毛在台湾的名气更大了。这本书开启了她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之旅,称得上是三毛最辉煌的创作时期。

其实站在今天来看,一个普通女孩,得过自闭症,写得一手好文章,留过学,有些纠缠的爱情故事,思想独特,在撒哈拉生活,也许并不一定会引起读者多大的兴趣。然而,对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的青年来说,三毛是他们青春期唯一的选择。

三毛让那个时代的青年们知道,青春不是循规蹈矩,青春应该洒脱。她的文学作品传递的生活方式,散发的人格气质,影响了后来几代人的精神生活。当她的作品从台湾传到大陆之后,更是启发了年轻人对自由、对远方、对梦想的追求。

时至今日,无数青年仍然欣赏三毛19岁独自闯荡欧美,勇敢追求爱情,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浪迹天涯的与众不同。三毛用自己的行动告诉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仗剑走天涯的理想是可以实现的。

《撒哈拉的故事》勾引着青少年们蠢蠢欲动的心,他们不仅喜欢这本书,而是打心底里爱这个敢作敢为,散发着波西米亚风味的女子。

如果时间可以凝结,多么希望三毛的生命永远停留在撒哈拉沙漠,没有尽头。如果时间不走,荷西就不会意外身亡,三毛就不会痛苦地离开撒哈拉。如果可以选择,希望三毛的文字一直给人带来轻松快乐和欢愉,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追逐幸福和梦想。

可是,1991年1月4日,饱受对爱人思念折磨的三毛在台湾荣民总医院去世,疑似自杀,年仅48岁。

但人们始终相信,三毛的灵魂回到了撒哈拉。 GNKPPDi/WyJM19LFBtsYdpBD3P7UXN9QDsAb4+6bv8mv0bAeKztUhsL/FOhdvJ/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