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5

子曰:“道 千乘之国 ,敬 事而信,节用 而爱人 ,使民以时 。”

①道:这里作动词,治理的意思。皇侃在《义疏》中把“道”写作“导”。

②千乘之国:乘,音shèng,乘是古代军队中的一个基层单位。每一乘共有一百名士兵组成。包括一辆四匹马的战车,战车上有三名甲士,车后跟随有七十二名步兵,另有二十五名负责伙食、服装等后勤保障人员。在战争频繁的春秋战国时代,战车的数量标着着一个诸侯国的强弱。依据春秋的礼制,此时的千乘之国只属于中等偏下的诸侯国。

③敬:本义是恭敬、端肃。这里是慎重地对待,不怠慢的意思。

④节用:不奢侈,即人力、财力的节省使用。

⑤人:此处的“人”与下文的“民”相对应,“人”指的是臣子,“民”指的是老百姓。

⑥使民以时:就是要让百姓能按照农时耕作。“时”,指农时。“以时”就是不会违背农时的意思。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千辆战车的国家,对待国家的大事要严谨慎重,并且诚实守信,节约人力财力,体恤爱护臣子,让百姓服徭役要不耽误农时。”

本书开篇讨论的内容便是“学”,这体现了孔子对“学”的重视。

“学”是孔子终生奉行的事业,他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中度过,同时鼓励身边的人也要不断地学习。他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著名的教育思想,被后世人尊为万世师表。

我们第一次接触到孔子思想便是从这句“学而时习之”开始的。那么,孔子让当时的人们学什么呢?学者们有各自的理解,比如,傅佩荣先生认为,应该是各类典籍和生活中必需的技能,例如“六艺”和各种礼仪。南怀瑾先生则认为,孔子所说的“学”,并不是去学某种“知识”,而是去学做人的道理。不论孔子所说的“学”,到底指的是什么,都需要经过“习”,才能感受到快乐。

在学校时,老师告诉我们“学而时习之”是说学习过后,要不断地复习、温习。但是,我们不禁要问一句,这种反复地温习是一个极其枯燥的过程,怎么会让人感到快乐呢?

“习”在《说文解字》里的意思是“鸟数飞”,就是小鸟在练习飞翔时,不停地扇动翅膀。那么,“习”在这里就应当理解为“实践”。也许,这才符合最初孔子想表达的含义。无论是学习具体的知识技能,还是学习如何做人,如果不把理论付诸实践,即便你反复温习,得到的也只能是空泛的理论而已。况且,谁会喜欢日复一日重复同样的东西?又有谁不会对此感到厌烦呢?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最喜欢的往往是实验课。当看到那些生硬的公式和定律,通过各种千奇百怪的物理化学实验展现在自己的面前时,没有人会不感到惊奇和喜悦。我想,在那样的时刻,我们是无比快乐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进入社会,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实践验证自己的所学。不管是在过程中,或是实践过后,我们总能感受到动手付诸实践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这让我们感到自己的生活很充实。我想,这应该就是“多动手”的含义吧。

为什么孔子会在主要讲述如何学习的章节里,突然提到怎样治理一个军事实力雄厚的诸侯国呢?可能像举例说明那样,孔子想通过治理国家的道理告诉我们,要将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践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

试想一下,如果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诸葛亮不懂得如何解决实际的问题,只是死读书的书呆子,他怎么会被称为“出山便可定天下的卧龙先生”?又怎么会使出类似于“草船借箭”这样的妙计呢?

再来看看这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什么是“愠”呢?从字面上解释,是心中的怨恨没有发泄出来。别人不了解自己,不生气已经是很难得了,如果要做到心中没有怨恨更是难上加难,大概也只有修为极深的君子才能做到吧。事实上,这种方法对于处理矛盾也是非常有效的。生活中,人与人的想法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只有宽容谦让,人际关系才会趋于和谐。允许别人发表不同的见解,多听取他人的观点,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修养。

当年周恩来总理在接受采访时,常常会有外国记者提出刁钻的问题难为他。不过,总理脸上总是挂着笑容,从容机智地应答,体现了宽厚待人、仁爱敦厚的君子之风。

本篇末尾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则是对“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一种呼应。“好酒不怕巷子深”,只要自己有真才实学,又何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呢? 7AjzSEipnLyRcaVek4kWtF9exr57c1+kJs42Ywsj860n3hEB+mYB36UGu4U7Qja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