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距王守仁的时代两千年前,一个叫悉达多·乔答摩的王子抛弃所有荣华富贵,出家当了一个沙门,来到尼连禅河附近的山林中苦行,一心要寻求“解脱生死”之道。
据说,他在这里整整苦修了六年,其间修习过长立不倒、坐卧荆棘、拔除须发、烈日暴晒、坟场静坐等苦行,穴居且不吃任何熟食,仅以果子、草叶果腹,乃至日食一麦一粟,甚至绝食修定,结果搞得形销骨立,心神衰竭,还是未能找到解脱之道。
最后,悉达多终于发现,人的身体与心灵是息息相关的,虐待自己的身体并不能换来心性的觉悟。于是,他放弃苦修,在尼连禅河(恒河支流)沐浴,洗去满身污垢,并接受一个牧女供养的乳糜,才慢慢恢复了体力。之后,悉达多在河边找到了一棵枝叶繁茂的毕钵罗树(后来被称为菩提树),在树下敷吉祥草为座,面朝东方,结跏趺坐,于安详自适的禅定状态中,静观身心内外的一切,体悟宇宙人生的真相。
临入座前,悉达多对自己发誓:“我今若不证无上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那些禅定的夜晚,悉达多深入观照自己的身体、感受和思想,看见每个细胞、每种觉受和每个念头,都像是生灭之流中的一滴水,旋生旋灭,旋起旋落。他无法在身心之中找到任何一物是永恒不变的。再观照世间的一切,既没有任何东西不是依照因缘条件的聚合而生起,也没有任何东西不是由于因缘条件的离散而坏灭。小到一只蚂蚁、一朵花、一棵树,大到一个王朝、一个国家、一种文明,莫不是在缘起法则中生(诞生)、住(存在)、异(变异)、灭(消亡)。然而,世人往往把无常变化的东西视为恒常,因而没有的时候就逐求,得到的时候就贪恋,失去的时候就痛苦,然后就有了烦恼、忧愁、愤怒、嫉妒、傲慢、仇恨……
天色渐亮的时候,悉达多看着头上的一片毕钵罗树叶,就仿佛从中看见了天空、大地、阳光、雨水,乃至看见了一切。是的,如果没有万物的存在,就没有这片树叶;而如果没有这片叶子,没有那颗沙粒,没有空中飞翔的小鸟,没有静静流淌的恒河,就没有这个森罗万象的宇宙。从一只虫子身上,你可以看见大地的历史;从一颗星星身上,你可以看见宇宙写下的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万物互即互入、相依相存,没有任何一样事物可以脱离万物的怀抱而独立存在。然而,世人往往把互相依存的东西视为独立自存的个体,同时也把完整和谐的宇宙切割成了一个一个碎块,然后分成你的、我的、他的,以及好的、坏的、美的、丑的、有利的、有害的……
悉达多就这样以觉知之光照破了无明黑暗,洞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他从毕钵罗树下站了起来,开始向众生传播他所悟到的真理。他说:诸行无常(世间所有现象都是生灭变化的,没有恒常的本质),诸法无我(世间所有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独立的实体),涅槃寂静(觉知无常无我的道理,找到众苦的根源,然后通过正确的修行,就能在生生灭灭、流转变迁的当下,契入不生不灭、寂然常照的解脱境界)。
从悉达多悟道的这一刻起,人们就叫他佛陀——一个觉悟的人。
因为他创立了佛教,人们就称他为释迦牟尼——释迦族的圣人。
公元27年,在约旦河下游的耶路撒冷,出现了一个叫约翰的先知,他身穿兽皮,披头散发,向每一个他所遇见的犹太人高喊:“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弥赛亚(由上帝选中的救世主)就要出现了。”约翰的呼喊令人想起了《圣经》以赛亚书中的一段话:“有人在旷野高喊:‘预备耶和华的道路,在沙漠地修平我们神的道……’”
不久,一个拿撒勒的年轻木匠得知先知约翰的消息,便抛家舍业,赶来听他布道,并要求受洗。约翰知道他就是传说中的弥赛亚,说:“我怎么敢给你洗礼呢?我本来应该接受你的洗礼。”木匠说:“我们应当按照道理去做。”于是,约翰就用约旦河的水给这个年轻人施行了洗礼。
