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半总统制的制度陷阱

但是,黎元洪和段祺瑞也许都没有想到,在他们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个制度的陷阱。举国一致赞同恢复的民元约法,充其量只是一个过于粗疏的宪法草案大纲。今天来看,这个大纲十分粗糙,上面所规定的政府制度,有着太多的含混不清。真要切实操作起来,国会、总理和总统之间的关系和权限很难界定。连最起码的国会与行政体系之间的制约条款都没有,甚至没有规定行政机构什么情况下可以解散国会、什么时候举行大选、由谁来举行大选。关于政府体制,更是一笔烂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初,采用的似乎是美国体制,临时大总统直接负责内阁,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临时政府的组织大纲里,就没有内阁总理一说。但是,南北议和成功,袁世凯答应反正,起义各省按原议,同意把临时大总统让给袁世凯。手中未有一兵一卒的孙中山,断没有恋栈的道理。旨在推翻清朝的革命,走了捷径,迅速奏功。这样的捷径,其实说白了,骨子里是因为革命党人没有把握拿下北洋军,打败袁世凯。首义的鄂军政府,在兵力占优势,还有海军支持的情况下,武汉三镇丢了两镇,黄兴亲临前线指挥,尚且一败涂地。张勋只能算是北洋系的一支非嫡系的偏师,孤守南京,跟占绝对优势的各省联军相持多日,最后还是放走了之。后来虽然北伐的调门很高,北伐军也来了不少,但没等开仗,先自兵变。南边底气不足,把取得全国胜利的宝押在争取袁世凯身上,实在是情势所致。

可是,尽管如此,孙中山和革命党人,对这样一个清朝官僚、对共和制度态度暧昧的强人做总统,委实放心不下。在参议院讨论《临时约法》时,一个湖南议员说,袁世凯是不能放心的,“我们要防总统的独裁,必须赶紧将约法完成,并且照法国宪章,规定责任内阁制。要他于就职之时,立誓遵守约法”。 所以,等到让位之意已定,《临时约法》出台之际,政府组织在国务员这一项中,就多出来一个总理了。“国务总理本为组织大纲(即南京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笔者注)所无,改制约法始置也。” 设置一个总理,显然,傻子都明白,这是针对袁世凯的。有了总理之后,政府首脑就变成了总理,袁世凯是总统,但不能直接控制政府,虽然不能说是架空,但至少是一种制约。为了落实这个制约,孙中山在辞职前,还跟袁世凯约定了三事:一、首都定在南京。二、袁世凯到南京履任。三、袁世凯必须遵守《临时约法》,以及孙在任时颁布的一切法令。 后来事实证明,革命党人前两项都可以通融,特别在意的,就是最后一项。而袁世凯根本没把孙中山给他设的绊子当回事,但唯独对于内阁和总理,一直都没有大变。即使称帝把国务院改成政事堂,总理改成国务卿,也还有那么回事。当然,袁世凯意中的内阁和总理,是君主立宪体制的内阁和总理,跟当初孙中山的原义,已经差了不止十万八千里。

然而,孙袁交接之际,孙中山这点小计谋,却轻而易举地把一个大国的制度变了,从总统制变成了半总统制。或者说,从美国体制变成了法国体制。这种制度,既不是总统制,也不是议会内阁制。议会内阁制,总统是虚位的,行政权在内阁,内阁向议会负责,由议会选举席位过半数的党或者党派联盟组阁。而总统制则由全民选出的总统负责组阁,但阁员的提名需要议会的同意;总统掌握完全的行政权。一般来说,议会内阁制,议会对内阁的反制力度比较大,一旦议会对内阁的不信任案通过,内阁就只有下台,或者解散议会重新大选。但是,在总统制下,议会即使反对党占多数,一般也只能在议案上加以阻击,要想换人,只好等下一次大选。一般来说,议会内阁制政局动荡大一点儿,而总统制则容易导致总统权力过大。半总统制在理论上可以取两者之长,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这种制度从表面上讲似乎是政府中总统模式和议会模式的结合,但它不太可能将两种不同的政府模式融合在一起。”总统比较强势的时候,它更像是总统制。 然而,革命党人加给袁世凯的半总统制,比成熟的法国体制,还要含混。《临时约法》第四章,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而第五章只规定“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但并没有规定,总理是政府首脑,国务员对谁负责,谁来任命,谁来罢免,仅仅规定了,“国务员受参议院弹劾后,临时大总统应免其职,但得交参议院复议一次”。 然而,《临时约法》出台之后,革命党人众口一词,都说已经是责任内阁制了。

