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曰:“贫而无谄 ① ,富而无骄,何如 ② ?”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 ③ ,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④ ’,其斯之谓与 ⑤ ?”
子曰:“赐 ⑥ 也,始可与 ⑦ 言《诗》已矣!告诸 ⑧ 往 ⑨ 而知来者 ⑩ 。”
字 |
词 |
释 |
义 |
①谄:巴结、奉承,在人面前卑躬屈膝,音chǎn。
②何如:怎么样。
③贫而乐:乐,即高兴、快乐的意思。“贫而乐”可以翻译为:虽然贫穷但是很快乐。有的书中把“贫而乐”写作“贫而乐道”。
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两句话出自《诗经·卫风·淇澳》。切,是古代加工骨器的一种工艺,即(用刀之类的工具)分割,截断。磋,是指把象牙加工成器具,泛指磨制、抛光。琢,即用刀雕刻玉石,对其进行加工。磨,指的是物体相互摩擦,磨制石器。这两句话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说对骨、象牙、玉石和石头这四种材料,要用不同方法进行加工,即不琢磨不成器。另一种是认为,用骨质和玉石做器物时,不能只进行一道工序,切割之后还要抛光,雕刻之后还要磨制,含有精益求精的意思。
⑤其斯之谓与:即“其谓斯与”。这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语法现象,叫宾语前置。“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词,“斯”作为“谓”的宾语前置。其,大概,表示推测的语气。
⑥赐:子贡的名字。
⑦与:这里“与”作为介词,省略了后面的宾语。应翻译为“和你”。
⑧诸:在这里的用法相当于“之”。
⑨往:指过去的事,说过的话。
⑩来者:与和上文中的“往”相对,即以后的事情,将要说的话。
点 |
睛 |
译 |
文 |
子贡问孔子:“虽然贫穷,却不卑躬屈膝地巴结别人。虽然富有,却能不盛气凌人,不骄傲自大。这怎么样?”
孔子回答说:“可以。但是,不如贫穷但内心快乐,富有却十分遵守礼仪这种情况,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就更好了。”
子贡说:“《诗经》中说,‘用骨质和玉石做器物的时候,不能只进行一道工序,要精益求精,切割之后还要抛光,雕刻之后还要磨制’。大概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孔子说:“子贡啊,我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因为你已经能举一反三,能从我曾经说过的话中,领悟到我将要说的话了。”
智 |
者 |
慧 |
心 |
“安贫乐道”,简言之,就是不重视物质生活,注重精神生活。在当今这个物质极大丰富、金钱至上的时代,芸芸众生行色匆匆,一门心思地追求着象征成功的名和利。“安贫乐道”这个观念似乎显得不太合时宜,多少带有些许不思进取的意味。
不错,我们现在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可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出现了心理疾病,患上了忧郁症呢?有的还选择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呢?为什么因为“仇富心理”而造成的恶性犯罪在不断地增加?
因为他们不快乐。没钱的人想有钱,有点儿钱的人想更有钱。他们深陷于眼花缭乱的物质世界,被各种物欲包裹着,无法给自己狂躁不安的心找到一片安宁的净土,无法平衡已经失控的心境。
怎样才能快乐呢?孔子告诉我们“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家境贫苦,但要保持做人的尊严,依靠自己的能力努力拼搏奋斗。成功后,仍能保持谦虚谨慎,有礼貌地平等待人。这才是儒家思想中保持快乐的最高境界。
历史上有很多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例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即便是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不在乎物质生活,专心致志做事的人。
我有一位熟识的老先生,从社科院退休多年,已年近八旬。老人日复一日,每天坚持伏案工作十小时以上,节假日也不休息。他平时的衣食都很简单,并不是经济条件不允许,而是根本不在乎。他曾经特别满足地对我说,自己一生最大的财富便是那满屋的书籍。在其研究的领域里,他已经算得上是专家级人物了,但老人说话非常谦虚,和他谈话时,丝毫不会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这位老先生难道不符合孔子眼中君子的形象吗?
如今,“富而无骄”和“富而好礼”对于我们来说,具有了更为现实的意义。近些年,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老百姓富裕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为了开阔眼界而走出了国门。不过,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有关中国人在境外不良行径的报道,而且数量呈上升趋势。古往今来,泱泱中华都是礼仪之邦,如果我们能够在经济富裕的基础上,丰富我们的精神涵养,做到“富而好礼”岂不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