受洗之后,年轻人并没有回拿撒勒继续当他的木匠,而是决定远离人群,禁欲修炼,彻悟上帝的真理。之后,年轻人来到了约旦河东岸的荒原上——在这个巴勒斯坦的不毛之地,在这个世界上最荒凉的地方之一,开始了他艰难而伟大的修道历程。
这个年轻人,就是耶稣。
在耶稣生活的时代,犹太人失去了自己的国家,处在罗马人的统治和奴役之下。面对异族统治,犹太人分成了许多派别,有主张通过暴力斗争争取民族独立的“奋锐党”,也有依附罗马人对其他犹太人实行残暴统治的“撒都该派”。而耶稣在修道中苦苦思索的主要问题,就是犹太人应该选择一条怎样的道路,才能彻底摆脱苦难。
在人迹罕至的荒原上,经过四十天的禁食苦修,耶稣终于得到了上帝的启示。一种新的思想逐渐在他的心中清晰起来。耶稣认为:犹太人一切苦难的根源在于背离了上帝,忘记了上帝的教诲。不管是自然灾害,还是异族统治,都只是这一根源导致的结果。因此,犹太人应该进行深刻的忏悔,真正遵行上帝之道,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上帝的拯救,摆脱一切苦难,建立美好而永恒的上帝之国。
一个崭新的宗教,就这样在巴勒斯坦的荒原上悄然诞生了。
耶稣坚信,自己就是上帝应许给犹太人的弥赛亚,就是上帝的儿子。随后,他回到家乡加利利省,开始了他的传道生涯,宣讲天国的福音,劝人悔改,远离恶行……
后来,人们把耶稣称为“基督”,其意与弥赛亚一样,都是指犹太人的救世主、道成肉身的神。耶稣创立的宗教,就是基督教。如今,世界上的基督徒已经超过了20亿。
阿拉伯半岛的麦加附近,有一座希拉山,山上有一个岩洞。伊斯兰历的每年9月,都有一个年轻人带着干粮,来洞里隐居一段时间,在此斋戒、祈祷、沉思冥想。大约从25岁起,这个年轻人就养成了这个习惯,并一直保持了十多年。每次隐居结束,回到家中,妻子总会发现他一脸憔悴、形容枯槁,但他乐此不疲。很显然,对一般人来讲难以接受的离群索居的生活,对此人而言,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享受。
这个与众不同的人,就是穆罕默德。
当时的阿拉伯社会,局势动荡,经济萧条,各部族之间经常爆发流血冲突;而在宗教信仰方面,此时的阿拉伯人还处于原始和蒙昧的阶段,他们崇拜各种自然物,各部落都有自己的部落神,思想意识极其混乱。
穆罕默德每年的山洞隐居,就是在思考这些问题。冥冥之中,他总是怀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要统一阿拉伯人的精神世界,更要消除阿拉伯社会的动荡和分裂。
公元610年,40岁的穆罕默德照例开始了他的洞中隐修,一切看上去都与往年并无不同。一天深夜,穆罕默德正在静坐冥想,突然间,一个命令式的声音清晰地响了起来:“你读吧!”
穆罕默德吓了一大跳,睁眼一看,洞里只有他一个人。正在他不知所措之际,神秘的声音再次响起:“你读吧!”穆罕默德纳闷地想:“我不会读啊,读什么呢?”紧接着,刚才的声音已经变成了句子,然后一句接着一句,穆罕默德情不自禁地跟着诵读起来……
这一幕,就是伊斯兰教所说的“安拉的启示”。穆罕默德相信他听到的声音,是天使奉安拉之命向他转达的。造物主安拉已经委任他为使者,在部族中劝善止恶,反对偶像崇拜,只崇奉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执掌者、独一无二的安拉。
从此,不惑之年的穆罕默德作为伊斯兰教先知,担起了传播宗教的神圣使命,肩负起变革社会、济世救民的重大职责,走上了曲折漫长的传教之路。在此后的23年中,每当面临艰苦复杂的斗争,他总能得到真主的启示、命令和告诫。所有这些天启记录下来后,就成了伊斯兰教的圣典《古兰经》。
穆罕默德的出生地麦加,从此成为全世界穆斯林独一无二的圣地,如今,每年前往麦加朝圣的穆斯林多达数百万。
释迦牟尼35岁彻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耶稣基督30岁左右得到了上帝的启示,穆罕默德40岁听到了安拉的命令,然后,他们都悟道成圣了。
公元1508年,在贵州西北的大山深处,37岁的王守仁又会悟到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