尽管辛亥革命的先驱们,一直将他们的革命,比附为美国独立战争,但他们对国家制度的设计,却全然没有美国开国者的认真和虔诚。在权力上用的心计,实在是太多了。不过,对于革命党人的这种计算,袁世凯并没有太在意。他的着眼点,一是名分,二是实权。只要南北谈判,定下将来内阁的要害成员,比如陆军部、海军部、内政部、外交部和财政部是他的人掌握,而他又有大总统的名分就行,并不担心你怎样利用制度设置架空他。而革命党人,仅仅因为未来的总理唐绍仪名义上加入了同盟会,就大体满意了。 袁世凯是人们眼里的枭雄,是强人,无论谁做总理,只要不听他的,就只有走路。袁上台后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仅仅因为直隶都督问题,就下不来台。这个在朝鲜时就是袁世凯至交的留美幼童,只好不告而别,自我人间蒸发,国务院上下遍寻总理而不得。 很快,袁世凯就甩掉了《临时约法》,连国会也废掉,任何一丁点儿的制度羁绊,都不复存在。

可是,袁世凯的路走到了头,后来人又改回到《临时约法》去了,总统和总理之间,就有麻烦了。在国务院这边,人们想的是责任内阁,在总统府这边,人们想的却是总统才是总揽大权的人,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袁世凯做总统威风八面的样子。在袁世凯就任之初,国会还存在的时候,有限的内阁实践,总理是总统提名的,内阁名单是总统和总理商议决定的,然后交国会通过。段祺瑞最初组阁,也是沿用这样的惯例,由他提出内阁名单,请黎元洪定夺,然后协商出台,最后交议会通过。这样的做法,更坚定了总统府一班人的想法,在他们眼里,总统是个实权职位。反过来,国务院的人依旧认为,当下是责任内阁制,总统就是一个盖章的机器。双方对制度理解的分歧,直接导致了两边的冲突。总统府秘书长丁世峄在给黎元洪的信中说,所谓府院问题,就是“发一令,总统不知其用意,任一官,总统不知其来历”,一句话,把总统当成了盖印的机器,总统没有权力。 总统没有权力,总统身边的人,就心气不平。

中国政坛,就像鲁迅说的那样,但凡一个猛人,就有一群包围者,或者幕僚,或者亲近人。在袁世凯时代,黎元洪周围的人,有以后来接任总统府秘书长的丁世峄(佛言)为首的四大金刚,另三人是金永炎、哈汉章和黎澍(有一说,以孙武代替丁世峄)。由于他们在总统府春藕斋办公,又称春藕斋人。除此而外,还有一干从湖北跟来的旧人,压抑久了,好容易有个出头之日,可以施展拳脚了,怎么也消停不了。即使黎元洪想低调,恐怕周围的人也不会让他低调。而段祺瑞的亲信,徐树铮、曾毓隽、靳云鹏等人,一直就是北洋圈子里的人,从来都以当家人自居的,更没有落在人后的道理。对于这些人来说,辛亥首义又算得了什么,更何况,谁都知道,黎元洪这个首义功臣是怎么来的。换句话说,他们谁也没把黎元洪放在眼里。 IDRhJJ5qqKveKX3+cEVVx2jgFtnxcWHV5m/v9ztR9lMLMpuFUI25HwsWZASz8Va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