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可道,非常 [2] “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3]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4]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道:和本句的第三个“道”都是名词,指宇宙万物的原始本末,也指原始本体运动的变化规律。

[2]常:恒定不变的,永恒的。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汉代为避恒帝的讳,才改为“常”,现在的通行本作“常”。

[3]徼(jiào):事物的始末,端倪。

[4]玄:深黑色,深远、看不透,引申为深邃、深奥。

“道”非常抽象,可以描述,但它不是一种恒定不变的存在。

“名”反映事物的面貌,可以根据事物的特性命名,但事物的面貌也是千变万化的。

天地混沌未开的时候,万物是没有名称的;宇宙发端之际,又是以名称来相互区别的,名称是万物的基础。

所以,人类常常置身抽象的“无”中,以求能了解万物的奥妙;也常常通过事物的现实存在去推测它的始末。

“有”和“无”其实是同时产生的,只是名称不同,它们都非常的玄妙。

而且它们的玄妙又是那么神秘、深邃,可以视之为洞悉宇宙万物奥妙的门径。

本章是《道经》的第一章,主要围绕“道”展开论述。《老子》从第一章第一句第一个字开始讲“道”——“道可道,非常道”。都说万事开头难,撰述哲学篇章或联属诗词曲赋也是如此。难就难在,它往往为读者指示出一个思考问题的大方向,所以说全书的开篇一般都很重要。《老子》的第一章自然是很重要的,但理解起来又是很困难的。读完这一类似于绕口令的篇章,好像确立不起什么方向感。

老子教诲我们看问题要看得全面些,不仅要看正面,还要看反面和侧面。尽力做到面面俱到,反复堪比,对问题的认识才会更有谱,更有把握。事物都有“有”的一面,也有“无”的一面。大部分人看重的都是有形的、具体的、外在的东西,而老子却要引导我们注意到“无”的因素。超越了“有”,关注到“无”,这表明一种境界正在酝酿生成——“无”处有诸多妙处。

在政治层面上,老子强调领导者应该具有从“无”中能观察领悟“道”的奥妙,从“有”中能观察体会到“道”的端倪及其认识事物的水平和能力。

总结一下来看,首先道是不可言说的,不能用概念的方式去把握;其次,道是天地万物开始的地方,是起点,是根源。老子所说的“道”好像是很玄的,其实在此章中的“玄之又玄”要表达的是道体之深远不可分别,并非玄不可解之意。正如苏辙所言,“凡远而无所至极者,其色逼玄”,老子常常以“玄”字寄寓极致之意。

老子说“道”不可名状,不可用概念来表达,但他已经给了我们一个概念——“道”。这不是自己把自己给绕进去了吗?其实不然,老子在后面的章节有进一步的解释,道体是一个浑然莫可名状的存在,无以名之,勉强用一个“道”字来称呼它。老子此举乃是因地制宜便宜行事。

道,是大道,是小径,是坦途,是津梁……一说出来,一具体就好像不是原来的那个“道”了。于是,老子就反方向切入,举出许多经验世界的实例来描述大道,然后一一打破击碎,告诉你这个理解方向不对。经过一系列的否定性表述后,道体就在一个虚无空寂的状态中呈现出来。这需要用心灵的本能去感知。 U8WNfHwyskVCsyr0M6I7wR+Yrmh86PV2ZwqaC97pp+uWQSFzszGGjPAodQKdJddI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1] ,斯恶 [2] 已;

皆知善 [3] 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 [4]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 [5] ,功成而弗居 [6]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7]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美,美的,一切美好的事物。王弼注:“美者,人心之所进乐也。”

[2]恶:丑陋。王弼注:“恶者,人心之所恶疾也。”

[3]善:善良。王弼注:“善不善犹是非也。”

[4]万物作而弗始:让万物自己发展,而不命令它们。辞,命令。

[5]生而弗有,为而弗恃:生成万物,但不占有他们,帮助他们发展,而不自恃有功。有,占有。恃,自恃有功。

[6]功成而弗居:成就事业而不将功劳全都归于自己。居,居功。

[7]不去:磨灭、消逝。

世人都向往美好的事物,那是因为他们知道有丑陋的存在;

都认为善良是可贵的品质,是由于明白邪恶会造成伤害。

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低等,是按照自然界的法规相互依存而出现的,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是真正恒定不变的。

因此,圣贤之人对待世事常常不大加干涉,采取无声胜有声的方式,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让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不施加影响。取得成就也不会沾沾自喜,固步自封。

只有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才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

学界对于老子经常说的“道”的属性争论很多,也很激烈,但对于老子在辩证法方面的思想,学者们大都持一致的看法。有人甚至说,老子哲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当然,这是见仁见智的看法。在中国的哲学史上,我们大致都认可老子是第一个深刻、系统地揭示出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人。这一点基本上没有人持有异议。

运动变化是宇宙万物的属性,贯穿于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宇宙间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东西。世界上的很多东西,尤其在中国文化的视野中,都是相对而生的。比如说有“美”就有“恶”,有“刚”就有“柔”,有“黑”就有“白”,有“高”就有“下”,等等。王夫之就说,“天下之变万,而要归于两端生于一致”(《老子衍》)。

老子在本章中指出,事物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两个对立面互为前提而存在,没有美就无所谓丑,没有善也就无所谓恶;反之亦然。中国古典哲学中有一个“相反相成”的思想,而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随”。根据对立的概念的不同,老子会使用不同的语词进行准确的表达。

正是事物矛盾对立的状态,在促进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事物内部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并能互相转化,“反者,道之动也”(第四十章)。善恶、美丑、是非、强弱、成败、祸福等等,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原理。譬如说,如果人们没有对美好事物的认定和追求,也就不会唾弃那些丑恶现象;当你还沉浸在幸福或成功的喜悦中时,或许正有一场灾祸悄然而至。

本章中首次出现“无为”一词。老子所说的无为,并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而是不要与自然界的规律相抵牾,利用规律顺从自然去办事。在老子的理想社会中,圣人能够依照客观规律,以无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进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这是在主张发挥人的创造性,只不过这一创造有一个模子——像圣人那样用“无为”的手段达到“有为”的目的。老子哲学中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面,得道之人能真正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公众的事业。 XZWEJeo+XBS09PQfjJn0KJiBxZwoPhIi44XFXYYrwz1j3A7PDTWdl/Gbyw+27ZV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